孝庄临终前留下一遗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后被雍正轻松破解

发布时间:2023-04-30 09:55:53 发布人:hao168

提起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强人,相信很多人能够说出慈禧的名字,因为她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女性政治家,而再往前数便是皇太极的妻子孝庄了。孝庄和慈禧,两位政治女强人,分别活跃在清初和清末,一位尽心尽力辅

提起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强人,相信很多人能够说出慈禧的名字,因为她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女性政治家,而再往前数便是皇太极的妻子孝庄了。

孝庄和慈禧,两位政治女强人,分别活跃在清初和清末,一位尽心尽力辅佐两代清朝皇帝,使得清朝逐步坐稳了江山,而另一位却截然相反,亲手将二百余年的清王朝葬送。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去世,享年75岁,据说孝庄在去世前留下了一句遗言,这句遗言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如何办,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遗言,却让康熙很是为难,甚至终其一生都没能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后,孝庄的这句遗言才被雍正破解,并正式为孝庄修建了陵寝,使得已经逝世了多年的孝庄终于得以入土为安,了却了康熙的一个遗愿。

将时间拨回到康熙二十六年的年底,这年的孝庄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身体状态已经江河日下,随时都可能会逝世。

对于祖母,康熙是充满了尊重和敬仰的,毕竟是她一手将自己带大,祖孙之情无比深厚,当听到孝庄病危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祖母的病榻前,亲自服侍左右。

有史料称,康熙在得知孝庄病危后,不仅亲自照顾,甚至还愿意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祖母的生命,原文为“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这足以说明孝庄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也正是因为康熙十分尊重祖母,才会导致他无法解决孝庄遗言所带来的问题。

即使是在病重缠身,生命将枯之际,孝庄仍然向康熙交代着要以江山社稷为重的话语。

数日后孝庄逝世,康熙涕泪不已,决定为祖母置办隆重的后事,然而却在此时遇到了难题。

孝庄逝世的时候,清朝已经入关多年,都城已经改为了北京,然而孝庄的丈夫皇太极却并不是葬在此处,而是葬在了清朝入关之前的都城盛京,即今天的沈阳。

按照我们传统的丧葬制度,女性死后都会与丈夫合葬,但孝庄逝世的时候,皇太极已经去世四十五年之久了,他的陵寝清昭陵已经封山许久,如果孝庄想要与皇太极合葬的话,那么就会必然破开清昭陵,合葬后再掩闭地宫,重新封顶。

但孝庄没有这样做,她的遗言便是:太宗陵寝已安许久,今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然我心无憾矣。

意思就是说皇太极的陵墓不适合动土,再加上我也舍不得你和你父亲,就将我葬在遵化,你父亲的旁边吧。

顺治二十四岁便英年早逝,陵寝便是在遵化,孝庄这句遗言,除了包含对儿子的思念外,也囊括了对不远千里动土安寝而引起的劳民伤财的担忧,着实令人感慨。

从孝庄的角度来看,这句遗言很贴合当时的实际状况,也比较容易实现,然而在康熙这里,却成了一个困扰他几十年的难题。

因为在康熙看来,按照惯例,太后去世与先帝合葬,寓意帝后同穴,国祚绵恒。但孝庄的遗言却是不与皇太极合葬,这便是有违祖宗法制,可康熙十分尊重和敬仰祖母,对于祖母的遗言,他必定会遵照,这样一来,一边是有违祖制,一边是祖母遗言,着实让康熙犯了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康熙只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遵照祖母的遗言,并未将灵柩运往盛京,而是暂时安厝在了清东陵内,然后再命人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的东王殿无间拆下,移到昌瑞山下,重新组建。

康熙将组建后的殿宇命名为“暂安奉殿”,意为暂时安放灵柩的奉殿,随后将孝庄的灵柩移到殿中,暂为停放。

但这毕竟只是康熙的一个临时之举,灵柩总不可能一直停放在殿内,尽早入土为安才是归宿,可在康熙的后半生里,始终没能想到一个合适的办法,将祖母的灵柩安葬。

这么多年里,康熙为此事伤痛了脑筋,他曾多次想要遵照祖母的遗言,在父亲顺治帝的孝陵旁边,为祖母修建陵寝,但却遭到了宗室的反对。

营建陵寝未果后,康熙只得暂时放下此事,待日后再作商议,然而这一放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六十岁去世时,都没能完成。

时间来到公元1722年12月,这年的康熙已经六十八岁了,即将走完漫长的六十年皇帝生涯,在预感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康熙回想起已经停放了近四十年的祖母灵柩,不禁叹息一声。

不久后康熙去世,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祖母的遗言,这对于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来说,是为数不多的遗憾之一。

雍正帝继位后,首先将康熙的后事办理妥当,1723年康熙灵柩葬入景陵地宫,入土为安,然而此时孝庄的灵柩却依旧安厝在暂安奉殿,三十余年未能入土。

朝中的大臣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便在康熙葬入景陵后,向雍正上奏表示,应尽快为孝庄皇后修建陵寝,使其入土为安。

两年后的1725年,雍正决定将此事提上议程,召集了大臣商议此事,在朝堂上,雍正希望大臣能够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解决此事。

几日后的朝会上,大臣们拿出了方案:孝庄皇后灵柩已在暂安奉殿安放三十余年,应在此处就地修建陵寝。

雍正稍加考虑后,便批准了这一方案。

不久后,在暂安奉殿的地方,一处陵寝开始破土兴建,陵寝修建完成后,停放了近四十年的孝庄皇后灵柩终于得以入土为安,康熙此时也已经去世了三年,也算是了却了他的一个遗愿。

孝庄皇后的陵寝被命名为“昭西陵”,这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孝庄的陵寝是在皇太极的昭陵之西,故名为“昭西陵”。

但话说回来,在暂安奉殿的原处修建陵寝,这样简单的办法康熙会想不到吗?为何雍正就会直接在这里修建陵寝?如果真的如此容易,那孝庄的灵柩还会停放近四十年之久而不下葬?

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康熙、雍正所处的朝堂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孝庄去世时是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8年,这时的清廷之上,康熙虽然是皇帝,但许多满清的王公大臣,在朝堂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并且他们代表的是满族的各个贵族,虽然爱新觉罗氏坐着江山,但也无法忽视其他贵族的影响。

从智除鳌拜起,康熙做的就是一步步集中皇权,到了孝庄去世的时候,这条路并未彻底走完,也就是说,在此时的清廷,皇权还并未高度集中到康熙一人手里。

当康熙提出要为祖母修建陵寝时,那些王公贵族提出反对意见,康熙虽然心里很不爽,但又不能置之不理,与他们撕破脸皮,再加上以康熙对孝庄的尊重和敬仰,他是必定会遵照祖母的遗言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康熙无法下定决心,而这样的状态一拖再拖,直到他去世时,都没能解决。

但到了雍正时期,就不一样了,经过康熙几十年的皇权集中,在雍正朝,皇权集中到达了顶峰,所以这时的雍正可以不用特别在意那些宗室王公大臣的想法。

其次,雍正继位的时候,距离孝庄去世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了,此时那些宗室王公大臣们就算有反对意见,也不那么强硬了,更何况雍正在筹划此事时,找了个合适的理由。

据史料表明,雍正在筹划为孝庄皇后修建陵寝时,首先是将群臣召集到一起,然后让礼部的官员为大家讲解了一番,旨在说明合葬就是一个形式而已。

随后雍正又对着群臣说到,在孝庄皇后逝世后的这么多年里,清朝蒸蒸日上,说明停放其灵柩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正是有了她老人家的眷顾,才使得国家能够稳步发展。

最后,雍正着重强调了孝庄的遗言,要葬在儿子顺治帝的旁边,所以朕不能违背了遗言。

在这样的理由下,那些本就不再强硬的宗室大臣们,也就不能再多说什么了,就这样此事终于在雍正的手上解决。

修建完毕后的昭西陵,是清朝的第二座皇后陵寝,也是级别最高的皇后陵寝,在清朝众多的陵寝中,除去帝陵,所有的皇后、妃子陵寝,墓室的大殿都是歇山顶,区别也只是单檐和重檐而已。

但唯独孝庄昭西陵的大殿是庑殿顶,而在古代的建筑中,庑殿顶是最高级、最尊贵的级别,由此可见孝庄的地位之高。

因为这并不仅仅代表着孝庄生前对清朝所做的贡献,更是代表了后世的历代清朝皇帝对她的尊重与敬仰,雍正、乾隆都曾为孝庄皇后累加谥号。

孝庄逝世距今已经三百余年,但她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虽然她的一生较为坎坷,和昭西陵一样,但历史和我们,不会忘记她的伟大和功绩。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