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读书社:在家门口的“书房”,为爱书人留一张书桌

发布时间:2023-05-01 09:26:15 发布人:hao168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在当今环境下,这个梯子可以以多种质地呈现——纸质和电子。近几年,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拥护者,常常为二者谁才是当下主流争论不休,各种读书博主用5分钟解读几十万字的“大部头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在当今环境下,这个梯子可以以多种质地呈现——纸质和电子。近几年,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拥护者,常常为二者谁才是当下主流争论不休,各种读书博主用5分钟解读几十万字的“大部头”,电商平台的书籍销售数据逐年增长,而短视频平台也“剥夺”着人们的碎片时间,纸质书籍背后、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然而,在实体书店集体“呼救”的当下,创立于2018年的更读书社,在北京已开设16家门店、50多家24小时城市书房。这得益于更读书社创新地将图书馆、书店、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创产品的内容进行融合,打造了“特色书店+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服务模式,让阅读深入到生活的每个场景。

“面对电商平台的冲击,实体书店要做的除了卖书之外,还应该做文化和阅读方面的生活方式引导,让之前不喜欢阅读的人喜欢上阅读,让读者之前不了解的内容通过线下书店展现出来,同时增加跟阅读相关的文化体验。我觉得这是当代书店的主要使命。”更读书社创始人康先生说。

用阅读点燃生活的更读书社。受访者供图

“更读书社”的书与人

“更读书社”,很多人会首先疑惑这个名字的由来。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下“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的诗句,“更读书社”的名字也就自带了一种书卷气。

但康先生介绍,这个名字实际取自成语“耕读传家”和“晴耕雨读”,“更”和“耕”谐音;“更”在古代读作“jing”“更读”意为在晚上读书。而取“书社”而非“书店”,在康先生看来,“社”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性和集体性,“店”则相对强调单一的商业价值——从名字的由来,便可看出更读书社的初心。

在众多门店中,位于东城区的更读书社隆福寺店最能体现这番初心。这份初心,也让它成为一个备受读者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李升是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与更读书社结缘。喜欢阅读的他,2022年办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网络联合读者卡,可以在北京多个市属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然而前不久因为工作调动,他搬到了隆福寺附近,导致今年年初他在朝阳区附近借的几本书,归还到附近的北京市市属图书馆都比较远,正在李升纠结之际,更读书社隆福寺店出现了——这儿也能还书。

“当天下班就过来了,让我惊喜的是,店里居然还有不少供借阅的图书,又挑了几本带回去。”这一来一回,让李升成了更读书社隆福寺店的忠实”粉丝“。他说,这次偶遇好像一扇窗口,让他发现了一家宝藏书店,此后,他经常在这里买书、借书,参加店内举办的新书发布会、读者交流会等活动。

像李升一样的店内的读者,不仅有住在胡同、附近的居民,也有耄耋之年的老翁、刚放学的学生,还有带着保温杯来自习的“考研党”。他们因为好书聚在一起,当他们开始互动,便又邂逅了一本好书。

为读书人留的书桌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被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地铁上提着公文包、捧着书阅读的中年人,公园里看书的戴眼镜老人,图书馆书架前踮着脚拿童书的孩子,他们悄悄躲进书里,收获了“避难所”的慰藉,而当旁观者看着读书人时,阅读,其实也是一种风景,慰藉着围绕它的人。

阅读是一种风景。新京报记者 郑明珠 摄

更读书社隆福寺店藏在小胡同里,却永远不会缺少慕名而来的读者,在一声声“原来这就是更读书社啊”“终于找到更读书社了”的话中推开店门,一眼就看见店里侧的图书借阅区。这片区域占地100多平方米,标记着“东城区图书馆”的图书、桌椅整齐排列,几位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正在安静地读书、工作。

这就是更读书社隆福寺店和普通商业书店不同的地方,在东城区“馆店结合”的创新模式推动下,更读书社与东城区图书馆合作,设置借阅区,让书社既是书店,又是图书馆,不仅能看书、买书,还能像在图书馆一样,借书、自习。于是读者们能够就近、就便走进“图书馆”。

以往图书馆因为基层网点少,只能服务周边居民,但和书店合作,就能更方便居民借书还书,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更读书社采用的这种“公共图书馆+书店”的新形式,很好地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在谈到为何做出这种设计的时候,康先生说,门店位于胡同内,而且目前附近正在建设施工,如果不是有目的地找寻,很难找到,联合东城区图书馆设置图书借阅区也是为了引流,让更多的顾客走进店里,然后门店再通过引导、宣传等方式,留住读者成为消费者。他还提到,实体书店在各个方面受到政策的扶持,所以应该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拿出一些成本去反哺社会,做一些这种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为爱读书的人留一张书桌。

阅读之外

从正门进入更读书社隆福寺店,往右手边走到最内侧,有一个漫画角落放置着许多《灌篮高手》里的人物立牌;还有一个窄窄的木凳,木凳上方区域内整齐摆放着漫画书和各种经典动漫人物的手办。“很多人对于童年的记忆都有一个是蹲在书店角落看漫画书,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角落,还原80后、90后以及00后的这一抹童年记忆。”

在转角遇见《灌篮高手》。新京报记者 郑明珠 摄

更读书社所打造的“特色书店+公共文化服务“新服务模式,除了想让阅读深入到生活的每个场景。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开展是更读书社一大特色。开业以来,书店内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书籍签售、知识科普、体验课堂等。而且,更读书社还会邀请生活、阅读、艺术、娱乐、美食、旅行、播客等领域的达人和大家在线下或线上互动,分享对于生活的热爱,引领大家进入更有趣的世界。

今年3月下旬,国漫《一人之下》的作者米二走进更读书社隆福寺店,分享创作趣事、签名售书,这个活动吸引了300多位慕名读者。随处可见的漫画场景还原,吸引着众多粉丝驻足打卡,粉丝留言板上各种各样的笔迹,也记录着读者的心声,还有很多装扮成漫画中人物的coser(通过穿上各种角色的服饰,扮演成作品中的角色)在活动现场做游戏......很多此前并不认识的书友通过这个活动熟识,一些读者在签售会之后也会在书店选购几本喜欢的书或者文创产品。

康先生说,很多看漫画的年轻人都喜欢“宅”在屋里,通过这种新书签售的活动,可以让他们走出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书店也会通过文创产品、现场环境等设计来留住他们成为消费者。

近年来,播客、电台等有声节目越来越受欢迎,茶余饭后或拥挤的公交地铁上,耳朵里的那一方遥远的声音仿佛能消除大半疲惫。与其他书店不同的是,更读书社还有自己的录音棚。原来,更读书社正着手于播客业务,构建创作者生态与对应的内容运营,目前已经拥有最燃生活攻略、更读小二楼等栏目,节目播放量过千万,并通过荔枝、喜马拉雅的线下活动基地,养成用户音频内容消费习惯;通过与线下更读书社场景、活动、产品联动打造播客核心消费新场景,形成线上可持续的健康商业生态,带来线上用户与线下更读布局的同步增加。

在康先生看来,更读书社不只是卖书。阅读虽然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但是读者需要一个氛围恰到好处的场合看看书、喝喝茶、见见朋友、听听讲座、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现今,书店的内核在发生质的变化,它不仅是阅读空间,还是社交现场、文化空间、体验场所。书店的主旨定为“让阅读点燃生活”,就是倡导大家好好读书,让生活在阅读中变得更美好 。

“更读书社”,家门口的书房

“这里可以让我全神贯注地看书、工作、学习,也可以与客社交,更读书社隆福寺店就是一家开在我家门口的书房。”

邱云是住在隆福寺附近的一名“上班族”,她这两年也在备考在职研究生,下班后、节假日,更读书社隆福寺店成为了她在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去处,她常常在这里的公共阅读区学习,有时候,她也会约一些客户来店里洽淡工作,在休闲社交区完成工作所需。

将更读书社作为书房的人不在少数。在更读书社16家门店中,有7家是特色店,结合了不同主题打造门店特色;9家是社区店,风格相对简约。所以更读书社的主要读者还是门店周边的居民。

康先生说,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所以门店和许多读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22年疫情期间,有一位老读者来增购读书卡,店员提醒她原来的卡里还有余额,她却说“再购一个吧,我多买点,也帮你们分担一点点压力,疫情期间,你们也不容易”。康先生说,读者有这种共情体谅,那一刻觉得再难也值得。他还提到,在此前的一次红色访谈活动中,一位住在附近小区的志愿军战士在书店给大家讲抗美援朝,“当时听得感触非常深,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听众都觉得这类活动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那时候觉得这个书店开得真有意义。”

“面对电商平台的冲击,实体书店要做的除了卖书之外,还应该做文化和阅读方面的生活方式引导,让之前不喜欢阅读的人喜欢上阅读,让读者之前不了解的内容通过线下书店展现出来,同时增加跟阅读相关的文化体验。我觉得这是当代书店的主要使命。”康先生说。

更读书社将继续探索一些新的场景和阅读的结合,增进与读者的联系。未来,它可能会随时“变身”,变成公园场景,变成游园会,又或是音乐演出现场。

新京报记者 郑明珠

编辑 王琳

校对 柳宝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