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神权之间的战争:发生在拜占庭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

发布时间:2023-05-01 09:54:01 发布人:hao168

圣像破坏运动是公元八九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集团发动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社会斗争。这场运动以皇帝利奥三世于公元726年夏季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哈伊尔三世统治时期皇后提奥多

圣像破坏运动是公元八九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集团发动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社会斗争。

这场运动以皇帝利奥三世于公元726年夏季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哈伊尔三世统治时期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毁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将近117年。

一、圣像破坏运动的过程

1、第一次圣像破坏运动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在解决即位后的内忧外患之后,开始着手对付教会。他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废除圣像崇拜;把圣像移出教堂;刷去墙上的圣像等。君士坦丁五世即位以后,又下令把修道院改为兵营,没收修道院的财产,下令修士和修女们还俗结婚。

公元754年,在君士坦丁五世的主持下,召开了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在这一会议上,宣布圣像崇拜就是偶像崇拜,是违犯圣经和诸教父教导的。

利奥四世即位后,继续其父的政策,不过他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便去世了。随后皇后艾琳执掌政权,她明确反对圣像破坏运动,并于公元787年下令召开尼西亚大公会议,第一次的圣像破坏运动也就此结束。

2、第二次圣像破坏运动

在第二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的二十七年以后,圣像破坏运动再次发生了。在皇帝们支持下再次开始毁坏圣像,并且再次迫害拥护圣像的人们。利奥三世,君士坦丁五世和利奥四世做过的事由一连串新的反对崇拜圣像的皇帝,即利奥五世,米哈伊尔二世,塞奥菲罗斯的重演。

而教宗帕斯卡尔一世正如教宗格里高利二世那样捍卫圣像,忠实的主教尼基弗鲁斯如同日耳曼努斯一世不惧威胁,大马士革的约翰的辩护则由圣西奥多的辩护再现。再次召开一次宗教会议用来拒绝圣像,并且另一次宗教会议紧跟着召开宣布保卫圣像。

再由一位皇后和她年轻的儿子,结束了一切并且恢复了传统。这第二爆发的起源是由于在军队里有许多反对崇拜圣像的人们存在。他们坚信君士坦丁五世是一位反对穆斯林的英豪。反对崇拜圣像者们回顾了之前帝国皇帝的光辉战绩,于是他们将君士坦丁五世作为圣徒。

二、圣像破坏运动的结果

1、确立皇权高于教权

拜占廷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所带来的影响也相当巨大,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圣象破坏运动中可以从表象看到本质获得真正利益好处的是拜占庭的贵族们。这次运动表面上看是由宗教神学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宗教问题,实质则指向教会土地和财产。

但这次运动的影响幅度早已超出了宗教本身,触动了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波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可谓影响深远。在政治上,毁坏圣像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东部教会的政治影响力,巩固了拜占廷帝国神权依附于皇权的政治格局。

不服从皇帝命令的主教和神职人员或被解除教职,或遭到监禁、流放和迫害,这些行为沉重打击了东部教会的影响力。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以罗马教宗为首的西方基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基督教一直摩擦不断。

但罗马教宗此时仍在拜占廷皇帝的控制之下。在这场运动中,由于宗教问题的分歧和随之带来的种种摩擦,使罗马教宗与拜占廷皇帝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并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2、拜占廷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在经济上,基督教会占有的大量土地和人口被没收,成为世俗财产。这就在打击教会和修道院实力的同时,变相加强和巩固了皇帝们的世俗权力。同时,这一行为对帝国军事造成有益影响。

另外,拜占庭皇帝将从教会及修道院得到的土地进行分封,使军事封建贵族的人数剧增,从而推进了拜占廷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在君士坦丁五世时期对教会的打击最为严厉,他大量没收和剥夺教会占有土地,打击和迫害修道士,使教会尤其是修道院在经济上遭受巨大的损失。

没收的大部分土地落入新兴军事贵族手中,充实了新上台的统治集团力量。尽管圣像破坏运动反反复复,但土地没有再回流到教会或修道院手中,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权势变得较为稳固。

拜占廷帝国实际上是欧洲的东方前哨。因此,当拜占庭帝国从外族人侵、包围、挟攻的危亡中挣脱出来的同时也于无形中保全了当时西欧的发展。毁坏圣像运动最后虽然以支持圣像的一方获胜而告终,但是由于皇权高于教权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

军区的大量出现使军事封建贵族的人数剧增,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政治和军事特权,侵占了土地所有者。这种做法对拜占廷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无疑起到一个加速作用。就教会本身而言,罗马主教与君士坦丁大教长分庭抗礼的局面逐渐形成。

拜占庭皇帝为了控制基督教会,从而扶持君士坦丁大教长。同时,为了对应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亚人的入侵,不得不将军事重点放在帝国的东部。

如此一来,罗马教廷就得不到拜占庭军队的保护,从而只能在西方另寻依靠。由此逐渐拥有了兴起的法兰克王国支持的罗马主教与拥有拜占庭帝国支持的君士坦丁大教长有了可以对抗的政治军事基础。

三、崇拜圣像的神学争论

1、圣像破坏运动中双方的神学依据

拜占庭的圣像破坏争论的主旨不是关于教会事物或崇拜意识,而是关于基督论基本原则的争论。争论的双方是为了各自心中的“正统”教义,试图用特定的基督论观念来维护自身的立场,从而将对手打压为异端。

就内容来说,双方的争论是早期教父神学中埋藏深厚的歧见公开爆发的结果,是基督论争议对卡尔西顿会议所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的延续,是整个基督论教义斗争的最后阶段。

圣像反对者由此认为,基督教是一种纯精神性的宗教,必须禁止一切物质形象的崇拜以保证它的纯洁性。他们将圣像崇拜等同于偶像崇拜,认为这种行为会玷污基督教信仰的纯正。

强调基督的神性,就无法认同对他的艺术表现;强调基督的人性,就无法认同对其图像的敬拜。事实上,四世纪以来逐渐完善的基督论异端的分类,和有关于基督身位的神学词汇的扩散,使得圣像反对者可以从多种方式来论证对手的神学错误。

支持者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依据是基督的道成肉身,即耶稣的人身化。在基督教中,圣像被认为是圣传的一部分。圣像用了图像和色彩的方式,把启示和救恩的的真理表达出來,並借此让信众们加以默想和祈祷。

圣像引领人们跨越物质的現现实,而进入到事件的神圣意义之中。圣像是培育信仰的重要工具,人们借着了解圣像的内容,而被基督所生化和改造,才能反映天主的荣光。

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所以直至今天基督教这两大教派之间在圣像问题上仍存在分歧:罗马教会既崇拜平面画像也崇拜立体塑像,东正教会则只崇拜平面画像,并认为崇拜立体的塑像就是崇拜偶像。而新教既反对在教堂内悬挂带有神秘色彩的圣画,也反对陈列雕塑圣像,认为这些都会导致偶像崇拜。

结语:

欧洲自15世纪以后,一些新教各派占优势的国家不断有以反对圣像崇拜、破坏圣像运动发生。这些破坏圣像的行为,往前追溯的话,都能看到拜占庭帝国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子。可以说,正是拜占庭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给予这些新教派们以表率。

直至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一斗争的音符仍然鸣响在卡尔文教和清教徒向封建制度进军的号角声中。在拜占廷帝国的日常生活中,基督教会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拥有各种特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既能起到加速封建化进程的作用,又与世俗统治阶级在经济利益上形成根本对立,从而导致双方在经济、政治和宗教上的冲突。圣像破坏运动就是双方矛盾激化的表现。

拜占庭皇帝所发起的破坏圣像运动,固然促使罗马教廷政治经济独立,使得罗马帝国的大一统和基督教会的普世信仰逐渐崩溃。但是,皇帝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衰亡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