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历程如此之短,这正常吗——埃及学是伪学

发布时间:2023-05-02 02:30:01 发布人:hao168

一、古埃及文明发展速度令人讶异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我们知道,根据西方学者的描述,古埃及曾经拥有辉煌的文

一、古埃及文明发展速度令人讶异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我们知道,根据西方学者的描述,古埃及曾经拥有辉煌的文明。包括延续并更迭长达三千年之久的王朝、大金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并成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源头。

以下是大概同时期的古埃及文化遗址与中国文化遗址情况对照表:

以上表格转化为图表如下所示,纵轴为距今年代,以公元纪年表示,横轴为古文化遗址或王朝:

古埃及文明文化遗址

中华文明文化遗址

根据以上中埃古文明对比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从20000年前开始烧制陶器,到9000年前有了高温陶窑和彩陶,中间经历了10000多年;从高温陶窑到发现冶炼的铜器,中间经历了2000多年;从开始冶炼制作铜器到普遍使用铜器的商朝青铜时代,中间经历了3000年;从最早的居址聚落到区域王权社会,经历了4000年。中华文明从最早的文化遗址(仙人洞遗址)到区域王权社会(城头山文化),经历了14000年之久。

而古埃及文明,7000年前开始烧制陶器,1000年后出现铜器,1500年后出现彩陶,出现铜器后1000年进入青铜时代,从发现居址到区域王权社会,仅用了1500年。古埃及从最早的文化遗址(法尤姆文化B)到区域王权社会(涅伽达文化Ⅲ与零王朝),只经历了3000年。

无论怎么说,古埃及文明发展速度还是令人非常讶异的。西方学者也发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埃及文明外来说,包括从两河流域而来,或从埃及南方的努比亚而来。而根据考证,古埃及文明主体人群确实不是现在的白种人,而是黑人的文明。

摘自《古埃及地区史前社会与早期文明进程研究》

如果承认古埃及文明是外来的,有一定道理。那么也可以推论,相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两河流域文明一样也是发展短促快速的,要考虑是不是外来的文明传入的?

二、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源头

关于古埃及早期文化遗址的情况,可以参阅文后的附录:古埃及早期文化遗址。附录中罗列了埃及考古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址情况。因为这些文化遗址主要是近代发现的,并且有碳十四检测年代证明的,年代相对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到了零王朝之后的论述,就大为可疑了。古埃及的历史编年叙事不是根据考古的结果,而是根源于下面这个古埃及王朝年表和商博良开创的埃及学:

摘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托马斯·施耐德《古埃及的城邦与帝国》

据说这个古埃及王朝年表是曼涅托所著。按照西方学者说法,曼涅托(Manetho)(活动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是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 一书,该书有片段为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下来,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

有关埃及的最详细的史料是《埃及史》,它是由托勒密王朝早期(公元前3世纪)一位名叫曼涅托的古埃及祭司用希腊语编写而成的,记述了埃及统治者的历史,但不幸的是,这份文献仅以摘录的形式保存在很久以后的历史学家——如约瑟夫斯(公元1世纪)和乔治·辛斯勒(公元9世纪早期)——的著作中。根据现有证据来看,曼涅托不仅能查阅埃及文献,如之前提到的王表,还能查阅希腊年鉴。创作这本(献给托勒密二世的)历史书时,他可能正任职于塞布尼托斯神庙,该神庙位于三角洲的现代城市萨马努德城附近。他将世俗(即神话时代之后的)统治者划分为30个王朝(后来第二波斯王朝也被加入其中,成为第31王朝),这一划分对19世纪早期以来有关埃及年表的传统观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新文献的翻译和新遗址的发掘,埃及学的历史和考古资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曼涅托的纪年系统的致命缺陷逐渐暴露出来。曼涅托的基本假设是,整个埃及只是由一系列统治者来统治的,彼此之间并无重叠,也没有出现分裂的小王国。所以,近代的埃及学家们在王国中间加上了中间期,以弥补曼涅托纪年系统的不足。

据说,托勒密王朝(希腊语: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英语:Ptolemaic Dynasty)(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称托勒密埃及王国。是在马其顿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埃及和周围地区。

托勒密王国建立者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05年自立为国王并宣称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兵败自杀为止,历经275年。

托勒密王朝时期大量古希腊学者来到埃及,对埃及的历史、神话、技术等进行研究和记录,如今我们看到的古埃及著作,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经由希腊人记录与撰写的。

据说,亚历山大港是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是希腊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贸易枢纽。托勒密王朝被世界史学界公认为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诸位君主也被史学界公认为是法老。

亚历山大港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是埃及在地中海南岸的一个港口。根据西方历史说明,亚历山大港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首都,是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古代亚历山大港著名的还有亚历山大灯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图书馆。

据说,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367-前283年),盛于托勒密二世、托勒密三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馆内收藏了贯穿公元前400-前300年时期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曾经同亚历山大灯塔一样驰名于世。可惜的是,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

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一则传说更讲到,当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档案馆内。托勒密三世得知后此事后便设了一计,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据说最后归还给希腊的实际上是复制件,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

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对医学也有贡献的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德等均有著作手迹留此。

此外,当时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他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草卷)。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而诸如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数学家欧几里得、天文学家、数学家喜帕恰斯、天文地理学家托勒密、“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达马希乌斯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讲学、求学、工作或游历,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据说,该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向学术界公布了他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成果。这一天,埃及学诞生了。

罗塞塔石碑

以上这些都是真的吗?

三、曼涅托所著的古埃及王朝年表和埃及学是真的吗

现在的亚历山大港距离海岸线0公里;罗塞塔又名拉市德,就是“出土”所谓的罗塞塔碑的地方,距离海岸线不到10公里。

现在的尼罗河三角洲和亚历山大港、出土罗塞塔石碑的拉市德

而实际上,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冲积平原。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因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照理说,三角洲的海岸线是一个由近向远不断扩展的过程,就像长江三角洲是从扬州、江阴一线向东海方向扩展一样。

根据《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文章中的研究可知,6000年前古埃及沿地中海岸边都是泻湖和沼泽湿地,那时候亚历山大港、拉市德不可能存在。

60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的地形:摘自《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根据谢启红等人在《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文章中研究的成果表明,尼罗河三角洲是个典型的冲积而成的平原,其中三角洲平原在形成之前以平原分流河道和三个大泻湖为主:孟扎拉湖面积约680 km2,步鲁卢斯湖面积约330 km2,伊德库湖面积约230 km2。

摘自《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

泻湖的沉积厚度为13m,近几千年尼罗河三角洲沉积速率约为0.25 cm/年,按照13m的厚度,约需要5200年才能沉积到现在的高度。换言之,尼罗河三角洲以前就是泻湖和平原分流河道地形,堆积了5000年多的泥砂,直到1000多年前才形成现在的地形。

摘自《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

根据陈中原在《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中揭示的研究成果显示,自1985~1992年间科学家们共在尼罗河三角洲沿海平原获取钻孔87个(下图),这些钻孔相距5~10km不等,深度约为10~55m/个,全都穿透全新统地层。对钻孔作了系统的分层、描述、采样和分析。

摘自《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结果表明,距今2000年,尼罗河三角洲沿海岸线形成了稳定的泻湖结构地形,那时的泻湖比现在大得多,距离现在海岸线10-30公里。

摘自《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根据多方面权威的地质研究结果,公元前334年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真正的海岸线距离今天海岸线,最少还有10-30公里远,当时,亚历山大港今天所在的位置还只是一片汪洋湖海和一道沙洲,根本不具备修建城市的地质条件和经济价值,连最起码的淡水水源都在50公里以外,自然也无传说中的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图书馆和亚历山大灯塔了。

作于1420年左右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尼罗河三角洲,及其他西方古地图都表明,尼罗河三角洲是尼罗河冲刷而成的平原,越往上溯面积越小。

作于1420年左右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尼罗河三角洲

赛尔维亚地理学家Alonso de Santa Cruz (公元1505–1567)制作的地图中的尼罗河三角洲

20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还没有冲积到现在的范围,更不可能有亚历山大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也不可能是亚历山大港,那么还有托勒密王朝吗?没有亚历山大港,自然没有什么亚历山大灯塔、亚历山大图书馆和众多著名的古希腊学者。所谓曼涅托和古埃及王朝年表都是伪造的产物。

而且出土于尼罗河三角洲海岸边的拉市德市的罗塞塔石碑也不可能是2200年前的文物,所谓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只是伪造的产物。基于此基础创造的埃及学都是编造的产物。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埃及学、古埃及王朝史、古希腊文明史、古罗马文明史都是不真实的。

进一步说,禾本科常常用来反映人类农业活动,其中>35 μm 禾本科的出现往往与人类驯化有关。在《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对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KH1 遗址点的研究表明,在67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还不适合人类居住,也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摘自《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到了距今6500年尼罗河三角洲开始有人农耕和人类活动迹象。

摘自《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沼泽湿地进一步减少,越来越多的土地在距今5200—4200期间出露,禾本科( 由21.6%增至36.4%) 和炭屑的大幅增加,反映了该时期人类活动在KH1 遗址区域持续开展,并且强度加大。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托马斯·施耐德在《古埃及的城邦与帝国》中说:“埃及的可居住土地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小。这里有一个形象的比较:埃及拥有大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实际上,可居住面积只有32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行政辖区的两倍。历史上,埃及的人口从没有超过五百万……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可居住面积占古埃及全国的的三分之二。”

摘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托马斯·施耐德的《古埃及的城邦与帝国》

吉萨是埃及城市,在尼罗河下游左岸,同开罗隔河相望。据说,吉萨金字塔中三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金字塔(Khufu)、海夫拉金字塔(Khafra)和门卡乌拉金字塔(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

距今5000多年前,尼罗河三角洲的可耕地刚刚形成,古埃及三分之二的可居住面积又在尼罗河三角洲。如何在4600年前,就能够动用10万人力花30年时间建造胡夫金字塔?

在十八世纪以前,西方并没有 “古埃及文明”的概念:“世界万物的自然秩序似乎无可置辨地表明,埃及古时是最晚有人定居的土地之一。”([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卷第92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

对此,西方学者直言揭露:“在钻研古代埃及历史之前,我们必须谈谈与埃及年表的结构有关的事情,这个年表体系主要是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由现代学者设计的。”(引自[美] 詹森·汤普森《埃及史---从原初时代至当下》中译本第12页,商务印书馆 2012年7月第1版)——原来,古埃及并没有什么年表,这个所谓的“古埃及王朝年表”是近代西方学者自己编出来的。

在西方,“直至十九世纪以前,人们还认为最古的历史就是古希伯来史,这在《圣经》中有文字记载。至于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和波斯等地的历史,除《旧约》中偶尔有所记述外,希腊作家也保存了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但这些史料加在一起,仍然非常缺乏。”([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1分册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按:所谓“希腊作家保存的这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大多都是后世西方学者所伪造的文献。

在没有历法和修史传统的情况下,古埃及王朝编年史是怎么编造出来的呢?1897年(130多年前),两个英国人在埃及定位一个垃圾堆,然后找出了50万张莎草纸,70%古希腊伪造典籍都出在这里。

在西方中心论的指挥下,西方学者全然不顾历史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层累建构,编造出系统的西方文明史。这就是西方主导的文明史的由来。

西方考古历史研究文化很多遗址遗物的断代还是根据文物的器型等特征来确定的。这种研究方法所得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很多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西方仍然坚持这种方法,可以维系其100多年前就确定的世界史编年体系。

涅伽达文化序列系统示意图

下图是皮特里顺序年代法(Sequence Dates System):

皮特里顺序年代法(Sequence Dates System)

而现在,想通过科学测年方法来确定遗址文物年代并不容易。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家的珍贵文物,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二是有的文物也无法进行科学测年断代,如埃及博物馆,他们声称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不再开放文物年代测定,这样我们就没法确认古埃及文明历史真实的年代。

结语

古埃及早期文化遗址表明,其文化仅起源于8000年前,而埃及学的研究声称古埃及5000多年前就进入了王朝时代,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各种科学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古埃及王朝年表及埃及学所声称的5000多年来的王朝历史是虚构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埃及学是一种伪学。

附录:古埃及早期文化遗址

古埃及范围如图所示,北方以地中海为界,南部以尼罗河的第一瀑布为界。西部边界是锡瓦(Siwa Oasis)到哈里杰(Wahat al-Kharijah)的连接线,东部边界是红海。在埃及内部,主要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地域,而上下埃及以孟菲斯(Memphis)为分界线。

古代埃及地图

下埃及地区:

法尤姆文化B:

法尤姆文化B (约公元前6000 至5000 年)属于晚归石器时代的文化,石器制造工艺与法尤姆新石器文化(法尤姆A 文化)不同,主要以细石器为主。除此之外,法尤姆文化B 中的箭头,石刀,刮削器等比较常见,似乎与法尤姆A 文化有某种联系。法尤姆B 文化时期,人们围绕在湖边扎营,过着狩猎和渔猎的生活,生活并不固定。陶器尚未出现,生产力比较落后。

法尤姆文化A:

法尤姆文化A 时期(约公元前5000 年至公元前4000 年),有两支不同的部落在法尤姆湖旁边居住。这个时期农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们的食物有瞪羚,大羚羊,鲇鱼等,用粗糙的陶碗或者是陶罐将食物煮熟,然后用磨光的长方形碟子端放食物,以飨他们的朋友或者同伴。法尤姆文化A 的陶器全部都是由粗糙的尼罗河黏土烧制而成,上面布满烧焦的痕迹。手工作业,采用的是极其简单的方法,如手捏和中心挖空。陶器的表面比较粗糙,颜色有红色,黑色,棕色等。器形杯,碗,方形的碟子。埃及地区发现的最早陶器,分布在法尤姆地区。

法尤姆地区发现的陶器

此外,在居住地发现了炉灶,住房的规模不明。石器依然是薄片工具,有了两面加工的技术。还有驯养牛、羊、山羊和猪的证据。渔猎仍然是生产的一部分。

梅里姆达-贝尼-萨拉姆文化:

梅里姆达-贝尼-萨拉姆文化遗址位于尼罗河的西三角洲地带,距离开罗以北50 公里。梅里姆达-贝尼-萨拉姆文化(约公元前4750 至公元前4250 年 )分为5 个文化层,有三个文化阶段。第一期,没有发现房屋,但有炉灶和储藏室被发现;第二期房屋的遗址开始出现;第三期是小屋周围的地基。

梅里姆达的住宅是椭圆形的,面积为1 米X 1.5 米,面积最大的为2 米X 3.2 米。石器以石刀、磨制石斧、石镰刀为主,陶器以红色和黑色陶器居多,器型主要有瓮、盘、钵等。梅里达姆时期的陶器与法尤姆地区的陶器类似,甚至火候更加少,到了后期开始采用有机黏土烧造。陶器表面的装饰比较简单,器形也比较少,如图所示,这些陶器有的呈红色,有的呈灰褐色,表现十分粗糙。以上这些说明,当时的陶器制作水平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

梅里姆达发现的陶器

农业有了发展,已经开始种植小麦。梅里姆达-贝尼-萨拉姆文化是介于法尤姆A 文化与上埃及巴达里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

奥玛里文化:

奥玛里文化发现于赫勒万(Helwan)以北5 公里处,其年代约公元前4600-公元前4400 年。奥玛里文化最重要的两个遗址分别是奥玛里A 与奥玛里B。遗址只剩下柱洞和居住坑,当时的人们应该住在由编条和泥巴涂抹而成的房子里。石器有小薄片,石斧,石镰刀,尖状器等。陶器由当地的泥土烧制而成,手工制作,呈不规则形状,比较粗糙。其居住、墓葬以及陶器、工具等与梅里姆达文化类似,有人认为奥玛里文化直接从梅里姆达和法尤姆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

马阿底文化:

马阿底文化的命名来自于开罗附近的马阿底聚落遗址。马阿底文化所处年代与上埃及的涅伽达文化I 时期末期至涅伽达文化II 时期终结的这段时间相当,绝代年代为大约公元前4000 年到3500 年。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普遍驯养家畜,如牛,山羊,绵羊,猪等。陶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一些大型的陶器在某些房子遗址内部被发现。有大量的黑顶红陶出土,说明当时的马阿底文化跟上埃及的涅伽达文化存在某种联系。铜器已经出现,有刮刀,鱼钩,别针,锛子等。马阿底的石器工具以叶片工业为主,包括尖顶削刮器、钻孔石器和镰刀。马阿底的物质文化与南方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吸收了来自巴基斯坦和上埃及地区的文化因子,独具自身特点。

上埃及地区:

巴达里文化:

巴达里文化遗址分布于尼罗河东岸滩地,绵延30 多公里。2013 年,牛津大学与其他大学合作,根据现有的发掘文物资料,利用先进的碳十四技术以及贝叶斯推理方法(Bayesian paradigm),重新为古埃及地区的史前遗址确定绝对年代,推算出巴达里地区的年代介于公元前4400 年至公元前3750 年之间。

巴达里地区共发现40 个聚落遗址和600 个墓葬。

巴达里文化在5769 号墓出土的女性雕像

当地人们的经济生活大部分依赖于农业,畜牧业,渔业。日常的生活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刮刀,斧头,镰刀,箭头等。墓葬里发现羊,牛,狗等动物的遗存。

巴达里地区的陶器分为红光陶,黑光陶和黑顶陶三种类型。

巴达里文化黑色磨光陶器

此外,还有一些由铜制成的珠子和一把可能是针的小工具被发现。

巴达里文化发现的铜针

人们住在圆形或次圆形的茅舍里,大小不一。当地人喜欢佩戴手镯,项链等配饰,开始了对外的交流。此外,他们还喜欢用调色板研磨绿松石等颜料进行化妆。巴达里文化是上埃及文化发展序列的第一个阶段。

涅伽达文化I :

“涅伽达文化”一词来自于卢克索以北30公里的尼罗河西岸的涅伽达村。在此发现三千多座墓和两个史前居住地。与涅伽达文化I 时期相类似的,还有其附近的阿姆拉文化。阿姆拉位于涅伽达北,阿拜多斯东南九公里的尼罗河西岸。由于涅伽达文化I 时期,通常与阿姆拉文化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所以,涅伽达文化时期又称为阿姆拉文化。这个时期的埃及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发现的天然铜块和融化的铜;会开采燧石,制作石瓶。用已驯化的驴和纸草船作运输工具。在一些遗址中不仅发现女性的雕像,还发现男性的雕像。一般认为其相对年代是公元前3800 年到3500 年。

公元前3500 年的(相当于涅伽达文化I期晚期)的阿拜多斯泥塑牛模型:高10 公分、宽30 公分、长15.3 厘米

19 世纪末皮特里发现于涅伽达的“鸟神”塑,由黏土制成,高28 厘米

涅伽达早期房子中居住地的居民或许就有50-250 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聚落。

涅伽达文化II:

涅伽达文化II 是涅伽达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格尔塞(Gerzeh),希拉康坡里斯(Hierakonpolis)、巴拉斯(Ballas)等。该文化阶段的相对年代约公元前3500 年到3200 年。这一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他们下到尼罗河谷地,开始利用尼罗河的洪水。燧石工业已达到娴熟和完美的程度,金属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用于制作鱼叉、短剑、刀和针等工具。该期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绘陶,绘有植物和人物图案。这些图案后来逐渐演化成象形文字。

此外,社会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发现了贵族的墓地,有的还有人殉现象。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住在方形的更加舒适的房子里。 驯养家禽家畜已相当普遍,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各个地区开始形成自己的地方政权,称为“诺姆”(Nome),埃及语为Gau,中文译作“州”,这些“州” 都是以一个城镇或城市为中心,聚集周围的村舍联合而成,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

涅伽达文化III 是从涅伽达II 时期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阶段,是前王朝文化的最后阶段,该时期已经有了王权并开始进入王朝时代,但是习惯上还是称为前王朝时代。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早期国家阶段,也可以说是城市国家阶段,城市国家的联盟和争霸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发展特征。该文化阶段的相对年代约为公元前3200 年到3000 年。

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

约在公元前3100 年左右,纳尔迈(Narmer)统一了上下埃及,结束了埃及长久以来的分裂割据状态,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埃及大金字塔:

大约从公元前2800年开始,古埃及人在尼罗河西岸相继修建了97座金字塔。其中开罗郊外吉萨高地上的胡夫法老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中至今仅存的一座,也是人们首次运用青铜工具,使岩石改变形状和空间位置构建的最宏伟的工程。在19世纪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建成之前的4400年中,胡夫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类利用青铜工具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古埃及人从公元前2530年开始修建这座金字塔,其中动用了10万人及30年时间。这座金字塔高 146.5米:基座是正方形,边长230米: 塔身呈正四棱锥,4个面正对着东南西北。金字塔总重约700万吨,墓室中一块巨石盖板重达50吨金字塔主体由100万块花岗岩砌成,每块重2.5吨,取自距开罗930公里之外的阿斯旺山区,尼罗河涨水的时候由船运来。

参考文献:

《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湖泊科学》,2018-05-06,Hadeer Sheashaa;、赵小双、Alaa Salem、刘演、赖晓鹤著

《古埃及地区史前社会与早期文明进程研究》,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何世坤著

《古埃及的城邦与帝国》,《南方文物》,2017.3,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托马斯·施耐德著

《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谢启红、邵先杰、乔雨朋、接敬涛、张珉、时培兵著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03-13,陈中原著

本文版权属于“明文广记”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或引用,如果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明文广记”!

欢迎关注“明文广记”,一起发现新奇的历史文化!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