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太平天国后,慈禧问了一个问题,曾国藩便知道50年内清朝必灭

发布时间:2023-05-04 01:32:24 发布人:hao168

“渺小不是生存的断定障碍,傲慢才是。”这是《三体》中三体人评价地球人的一句断语。在《三体》中,人类面对形如虫子的三体人的傲慢,令我国的读者十分熟悉,那是久违的、噩梦般的不祥气息,是已经覆灭的清王朝“天

“渺小不是生存的断定障碍,傲慢才是。”

这是《三体》中三体人评价地球人的一句断语。在《三体》中,人类面对形如虫子的三体人的傲慢,令我国的读者十分熟悉,那是久违的、噩梦般的不祥气息,是已经覆灭的清王朝“天朝上国”的残梦。

一代名臣曾国藩,就“有幸”亲眼见证了当时的皇太后、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慈禧,不可救药的傲慢:在他带兵平定太平天国后,慈禧问了一问题,曾国藩就料定:50年内清朝必灭。

那么,慈禧在与曾国藩的见面中,究竟问了什么致命的问题呢?

力挽狂澜曾国藩

要想一窥曾国藩在谒见慈禧时的内心世界,须先了解曾国藩是什么人。与市面上被炒得火热的《曾国藩家书》中那个温柔敦厚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曾国藩并非等闲之辈。

曾国藩经常自谦地说自己是个“愚人”,证据就是记忆力不好,背诵《四书》比较困难。但只要看一看他真实的履历,就会知道这乃名臣的高级“凡尔赛”:他6岁即念私塾,8岁就能读四书、诵五经。

但天才如曾国藩,也没有恃才傲物,怠慢学习,而是坚持寒窗苦读,14岁就能通读《周礼》《史记》等文学典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27岁的曾国藩一举中得进士,并因才华横溢和勤勉刻苦,被选入翰林院,成为当时的军机大臣穆章阿的门生。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曾国藩不仅饱读诗书,还增长了经验和才干,踏实工作的他很快就成了内阁学士。之后,他的仕途一片光明,累任礼、工、吏、兵各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

作为一名一线干部、清朝的国之栋梁,曾国藩不赞成当时文人之间盛行的“清谈”“考据”风气,认为这只是满足了文人圈子自吹自擂的“风雅”,却于国于家无益。他主张实行,用实际行动去建设国家。

然而,遁入理论中孜孜不倦是轻松的,但在广阔天地里去实践却十分艰难,期间的繁琐和复杂,消磨人耐心的程度超出想象。因此,曾国藩常常以“耐烦”二字勉励自己,做事要耐心、细心、用心。

而曾国藩如此实干,也确实干出了一番事业:他是文臣,也是武将。作为文臣,他能响应李鸿章的主张,力挽狂澜为清王朝主办洋务,办理复杂而棘手的“天津教案”。

作为武将,他组建了骁勇善战的湘军,并率领他们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清王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

作为一名从小受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浸染的大臣,曾国藩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拥护清王朝的统治。为此,他即使日夜面对着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也不惜鞠躬尽瘁为其“续命”,试图力挽狂澜。

早年的曾国藩曾经因为对政局痛心疾首,而有过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殉国的念头。但多年来,他并没有真的绝望。

摇摇欲坠清王朝

曾国藩对局势的认识是清醒的。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如同病入膏肓,只剩下苟延残喘。自咸丰皇帝之后,慈禧太后夺取了清政府的实际控制权,但清王朝的颓势并未真正扭转。

一方面,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律开始逐步显露:国内阶级矛盾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中央集权严重,官僚昏庸无能,吏治腐败不堪。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开始大举入侵香港、广州等沿海地区,用鸦片和枪炮叩关而入,一点一点蚕食着国土和主权。一次次的割地赔款让中国逐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本应该励精图治的统治者却昏庸无能、不理朝政。慈禧太后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为了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圆明园、颐和园,经常以“避暑”为由寻欢作乐。

而被她控制着的小皇帝,非但毫无治国理政的才能,连可怜的一点点权力都被慈禧拿捏在手里,一举一动都动弹不得,更别提抖擞精神、收拾山河了。

这一切,曾国藩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下,清王朝和列强们的差距哪里只是坚船利炮呢?分明是政治不如人、经济不如人、文化不如人……全方位的落后呀!

日夜为国家殚精竭虑的曾国藩,只能竭力为清朝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裱糊风帆、堵塞漏水,寄希望能够让它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多航行一阵是一阵。

正在这时,南京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上帝”洪秀全,依托西方传教士所讲的一点点基督教的皮毛,试图“旧瓶装新酒”,以“拜上帝教”为自己的起义和改革背书。

这对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临危受命,带领湘军围剿太平天国。经过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曾国藩和他的军队胜利了,圆满完成任务,即将回到北京复命。

在曾国藩回北京复命的前夕,慈禧太后也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被成功镇压的消息,大喜过望的她决定接受曾国藩的谒见。

傲慢带来了毁灭

见慈禧太后终于乐意上朝主持国政了,曾国藩喜出望外,他以为随着慈禧的心思从骄奢淫逸中转回到治理国家上来,清王朝的颓势会大大好转,甚至迎来一个新的转折。

为此,他带着轻松的心情走进了紫禁城。

紫禁城上,面对着高高在上的太后,曾国藩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向她汇报着自己此去“剿匪”的经历,满以为慈禧会洗耳恭听。

但他其实是想多了,对这位“老佛爷”的政治兴趣和治国才能过分乐观。面对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述职的忠臣曾国藩,慈禧只是碍于皇族的礼仪,不得不还安坐在朝堂上装模作样地听着。

她的心里,却对此抗拒不已。作为通过与后妃们钩心斗角、争宠上位得到权力的女人,她的眼界仅仅局限在这四四方方的宫墙之内,根本看不到、也看不懂更加广大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即使在成为太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后,她的心里也只有那些奢侈享乐,一点也没有国事的影子。

终于,慈禧不耐烦地低下头,打断了曾国藩的讲述。

慈禧太后不是武则天,她只有膨胀的权欲和野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方略。她的金口终于漫不经心地张开了:“哀家要问你一件事情:湘军裁撤了多少人?”

此言一出,曾国藩犹如被兜头泼下一瓢冷水。聪明如他,怎会不知道慈禧的言外之意,他失望地发现,直到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这位“女皇”还只是关心自己的权力!

如此傲慢,如此自私,如此短视……有这样的领导人,即使自己和同道们如何努力,清朝都还是会灭亡。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就在50年内,自己的有生之年。

虽然清王朝的毁灭有内外多重因素,但不可否认,统治者的傲慢、昏庸和沉迷权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