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明朝相比,为何国库如此充足?这是清朝值得学习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3-03-10 12:42:40 发布人:hao168

纵观历史长河,两个相近、相似的朝代,总会被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比如秦代和汉代、隋朝和唐朝、明朝和清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则能从中总结出盛衰兴亡的道理,以便今日的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积贫积弱的

纵观历史长河,两个相近、相似的朝代,总会被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比如秦代和汉代、隋朝和唐朝、明朝和清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则能从中总结出盛衰兴亡的道理,以便今日的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积贫积弱的明朝,为何会被满清推翻?

明朝从建国以来,就实行以文制武的政策。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于王公贵族和一些读书仕林的人才一直采用圈养的手段,一方面拉拢人心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些人互相钳制来达到维护王权的稳固统治。

财政是一个国家运转的动力,明朝建国以来其实也是沿用了前代的财政制度。

官田和民田的征收标准也不一样,尽管征收政策不同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会隐含很大的水分,特别是到了明后期吏治腐败严重,这些税收就成了压垮老百姓的稻草。

明朝的政策表明,若家族中有人从政,或者有官方认定的仕林身份,则该户税赋便可免除。于是便有人钻法律空子,将田产等挂靠在免除税赋的人身上,从而达到逃税的目的。

更使得繁重的赋税任务落到百姓的头上,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沉重的税赋令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嘉靖后期,各地农民的暴动起义时有发生。

另外,其他行业也有更加繁重复杂的赋税,比如盐、茶、矿等商业税。商人们在营业过程中需要前前后后向政府缴纳各种税款,还要接受政府机关的盘查,尤其是盐商。

除商税外,商人们还要在商品贩卖过程中缴纳竹木抽分税、塌房税和船舶税等。如此繁杂的赋税更是使得百姓们很难更好地从商,商业发展不起来,国家的税收也就不会充裕。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明朝的官制也决定了他们在恩养官员时也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比如一些闲职的武将、宫廷内大量的太监还有各部门的冗员,就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开支。

明成祖朱棣时期,朝廷所收税银是1300万两白银,到了嘉靖时期已经不足1000万两了。

因此,在明王朝存在如此大量无谓的开支和入不敷出的各项制度,除了加重百姓们无尽赋税的苦难之外,是无益于这个庞大王朝的正常运转的。

正是因为明朝如此国策,很快就自食恶果。在民怨频生的背景下、在面对兵强马壮、财力雄厚的满族人的进攻下,明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很快走向了倾覆的末路。

清朝政府财政收入一直很高,比如在康熙年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了4700万两,发展到乾隆年间,清政府的国库存银高达7000万两。

清政府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和他们异于明朝的财政制度有关,清政府入关后,一直学习着汉家文化,主张利民惠民,所以经常进行各种免税政策。

康熙年间,清政府下令要“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更是减免了许多无谓的税赋,使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国家的财政收益也因此得以活泛起来。

即便是这些人和官员们互通着关系,那法律也使得他们不敢随意攀附那些官员以达到免税的目的。

因为一旦查出,便是抄家流放,不得徇私,因而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偷税漏税。

另外,清政府对于领土的敏感也是决定他们财政收入稳定的原因,因为满清政府一开始就是从关外打进中原的,所以他们在执政的过程中,对于边关民族的注视十分关切。生怕有一时的疏忽,就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丢掉了。

领土面积变大,赋税的金额自然就多了起来。如中国现在的西藏、新疆等地,都是清政府多年努力的结果。

而且,清政府的统治者们十分重视节俭开支,制约宦官数量的壮大、减少宫女的人数以及在宫廷供养的银钱上力倡节俭,节省下来的银钱也都用作军费来维护广袤疆域的统治。

如此把钱花在刀刃上,才维护了几百年的封建统治,使得清朝成为我国封建王朝史上兴盛的一个朝代。

不得不说,清政府虽然在末期作了很多有愧于家国天下的事情,但对于前期这样厉行节俭、整顿税收制度、积极开疆扩土以换取更大的财政收益这一点来说,清政府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比明朝把国库银钱浪费在恩养藩王、无忌惮的享乐之上,清政府的开源节流显然更具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作为后人的我们,更要理智地看待历史问题,吸纳前人的经验以便于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