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立储,乾隆花了38年去思考,真的是难做选择

发布时间:2023-05-04 10:12:24 发布人:hao168

前言:在封建社会里,王之御座只有两种传承形式,那就是禅让和世袭。五帝时期是“公天下”的时代,不管是“内禅”还是“外禅”,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国家领导人更换制度。唐尧传虞舜,之后再传给大禹,

前言:

在封建社会里,王之御座只有两种传承形式,那就是禅让和世袭。五帝时期是“公天下”的时代,不管是“内禅”还是“外禅”,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国家领导人更换制度。唐尧传虞舜,之后再传给大禹,一如既初,可是到了夏朝,大禹的儿子破坏了这种原始的选举制度,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导致以后封建时期,“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私有性和奴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就算前任皇帝昏庸,异性人要想取而代之,坐上至尊宝座,都要借用“禅让”才能变得名正言顺,否者就变成诸如王莽之流,乱天下之窃贼,然后被后世读书人给黑出翔来。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立储制度,是一波三折,改了又改,将国家折腾得不要不要的。从后金努尔哈赤的“汉位推选制度”,到清初康熙时代的“立嫡长制度”,再到雍正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最后是清末慈禧独权的“太后懿旨传位制度”。而作为延续扩张清朝唯一盛世的乾隆皇帝,在面对皇位传承这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对待的呢?

后面是精简的干货:

对于如何立储,九子夺嫡的局面,让康熙不知如何选择

最后的康乾盛世,是乾隆时代,乾隆自小跟其祖父感情很好,很多方面都在模仿康熙,比如他的后宫数量和他生儿子的数量。光是序齿的皇子,乾隆就有17个,而且由于宗族旁支被雍正整得太惨,以致许多宗室没有后嗣,所以乾隆就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将自己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过继给旁支。

乾隆是比较倒霉的,庶长子早夭,后本打算先后立嫡长子和嫡次子为储君,也都早早夭折,就算如此他还有五个儿子健康长大,后来也比较长寿。但是这几个儿子中,皇八子永璇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名声也差;皇十一子永瑆文采斐然,书法了得,号称满清四大书法家,但是乾隆不喜欢他仿效汉族儒生,轻视满清传统;皇十二子永璂在诸位皇子中,身份最高,是乾隆第二任皇后的儿子,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乾隆与皇后感情破裂的关系,皇十二子永璂也受到牵连,不为乾隆所喜,自然无望立储;皇十五子永琰度量豁达,相貌奇伟,被乾隆悄悄定为太子;皇十七子永璘年纪最小,最受乾隆喜爱,可最终却最不成器。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他召集诸皇子、皇孙、王公、大臣于勤政殿揭开立储谜底,正式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决定第二年正月禅让帝位。虽然乾隆兑现了不得超越皇祖父康熙在位之期的诺言,但是不妨我们看看,乾隆是什么时候才确定储君的,根据后来的传位诏书记载,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并将诏书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长达二十二年。

早在22年前,就确定了储君,听起来好像很早,但是作为一位长寿的皇帝,乾隆对于选择哪一位皇子为储君,却整整思考了38年,作为一个24岁才当皇帝的人,他已经算是中青年了,做事稳重,立储可不是忧之过急的事情,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长寿呀,所以立储算得上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所以编者认为,乾隆思考了这么久,可以说对于立储,他着实难以选择。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