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洲代表: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向星辰大海进发

发布时间:2023-03-04 16:16:20 发布人:hao168

作为一名航天人,孙泽洲曾与团队一起亲手研制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

作为一名航天人,孙泽洲曾与团队一起亲手研制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兼着陆巡视器总设计师、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方面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要敢于创新、敢为人先。

“如果说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月球,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星辰大海进发。”孙泽洲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兼着陆巡视器总设计师、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受访者供图

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提升我国月球科学探测能力

新京报:人类目前已经进行了百余次月球探测活动,并试图通过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以及对月球样品的研究来丰富对月球的认识。如今,我们对月球的理解处在什么水平?还有哪些区域需要探索?

孙泽洲:中国月球探测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连续成功,探测能力不断提升,从环绕遥感探测到着陆巡视就位探测、再到获取月球样品更为精细探测,其中月球背面的着陆巡视探测更是世界首次。

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大批月球科学研究成果,丰富了对月球的认知,例如揭示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拓展了对月球岩浆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的认知等。但是由于着陆巡视和采集样品的区域还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就嫦娥四号来说,要实现三个国际首次、两个国内首次,到月球背面去,向人类探月史上的空白区域进发,就要攻克如何建立地月中继通信、如何在月球背面复杂地形安全着陆、如何在没有太阳能供电的月夜期间测量月壤温度等一个个重大难关。所以后来,研制团队创建了地月空间中继通信网络体系架构的“中国方案”,实现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球之间数据高效传输,突破地月全时中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与巡视探测。

当然,一些关键性的新的技术问题还等着科研人员来解决,这就需要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在月球探测方面,后续探月工程四期还将进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月球南极着陆/巡视/飞越探测。

新京报:我国率先提出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该科研站在未来月球科学探测中会发挥何种作用?

孙泽洲: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可以为长期、持续的月球科学探测提供支撑,从而提升我国月球科学的探测能力。月球科研站可以更好地利用月球的位置资源开展月基对天、月基对地科学探测,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月基基础科学实验以及月球资源原位开发利用等。

天问一号”探测器为我国提供第一手火星科学数据

新京报:除了月球探测外,你也参与了火星探测任务。你认为进行火星探测的难点在哪里?

孙泽洲:去火星的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整体成功率50%左右。火星探测的难点主要是火星环境带来的新影响和新问题。有4亿公里地火远距离通信难题、火星稀薄大气进入难题、弱光照条件下太阳能高效利用难题、火星表面沙尘防护难题等。

例如对火星着陆巡视任务而言,火星大气稀薄、不稳定、95%二氧化碳,火星着陆与地球和月球着陆存在极大差别,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火星表面历时约9分钟,通过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和着陆缓冲四个阶段,将4.8公里每秒的速度减为零,其中气动减速和伞系减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需要完成98%的减速需求,而且与火星大气直接相关。

另外,针对火星表面巡视面临弱光照、易沉陷的难题,我们也是国际上首次在火星采用“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实现了高效太阳能利用,集热器太阳能转换效率高达80%,为“祝融号”火星车提供了良好的温度保障。

为了提高火星车移动性能及下陷脱险能力,我们还创新设计了基于主动悬架的全新移动系统,实现了车体抬升、自主蠕动和车轮抬升等功能;通过六轮独立转向控制,实现了火星车行进间转向、原地转向等多种运动形式。

新京报:目前,远在火星执行全球遥感科学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已经“上岗”两年,在岗期间的“天问一号”做了哪些任务,取得了哪些成就?

孙泽洲:“天问一号”环绕器的各科学载荷均实现了火星全球探测,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维度多要素第一手火星科学数据。绘制了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图;科学研究团队还利用“天问一号”探测数据,在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火星磁场、环火轨道空间环境以及火星重力场等方面,获得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成果。

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国际上首次对乌托邦平原南部进行巡视探测,携带了地形地貌相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6台载荷,获取精细科学数据,揭示了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和物性特征,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京报:火星进入冬季,复杂的环境条件会给“天问一号”带来什么挑战,对此我们做了哪些准备?

孙泽洲:火星着陆区进入冬季主要影响着陆火星的“祝融号”火星车,对环绕飞行的环绕器没有直接影响。火星冬季的不利之处主要是尘暴、低温、太阳能的获取更为困难。面对严酷环境的挑战,一方面是高效利用太阳能,例如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技术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太阳电池的光谱匹配技术更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另一方面设计休眠模式和自主唤醒能力。

孙泽洲。受访者供图

影视作品中的现代科技元素在未来或成现实

新京报:近年来,《流浪地球》《三体》等热门影视剧引发大家关注,其中出现的引力弹弓效应、重元素聚变发动机等让不少网友表示是一次“伟大的科普”。你认为,这些影视剧爆火的背后能反映哪些问题?大众要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这些剧?

孙泽洲:科幻题材影视将现代科技元素、美好的向往、奇特的想象、精美的艺术制作完美结合,赢得了大众的好评,反映出公众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对拓展科学认知的热情、对科技能力提升的期盼。看这些科幻的影视作品,不必苛求其中的科学严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未来想象将成为现实。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最感兴趣的议题是什么?此外,站在新的起点上,下一步还有哪些探月探火任务?

孙泽洲:今年我主要关注科技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以及居家社区养老等方面议题。

回顾近年来航天事业发展,从嫦娥奔月到火星探测,从神舟飞船载人飞天到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相继解决一大批“卡脖子”难题,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工作,开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全面发展新征程,推动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航天梦和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