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外贸易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水平?闭关锁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发布时间:2023-03-10 13:56:01 发布人:hao168

传统观念认为清朝推行了“闭关锁国”,几乎断绝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然而,重新翻开史料,我们会发现清朝是一个贸易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的活跃度远超明朝。我们将太多近代落后西

传统观念认为清朝推行了“闭关锁国”,几乎断绝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然而,重新翻开史料,我们会发现清朝是一个贸易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的活跃度远超明朝。我们将太多近代落后西方的因素归结于清朝,就导致了我们对清朝过于偏见。现在,我们就来客观地看看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一,清朝的海上贸易政策

清朝初期,由于全国尚未统一,加上郑氏海上势力的威胁,继续推行明朝以来的“海禁”政策。清初,清廷先后下达了5次“禁海令”,3次“迁海令”。1656年,顺治帝下令:北到天津,南到广东的沿岸地区,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违者处斩。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顺治帝下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后撤30到50里,以防止沿海居民和郑氏暗中联合。

随着内地的统一以及郑氏集团的衰落,海禁逐渐松弛。1668年,郑氏在大陆的据点丢失殆尽,于是广东的海禁松弛。1676年,康熙帝废除了北方各省的海禁。1684年,清朝统一台湾,康熙帝于当年下令废除了全国的海禁,并让内迁的居民重归故土。这宣告了清初20年的海禁终于结束了。

康熙帝确立了清朝的海关税收,分为船税和货税。货税方面,进口税为16%,出口税为4%,总体而言低于明朝“隆庆开关”后的“十分抽二”。船税按照船只大小征收,“粤海关历来办税务,系将夷船分为一二三等,均照东洋船例减钞银十分之二,按船征收。”当时中等船税收为800两,税率为0.53%。

清朝官方不直接参与对外贸易,而是利用中介行商进行管理,推行“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行商制度。行商一般由大商人充任,他们有三大职能,一是代理政府向外国商人征税,二是代理外商销售货物,三是代理清朝政府和外商交涉事务。行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广州的“十三行”。

到乾隆年间,开始对通商政策进行严格的限制。1757年,乾隆帝以规范海防为由,下令各国商人只能在广州进行通商。不过这个规定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许多外国商船依然被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

二,清朝的海上贸易: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

在明朝时期,是禁止和日本进行贸易的,即使是“隆庆开关”后,也禁止民间商人和日本进行贸易,因此中日之间的走私贸易盛行,出现了郑芝龙等海盗集团。到了清朝时期,日本江户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贸易,但是允许外国船只进入日本,长崎就是专门和中国进行贸易的港口。

根据统计,康熙二十三年到长崎的中国船只有193艘,到康熙后期增加到了193艘,到乾隆年间增加到了1100艘。中国商人长崎建立了商馆12座,长崎还专门修建了唐人坊供中国商人居住。

明清时期,中国称东南亚为“南洋”,由于东南亚没有推行“闭关锁国”,因此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以“互市”为主。中国的船只可以到东南亚进行贸易,而东南亚各国的船只也可以到广州进行贸易。

由于当时西方殖民者扩张,东南亚的独立国家不多,仅有缅甸、越南、泰国等。在乾隆年间,平均每年有60多艘商船到达越南。在雍正年间,每年去泰国贸易的船只为80艘左右。中国主要在东南亚进口香料、粮食和各种奇珍异品,其中大米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清朝鼓励进口。清朝规定从东南亚进口大米则免除关税,甚至有封赏。乾隆年间,每年要从泰国进口9—12万石大米。

由于和东南亚各国交流比较频繁,东南亚的华人也在不断增加。如在乾隆年间,越南的安会出现了长达3里的“唐人街”,居住的华人到达了6000人。在泰国,华人郑信还领导了泰国的独立斗争。许多华人在东南亚旅居,写下了《嘉定通志》等作品,对东南亚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西洋方面,中国主要和英、法、美、荷等国进行贸易,其中和英国的贸易额最大。1764年,英国输入中国的货物总值为120万两,占据西洋各国对华贸易的63%。中国出口西洋的货物,有43%是运到了英国。乾隆推行“一口通商”后,英国人非常不满,于是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试图和清朝建交,进行全面的通商,并要求将舟山岛送给英国储存货物,遭到了乾隆的拒绝。

因此,中国的和西洋的贸易是遭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也是中国加速和世界脱轨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因而对西方货物需求有限,但是西方却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丝织品、茶叶和瓷器,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到了清朝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搞起了“鸦片贸易”,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8世纪,清朝统一东亚大陆,使得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再次开通。中国可以和俄罗斯、朝鲜、哈萨克、缅甸、越南等国进行了陆地贸易,其中和俄罗斯的贸易最为重要。

明朝末期,俄国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要求和明朝进行通商,遭到了明朝的拒绝。《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的贸易才开始了。最初,俄国使团将西伯利亚的毛皮运输到北京进行了交易,然后再中国购买纺织品运往欧洲贩卖,获利颇多。由于俄国不断在边界生事,清朝就经常中断贸易来制裁俄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728年,清朝和俄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条约划分了两国在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同时也开始中俄之间的友好交往。条约允许俄国商团到中国贸易,同时在北京设置了俄罗斯馆、东正教堂,以供俄国人居住。俄国每10年派遣4名学生到北京学习汉语和满语,他们回国将中国的诸多典籍翻译到了欧洲,成为了早期的汉学家。

随后,北京、恰克图、尼布楚等成为了中俄贸易的口岸,到1756年,恰克图成为了中俄贸易的唯一关口。俄国每年从中国获得商业利益远远大于英国,在乾隆五十八年,双方的贸易额达到了710万卢布,而恰克图口岸的贸易额占据了俄国对亚洲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俄国主要向中国出口毛皮,中国则主要出口茶叶、丝织品等。

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双方不仅仅有密切的朝贡贸易往来,还有频繁的民间贸易。中朝之间的贸易口岸主要是中江市场(义州)、会宁开市和庆源开市,三者都是官市,在官方的监督下进行。清朝主要对朝鲜出口纺织品、皮货、文具等,向朝鲜进口人参、牛马、纸张等,当时朝鲜出产的“高丽纸”颇受欢迎。1702年,中江市场的税收就达到了4000两,每年有50多万两白银从朝鲜流入中国。

除此之外,清朝和中亚各国、西亚、南亚都有民间贸易往来,其中伊犁就是中亚贸易的口岸,这里不在累述。

由于清朝参与国际贸易,使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开始紧密结合了起来。当时中国的国内的产品基本由水路汇集到武汉,然后由陆路运输到北方和俄罗斯进行贸易,由水路转移到海上和西方各国进行贸易。当然,清朝和西方国家经济体制不同,经济模式不同,导致双方的贸易政策不同。清朝的对外贸易虽然比明朝更加开放,但是依然是严格限制的,这使得中西方的交流继续遭到遏制,长期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