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被下重手,印度为何被称作“外企坟场”新京智库

发布时间:2023-05-05 14:38:51 发布人:hao168

▲4月26日,人们聚集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处市场。图/新华社 英国驻印度记者爱德华·卢斯在其畅销书《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有一句名言:“从新德里最高政府部门的走廊到昏昏欲睡的地方官员的法庭,印

▲4月26日,人们聚集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处市场。图/新华社

英国驻印度记者爱德华·卢斯在其畅销书《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有一句名言:“从新德里最高政府部门的走廊到昏昏欲睡的地方官员的法庭,印度的政府机构和法律部门有着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它们从不会在你的生活缺席,除了真正需要它们的时候。”

小米公司近期在印度的遭遇,生动地体现了上面这句话。

小米印度公司对印度执法机构扣押其约6.8亿美元资产的申诉,近日被印度法院驳回。对此,小米方面4月27日对媒体回应称,正在研究此事,等待书面命令,“我们想重申,我们在印度的业务符合所有当地法律法规”。

印度被称为“外企坟场”

自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频频面临印度当局的审查。小米在印度的最新遭遇,让多家中企意识到,在印经营可能将面临困难的局面。

小米公司在印度的遭遇并非个例。根据媒体报道,近两年,至少有500家中国企业遭遇了印度的税务和合规性普查。

印度打压的外国企业不限于中企。印度《商业标准报》曾报道 ,亚马逊(Amazon)在2018-2020年两年间,花在印度的法律合规费用为12亿美元,占到这两年亚马逊在印度营收(Revenue)的20%。请注意,这个比例不是其从印度获得利润的20%,而是营收的20%。并且,亚马逊尚未从印度盈利,但其已经投入了七八十亿美元,多少有些“垫资打工”的意味了。

据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过去七年时间里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占其跨国企业六分之一左右;而在印度大型注册的跨国公司中共有1700多家“跑路”,占现存公司高达三分之一。另外, 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全球知名外企都被印度用各种方式开过巨额罚单。

由于外企在印度频频遭遇打压,印度被称作“外企坟场”。

“魔幻”的印度法律制度

这些外资企业在印度遭受的各种调查、处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魔幻”的印度法律制度所致。印度的法律可以用十五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高标准立法并不是指印度的立法技术多少高超,虽然印度大量的法律都来自英国,单纯读起来确实不差,但这里的高标准,是指印度的立法者要求守法者需要达到的标准非常高。

如果翻开印度的《公司法》(Companies Act),人们首先可能惊讶于其超长的篇幅,因为不算各种修正案,法案本体就有近30章500条。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这部法律里面基本上每一条后面都跟着罚金、监禁等违法后果。从里面随便挑出一条,就可以明白为何违法在印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印度《公司法》第12条3款(c)项之规定,各公司应在其信头、商业信函、账单以及所有通知上印制包括名称、注册办公地址、企业识别号码(CIN)、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如有)、电子邮件和网站地址在内的信息。如果没有满足上述要求,公司自身加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需要受到罚金的处罚,自违规之日起一直到违规被更正之前,每日罚款1000卢比。

又比如,印度法律要求公司必须在办公室中张贴反性骚扰政策,大型公司必须设立女性董事,女性员工达到一定人数,必须组建女性专门委员会,维护妇女利益,否则,又是罚金伺候。但人们合上这些法条,随便拿起一份报纸,翻到社会新闻版面,看到女性在印度的遭遇,就会感到这两者必定有一个是假的。

并且,印度的执法部门一般不会主动去通知企业更正其不合规行为,但一旦违法行为被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其就会从违规第一日起开始计算罚金。

更为魔幻的是,印度允许当事人和行政执法机关就违规行为进行“和解”(Compounding of Offences),这个制度有点类似于美国的“辩诉交易”,比如就税务缴付义务的纠纷,私人企业可以与印度税务局寻求和解。印度政府认为这样对于税务局和当事人而言都可以避免对簿公堂,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执法成本。

但问题在于,如果立法一方面把违法门槛定得如此之低,另一方面又允许通过和执法机关和解来避免或者减轻处罚,这种做法甚至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个比喻已经不合适了,会让人联想起中世纪欧洲教廷滥发“赎罪券”。

如果哪个企业 头铁,坚持认为印度执法机关滥用权力,基于印度“三权分立”的体制,选择去印度法院和行政机关正面硬刚,先不说印度法院举世闻名的审判效率,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印度如此复杂的法律制度下,企业和执法者对同一法律条款的理解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此次小米事件,小米认为这是合理的税务筹划,但印度行政机关就会认为是偷税漏税、违反印度的《外汇管理法》。

中资手机企业何以“偏向虎山行”

不可否认,近年来印度经济有较大增长,在此过程中,外资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

其实,大量的外资企业选择到印度,并非是心甘情愿的选择。例如,一些中资手机企业事先知晓印度对中国投资者的各类歧视性政策(投资的预先国家安全审查、中国人担任印度公司董事也要安全审查、印度行政机关隔三岔五就通过执法的名义骚扰中资企业),但最终无奈选择去印度投资,这是由于这些企业和苹果、三星等国际性企业签署了供应合同,为了信守合同,避免违约,其不得不迎着这些风险到印度去投资、经营。

此外,虽然印度营商环境不佳,但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又拥有大量低廉劳动力,成为一些跨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据2023印度数字报告数据显示 ,2022年印度电子商务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4%,达到了 882.9亿美元。 这也是一些国际性企业押宝印度的重要原因。

那么,面对印度的下重手,小米等中资企业该如何应对?考虑到印度在华并没有和小米相当体量的企业可供对等反制,可以借力国际经济性组织如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行使投票权等来发挥关键作用,督促印度政府做出改变,保护我国在印企业的合法权益。

文/李钦(律师,法律学者)

编辑/柯锐

校对/卢茜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