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67岁的乾隆翻看史书,突然勃然大怒:简直太冤枉!

发布时间:2023-05-06 21:17:00 发布人:hao168

1778年,67岁的乾隆翻看史书,突然勃然大怒:“这简直太冤枉了!”然后,他冒着违背祖制的风险,硬是为多尔衮恢复爵位,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儿子。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顺治一朝有着赫赫威名的“

1778年,67岁的乾隆翻看史书,突然勃然大怒:“这简直太冤枉了!”然后,他冒着违背祖制的风险,硬是为多尔衮恢复爵位,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儿子。

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顺治一朝有着赫赫威名的“皇父摄政王”。

当然,他不是顺治的亲爹。

最初,顺治继位时,尊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但自从多尔衮收拾了豪格之后,他就自称“皇父”,所用礼制、随从都超越了皇帝的规格。

此时,顺治还没有亲政,大臣们也都是先跪完皇帝,再去多尔衮的府上议事。

没有任何皇帝能容忍别人骑在自己的头上。

顺治也因此对多尔衮恨之入骨。

1650年,38岁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却意外坠马摔伤。他的伤势过重,还没回宫就去世了。

顺治听闻消息,先是错愕,后是狂喜。

鉴于多尔衮超然的地位,他顺水推舟,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并赐庙号“成宗”,并允许他用皇帝的礼节下葬。

不过,2个月后,14岁的顺治亲政,招揽了一批亲信。

此后,他就把多尔衮打成了逆臣,定下14条大罪,称其谋反,不仅废掉了给多尔衮的全部追封,还掘墓毁尸,顺带把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一起丢出了太庙。

多尔衮虽然权势滔天,但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

按理说,他的这一生,就被钉死在耻辱柱上,因为没有后人会为他鸣冤。

如电视剧《琅琊榜》,林殊费劲心思想要平反冤案,是因为背负骂名的是他的亲生父母,是和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他自己也亲历者。

但谁也没想到,过了128年,67岁的乾隆不顾太爷爷顺治的名声,冒着被骂“不孝”的风险,非要给多尔衮平反。

他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爵位,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让他享受后人供奉,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儿子继承香火,免得香火断绝。

乾隆和多尔衮非亲非故,顺治才是他的亲太爷爷,为何他要这么做?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多尔衮确实没有谋反,这是冤案。

的确,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擅权,自称“皇父摄政王”,还诬陷肃亲王豪格,强行夺走他的财产和妻子,并且还追封生母阿巴亥为皇后,让她的牌位入主太庙……

但这些事情,只能说明多尔衮猖獗,并不能证明他会谋反。

豪格是多尔衮的政敌,自称“皇父摄政王”也是顺治默认的,就连他把生母放在太庙也符合礼制,因为他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是正经的妻子。

当年,是皇太极逼着生了3个儿子的阿巴亥殉葬,还不让她的牌位进太庙,这才是于理不合。

在乾隆眼中,多尔衮手握兵权,无须皇帝点头就可以调兵遣将,若是想要谋反,直接起兵杀掉顺治就可以了,何必做这样的事情?

(“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第二,多尔衮的功绩无法被忽视

冤案很多,但不是任何人都会被沉冤昭雪。

多尔衮对满清皇室有着赫赫功绩,打了大凌河之战、察哈尔之战……

在攻打朝鲜时,多尔衮直接俘虏朝鲜国王的家属,将朝鲜世子和随从官员全部送到了盛京。

后来和明朝的松锦之战,多尔衮更是在降服洪承畴、祖大寿的过程中,立下无数功劳。

可以说,如果没有多尔衮,皇太极不可能实现开疆扩土,更不可能安稳坐在汗位上。顺治继位后,多尔衮摄政,更是立下无数功劳。

在他的识人用人下,李自成、张献忠被打败,都城改为北京。

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是“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即,他是满清功勋最著的功臣。

这样的人,若是一直在耻辱柱上,岂不是让功臣寒心?

第三,乾隆想要留名青史,当明君

这是乾隆为多尔衮平冤昭雪最关键的理由。

他自诩为“十全老人”,是清朝最特别的皇帝。

他在壮年登基,在位60年,掌权63年零4个月(做太上皇的时候还在掌权),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

他生在了满清最富裕、最辉煌的时候,但这种辉煌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的父亲雍正、爷爷康熙多年兢兢业业的结果。

可乾隆这个人,偏偏好大喜功,想要青史留名,当个被人敬仰的皇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一直想要干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能力有限,于是,他挑了个最容易达成的,那就是为过去的冤案“平反”。

多尔衮,只是乾隆众多“平反”的人之一。

他还为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雍正时期的八爷、九爷,都恢复了名誉,就连当年被明朝皇帝千刀万剐的袁崇焕,他也为其鸣冤了一波。

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雍正,得知儿子居然干这样的事,会不会气活过来,然后把传位遗诏给改了。

幸好,乾隆好大喜功,但也有所分寸,他并没有恢复顺治给多尔衮的“清成宗”身份,而是让他以臣子的身份入了太庙。

他给多尔衮找的儿子,是多尔衮弟弟的儿子多尔博,这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多尔衮正妻的亲姐妹。

不过,乾隆想要的青史留名,应该是没有实现。

后人提起他时,首先想到的,是文字狱、游江南,长寿……还有他在文物画卷上戳的印章。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