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告诫后人: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其国

发布时间:2023-05-06 21:17:32 发布人:hao168

在很多人心中,清朝末期的官员很多都是庸碌无能之辈,他们非但没有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反而在一次次的侵略之中,屡屡低下自己的头。其中在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的李鸿章,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这些无能之人中

在很多人心中,清朝末期的官员很多都是庸碌无能之辈,他们非但没有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反而在一次次的侵略之中,屡屡低下自己的头。

其中在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的李鸿章,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这些无能之人中的一个。

洋务运动失败,清政府腐败不堪,眼睁睁地看着列强瓜分中国,最终在那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上签字。

但刨除掉所有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作为,李鸿章其实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官员,在当时清政府狂妄自大之时,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国力衰微。

而且他认为中国被诸多列强盯着,想要日后不被再受侵扰,有一个国家是一定要彻底消灭,永绝后患的。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在封建专制时代,从隋唐开始便会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前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当时也有日本僧人专门来到我国进行游历,这些过往在史书之中都有记载。

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得出来,日本这个国家,其实是一个十分好学的国家,因为他们国家地处海岛的,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当时发展远落后于我们,所以向我们学习。

但随着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发展之后,日本却仍然在不断地向其他步入工业时代的国家学习。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军事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而日本政府明显不满足于此,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进行掠夺,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本国的自然资源已经无法支持国家继续发展。

日本显然也是这样,所以他们选择了侵略。

当时关于清政府的孱弱,李鸿章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他曾经去过日本,知道日本发展迅速,已经超过了清政府。

可他也因此了解日本人的习性,看透了他们骨子里的不满足,但苦于落后所以没办法直接出击。

天朝上国的位置坐了太久,让当时的慈禧对清朝的情况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当时日本并没有直接选择侵略我国,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我国的附属国朝鲜。

朝鲜当时的发展也远落后于日本,日本想要掠夺资源,决定从这里下手,眼看着自己的附属国被这样欺辱,慈禧和光绪都觉得这就是在跟满清宣战。

所以两名当局统治者的意见意外相同,都觉得应当派兵进行应对。

但是李鸿章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他了解日本和朝鲜的情况,朝鲜对于日本的侵略束手无策,而清朝发展落后,也同样无力招架。

这个时候,最优秀的选择是明哲保身,不去掺和朝鲜和日本之间的冲突,避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但李鸿章的意思也并不是直接放弃,他想的是如果要对日本出兵,一定是要将日本彻底击溃,不然他一定会卷土重来,只有斩草除根,才能永诀后患。

而这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工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在没有赶超日本之前,最好还是按兵不动。

事实上李鸿章的认知是相当有远见的,他看透了日本人的本质,觉得应该再默默发展一段时间,再给日本最后一击。

但原本软弱无能的光绪帝和插手朝政的慈禧太后,都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懦弱之辈,竟然放任日本打到了家门口,都不选择出兵应对。

李鸿章即便是被如此误解,也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在朝日战争之时插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背负骂名这件事,李鸿章并不在乎。

后来甲午海战发生,中日之间在海上进行了剧烈的冲突,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完全失去了抵抗海上外敌的能力。

不仅如此,战败之后赔钱割地,签署了丧权辱国,让无数人心痛的《马关条约》,不仅承担了巨额的赔款,还割让了澎湖列岛和台湾给日本,出让了很多土地权益。

就如同李鸿章分析的那样,日本的野心并没有就此消失,因为侵略掠夺,日本获得了更多的物资。

他们变得更加的不满足,想要更多的资源和土地。

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我国,所以在后来,他们又发动了侵华战争,手段行径十分地残忍,完全失去了人道主义精神,沦为了帝国主义。

日本这样的国家,如果不是彻底战败,很难让他们服软,在古代历史上,就是因为我国的发展一直远远强于其他地区,所以日本才会这么虚心请教。

后来清政府腐败,日本又反过来,成为了侵略和掠夺的主人公,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为重,其余的事情都并不重要。

李鸿章就是看透了日本这一国家的本质,所以才会觉得当时不是出兵的好时机,想要让国家完全没有后患,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将日本彻底从世界上消除。

只可惜,他的宏图伟业并没有实现,但自己当初的猜想却真正地发生了。

人是复杂的,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片面地进行分析,而是要将其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下,对其进行整体分析,才可能获得一分两分的理解。

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总会有让人不喜欢的作为,不理解明明知道是坏事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做。身处于时代的洪河里,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力。

李鸿章的身上一直背负着千古骂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李鸿章出现与否,他的这个位置总要有人来坐。

那些签署的条约,将他李鸿章的名字永远留在后世耻辱柱上,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当时那么腐朽的清政府下,很多事情已成定局,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可能。

从他对日本的分析来看,李鸿章有着深厚的学识,也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清朝官员,他的悲剧与耻辱,很大程度上是时代造就的。

是当时那个腐败,又狂妄的清政府造就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