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发布时间:2023-05-08 09:26:20 发布人:hao168

为了割据一方,吴三桂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他从“忠于南明”,一步步变成诱杀永历帝的刽子手,吴三桂做那么多,牺牲那么大,就是为了大清朝廷不再排斥他,给他机会发展,而吴三桂千辛万苦得来的“云贵之地”,正是他

为了割据一方,吴三桂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他从“忠于南明”,一步步变成诱杀永历帝的刽子手,吴三桂做那么多,牺牲那么大,就是为了大清朝廷不再排斥他,给他机会发展,而吴三桂千辛万苦得来的“云贵之地”,正是他后来造反的基本盘。

吴三桂这个人,其实是很复杂的。

后世人说他虚伪,因为他在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之间不断横跳,完全是为了前途与私心而投靠,跟什么忠诚丝毫不沾边,当崇祯帝在北京发出勤王急令时,吴三桂仍然带着大军慢吞吞地去往北京,人刚到一半,大明就亡了。

大明被李自成所亡,如果吴三桂真的是这个忠臣,那么他就应该讨伐李自成以示对崇祯的忠心,毕竟吴三桂能走到这个地步,也是崇祯扶持推动的,于情于理,吴三桂都应该给崇祯报仇,可谁想到,当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同意了。

自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的时候,他就已经和忠臣这个词没什么关系了,只不过,吴三桂不仅跟忠臣没沾边,他还有些狡猾。

其实当年皇太极就拉拢过吴三桂,多尔衮掌握大权后,也没有放弃招揽吴三桂,而面对敌人大清的橄榄枝,吴三桂也没有拒绝,就因为保持着联系,当吴三桂得知自己的爱妾臣陈圆圆被李自成的下属侮辱之后,立即愤而转投多尔衮,带着整个山海关,投入大清的怀抱。

说来可笑,吴三桂为了大明和崇祯没有豁出一切去捍卫,反而为了一个女子情愿背负骂名也要投靠异族,所以吴三桂这个人在投降大清之后,本质上已经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投机者了,正是因为吴三桂的倒戈,中原的门户向大清洞开,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败给了大清,大清得以入主北京。

吴三桂,大清的功臣,却是汉人的罪人,最重要的是,大清入关后,对吴三桂也没表示信得过。

多尔衮在吴三桂投降之后,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此时的平西王也只是一个多罗郡王,并不是亲王,可封爵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信得过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太狡猾了,他为了洗去自己带着山海关投降大清的骂名,还在暗中表示支持南明,也表示支持太子登基复辟大明。

这种动作,多尔衮不可能不知道,大清朝廷也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吴三桂不好拿捏,他手上还有着强大的“关宁铁骑”,这支军队当年可是能把大清最精锐的骑兵按着打的存在,吴三桂手上还剩下的关宁铁骑和自己的“私军”,最起码都还有数万人,所以说吴三桂大大小小,也都是一个军阀。

可吴三桂是个雷,多尔衮也不可能让吴三桂在自己的手里炸掉,既然不能快速拔掉吴三桂,那多尔衮就决定慢慢“耗死”吴三桂,比如多尔衮就从来没有提过让吴三桂在京城开府的事情,也没有说让吴三桂“就藩”在哪里。

要不就待在北京,要不就镇守一方,这就是吴三桂投靠大清的最好安排,可是多尔衮并不这样做,他就是表示出“怀疑”吴三桂的样子,逼着吴三桂带着大军讨伐李自成,目的是为了消耗吴三桂,吴三桂很无奈,但也只能照做。

于是入关第二年后,李自成也被灭了,吴三桂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当大清的“自己人”了,可多尔衮立马又让吴三桂镇守锦州。

大清都入关了,还镇守锦州有什么用?

吴三桂明白了,多尔衮就是要逼他站队,于是吴三桂只能表示自己绝对忠于大清,跟明朝、南明彻底撇清关系,于是两年后,也就是顺治四年,吴三桂被调入关内,前往西北镇压起义军,这一次的吴三桂学聪明了,对起义的汉人出手极其凶狠,特别是明朝的宗室,都被吴三桂大量虐杀,手段十分残忍。

这样一来得到的结果就是,吴三桂被大清朝廷逐渐相信和重视。

而让吴三桂彻底走向改变的,就是顺治十四年,朝廷让吴三桂领“平西大将军”的职位,带兵征伐云贵,严格来讲,这是吴三桂争取了十几年才争取到的机会,他终于可以不受制于什么亲王、郡王,他到了云贵地区,就能以此作为基本盘了。

但是吴三桂的西南之行不简单,因为顺治让吴三桂去清剿的,乃是南明在逃亡的

“永历政权”

,顺治这一招,可谓是“杀人诛心”的,他要彻底撕开吴三桂的面目,让吴三桂不能再反复横跳,而吴三桂也接受了这种命运,从暗中拥护南明的大明忠臣,变成屠杀南明的助纣为虐者。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带着大军来到云南并且快速地攻破了云南,永历政权无奈奔走缅甸。

二月,三桂与尚善、卓布泰合军克云南会城,破文选玉龙关,取永昌,由榔走缅甸。

打下云南后,吴三桂以永历帝逃到了缅甸为由,和朝廷请求在此开藩设府,一是为了巩固刚刚打下的云南,二是为了更方便地剿灭永历政权,其实大清朝廷派吴三桂下云贵,本质上就是有意将这一带交给吴三桂作为“藩地”,因为只有这样安排吴三桂,才是最合理的。

著名的“三藩”,正是以吴三桂为始,由西到东,从云贵一直到两广地区,再到西南沿海的福建地区,这三藩说白了就是一条南方防线,让他们分封在南方,即便是有二心,发展起来也有限,因为既不靠近江南的经济重地,也没有什么有利的冲锋地形,这一切都还是在大清的掌控之内的。

吴三桂征战多年,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有些事情他没得挑,他只能经营好云贵之地

有了基本盘,为了在大清能有一席之地,吴三桂开始“拼命”了,为了获得更多朝廷给予云贵的权柄,吴三桂在顺治十八年,便沟通了缅甸抓住了永历帝,而对于永历帝的处置,吴三桂用了最残忍的“绞杀”,让永历帝在行刑时遭受巨大的痛苦,永历帝下场多惨,朝廷对吴三桂就有多看重。

康熙元年,吴三桂又将桂王擒杀,朝廷正式将吴三桂晋升为“亲王”爵,吴三桂的地位变得极高,与此同时,大清朝廷此时也默认了吴三桂在云南的“独立行政”,在各个行政体系上、都给了吴三桂相应的独立权: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在云南所选的官吏,所召的兵,跟清朝廷就没什么关系了,吴三桂原本带下来的兵是“平西军”,要说“平西大将军印”也就对这些兵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但吴三桂在云南、贵州招的兵,就不受这个将军印管辖了,对于在明末就养私军的吴三桂来说,这种玩法一点难度都没有。

除了招兵、选吏的权力高度独立外,朝廷每年都还要拨款数百万两到云南帮助吴三桂管理云南,清朝廷此时才感到崇祯帝那种无奈,当年崇祯帝拨款给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也拿这些钱来养私军,所以不管是谁摊上了吴三桂、都是很无奈的。

于是康熙二年,朝廷看出了吴三桂的狼子野心,就迅速地收回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为的就是剥夺吴三桂的军事头衔,免得吴三桂以后可以一呼百应,但除此之外,清朝廷也知道对吴三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

吴三桂在云南怎么把这些人培养成自己人,清朝廷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吴三桂掌控了。

所以面对存在隐形威胁的吴三桂,大清朝廷竭尽所能地“削弱”吴三桂,先是把吴三桂的人事权被剥夺了,云南的藩府的官员,以前是吴三桂自己选,现在也必须要朝廷派人前来,然后朝廷仔将吴三桂的司法权给剥夺了,不允许吴三桂执法,不给予吴三桂恩威并施的机会,也就是不让吴三桂拉拢人心。

从字面的意思上说,清朝廷这样做好像是完全把吴三桂架空了,吴三桂后面还怎么造反?

但事实上,大清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他们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其实吴三桂这个“隐患”迟早会爆发的,毕竟吴三桂当年是带着大军投降的,他不是没有兵权、没有根基的人,而要彻底解决吴三桂,要不就是消灭吴三桂的大军,要不就是从内心上征服吴三桂。

可问题是,有可能吗?

这两种办法都没可能,与其吊着吴三桂,还不如把吴三桂放到西南,看看吴三桂自己怎么选择、如果朝廷对他好,他知道报恩,那么就没问题,但如果吴三桂有异心,那么就想办法剿灭吴三桂,而把吴三桂放到西南地区,如此一来对在北京的大清朝廷威胁是不大的。

所以自康熙六年起,吴三桂和大清其实是接近公开“对立”了,因为吴三桂以“剿灭苗蛮”为理由,向朝廷索要大量的军饷,吴三桂占据着大义,朝廷不得不给,可是给了的话,吴三桂就会中饱私囊,所以不能给,反复的纠结和拉扯下,吴三桂就有理由以朝廷“抛弃”了云南的说法,割据一方,摆脱朝廷对此的控制。

大清朝廷派来云南的官员也好,将军也好,也都没有理由帮朝廷辩护,吴三桂这一招就是“阳谋”,但吴三桂也很沉得住气,他并不准备主动造反,如果大清愿意给他割据云南和贵州,那么他还可以对大清称臣,就算要打仗,也要等大清先动手。

吴三桂笃定大清朝廷肯定忍不住的,只不过吴三桂没想到的是,撤藩的源头竟然是他们三藩内部挑起的,康熙十二年,坐镇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告老还乡”回归老家辽东为由提出换人来坐镇广东,康熙顺着尚可喜的梯子,干脆突出广东撤藩,尚可喜答应。

撤藩其实就是和吴三桂撕破脸皮,但康熙年轻却不幼稚,他明白吴三桂迟早都要反,还不如趁现在: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因为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表请求“撤藩”,所以朝廷有理由派出官员接替吴三桂的工作,协助吴三桂完成撤藩事宜,于是大清史上“最冤云南巡抚”朱国治就前往了云南、到了云南后,被吴三桂当作祭旗对象杀了,除掉了朱国治后,吴三桂正式造反,而他的口号还特别地有趣:

兴明讨虏。

要说吴三桂还真的是个枭雄,南明就属他灭得最狠,现在造反又披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不让人觉得滑稽,可不管怎么说,吴三桂深知反清一定要师出有名,不然他们一窝都是反贼,去打仗自己的潜意识都弱别人一头,不太合适。

那么此时的吴三桂,实力真的不弱,经营云南多年,吴三桂第一时间就控制了贵州和湖南的衡州,此时的吴三桂兵力高达十数万,是三藩之乱中最强大的一方。

所以吴三桂的军队不是变出来的,正是他当年投降大清的“底子”,加上来到云南经营了十几年得来的,这些东西不是一个“平西大将军印”带得走的,更重要的是,当吴三桂除掉了云南巡抚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吴三桂裹挟了,不反也得反了。

而为了彻底解决“师出有名”的问题,吴三桂在康熙十三年建立“吴周政权”,这一年他只是称王,没有称帝,不过也很大程度划分了阵营,有了独立册封的资格,到了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称帝,称帝之后,吴周政权正式有了蜕变。

不管吴三桂做什么、都不需要受制于大清的名号,更不会被大清的什么“官制”所牵制,而云南和贵州的经济大权,也安安稳稳地落在了吴三桂的手里,就算吴三桂征兵,那都是有理有据的,也是吴三桂称帝后,吴周政权的实力忽然暴涨,打得大清连连败退。

称帝的两三个月后,吴三桂指挥着大军攻打湖南、广西、广东等三省地区,大清几乎屡战屡败,吴三桂的“胜利势头”已经展露,此时的天下目光还真的都在吴三桂身上,觉得吴三桂有可能击败大清。

可惜的是,这位枭雄老了,他已经七十岁了,他称帝也好,大面积进攻也好、都是回光返照、临死前的一扑,他只是想着在活着的时候给皇太孙打下多一点的地盘,以后难度小一点,康熙十七年八月,当了五个月皇帝的吴三桂在湖南病逝,他去世后,吴周政权宛如散沙,很快便被大清剿灭了。

其实对于吴三桂这个人物,后人对他的看法十分多样,有的人为他惋惜,说他如果不是年老,康熙未必能够压得住他,但也有人说他墙头草,不是一个当明君的料子,就算打败了大清,吴三桂更像是朱温、李自成之流,很快也会守不住自己的江山。

可不管世人看他如何,他都成为了历史尘埃,正如杨慎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如果不能逆流直上,那么就只能流入大海被遗忘。

没有被遗忘,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