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发布时间:2023-05-08 09:56:01 发布人:hao168

丁宝桢砍了安德海之后,将安德海“裸尸暴市”,也就是剥光了衣服扔到街头任人观看,在北京的慈禧太后看到这则消息之后,不仅不怒,还对丁宝桢多有赞赏,明明是自己的心腹太监被一个巡抚给斩了,慈禧还如此大度,难不

丁宝桢砍了安德海之后,将安德海“裸尸暴市”,也就是剥光了衣服扔到街头任人观看,在北京的慈禧太后看到这则消息之后,不仅不怒,还对丁宝桢多有赞赏,明明是自己的心腹太监被一个巡抚给斩了,慈禧还如此大度,难不成是假装大度?

其实还真的不是假装大度,因为丁宝桢处死安德海的同时,还解决了一个在民间盛行的传闻带来的隐患,这个传闻就是:

“安德海不是真太监”。

这事,还要从安德海在慈禧身边“崛起”开始说。

安德海是直隶人,但家里很穷,他在小时候就被人净身卖入宫中当太监了,或许就因为安德海这年纪小,他一进宫,反而被各位太监亲近关照,最重要的是咸丰帝也喜欢安排个小一点的太监在自己的身边传话用,于是安德海便成为了“御前太监”,这让安德海得以“一步登天”。

在咸丰的后宫中,懿贵妃(慈禧)的地位是很特别的,一是因为她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载淳,而咸丰能存活的儿子也就这一个,懿贵妃虽然不是皇后,可以后一定会成太后,二是懿贵妃的脑子很灵活,对于政治上的事也有见解,能帮助咸丰处理一二,咸丰对她也有些依赖。

因此,安德海就早早地跟着慈禧了,特别是逃亡热河行宫的时候,咸丰帝几乎什么事都不管了,很多大事都是慈禧来亲自办,安德海也成为了慈禧“沟通”外界的主要渠道。

公元1861年,身处热河行宫的咸丰帝终究没能回到紫禁城,就在河北驾崩,他驾崩后,载淳便是新君,慈禧也因此成为了太后,与此同时,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对慈禧、慈安,恭亲王百般忌惮,处处针对,于是慈禧便联合在北京的恭亲王一起“埋伏”八大臣。

可慈禧身在河北,该如何与恭亲王取得联系?

这就得通过安德海了,安德海在河北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来回奔波,负责传话,为了掩饰身份,安德海还常常扮演不同样的模样,后来恭亲王得以在半路拦截八大臣,安德海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八大臣被除掉后,慈禧、慈安、恭亲王瓜分了权力,而他们都一致认为安德海在此事中出力很多,是功臣。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德海在慈禧身边很是受宠,安德海成为了“太监大总管”,年纪轻轻的安德海虽是太监,但在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他的影响力不亚于一个丞相,所以安德海总是打着慈禧的名号横行无忌,这安德海毕竟也还只是一个年纪小的太监,跋扈一些是正常的。

但离谱的事情发生了,在同治七年,安德海提出要“娶媳妇”,在明清时期,太监娶媳妇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安德海离谱就在于他广而告之,甚至大发“喜帖”,而更离谱的是,慈禧太后公开支持安德海结婚,这场婚姻的“女主角”,乃是当时京城著名的“徽班花旦”马赛花。

一个当朝最红的太监,和一个京城名声大盛的花旦要结婚,这件事足以引起轩然大波,更重要的是,慈禧以“婆家人”的姿态,赐予安德海一千两银子,一百匹绸缎,这赏赐的东西虽然不多,但态度却很明确,那就是慈禧支持的。

在旁人看来,一个太后支持一个太监结婚,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太监很有可能就不是真太监,而是假太监,以前的太监成亲,之所以不声张,那就是因为有些羞愧,毕竟是不完整的成亲,可安德海大操大办,是不是有别样的信号?

也是因为这种猜测,安德海和慈禧的“关系”也被人议论纷纷,或许是慈禧的政敌(恭亲王)等人刻意传播,安德海“秽乱”后宫的传闻大肆传播,这件事让慈禧很是不喜,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任人说去。

所以当丁宝桢处死了安德海之后,他把安德海“裸尸暴市”,这里面就有几分帮助慈禧太后“澄清”事实的意思,因此慈禧太后本来是该不开心的,可看到丁宝桢做事粗中有细,便也原谅了丁宝桢,不得不说,丁宝桢的情商是很高的。

“德海伏诛后,裸尸暴市,以释人疑”。

不过话说回来,丁宝桢处死安德海一事,其实根本不是丁宝桢的一人之意,这背后还涉及了恭亲王、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斗法”,就算是丁宝桢,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棋子”罢了,丁宝桢的确是公开指责过安德海,但这还不至于让丁宝桢不顾慈禧的态度除掉安德海,安德海被杀一事,还有许多因素推动。

同治帝和恭亲王对安德海的怨恨。

安德海的受宠,那也是建立在“够拼”的基础上的。

慈禧在掌控了权力后,并不满足,她想的是要掌控全局,而不是拿着本该属于皇帝,此时暂时属于自己的这一部分权力,就算是恭亲王手上的权力,慈禧也要了,于是乎,慈禧就让安德海和恭亲王“周旋”。

同治元年,恭亲王奕在朝堂的影响力极大,因为除掉了八大臣后,恭亲王就是众大臣心中的“领头羊”,当年恭亲王是差一点就当了皇帝,只不过被咸丰抢占了先机,不然恭亲王当皇帝可不比咸丰差,也是因为恭亲王的地位特殊,慈禧很敌视恭亲王。

得知慈禧的心意,安德海便经常“挑衅”恭亲王,在很多事情上刁难恭亲王,而恭亲王的脾性不是坏人,对于安德海的试探也是能忍则忍,也因为恭亲王的不反抗,安德海得寸进尺,当时的安德海才十几岁,可他却又是个太监,该发泄的精力都发泄不出来,就是个问题少年的心态,自然弄得恭亲王很狼狈。

到了同治四年,安德海的多番折腾下,还真的给他弄出了点名堂,他结合一些恭亲王的弱点给慈禧出主意,他主张让御史去弹劾恭亲王,然后慈禧立即出一份诏书(当时慈禧有一枚印章,盖了诏书才能生效)废掉恭亲王议政王的权力,慈禧对这个计划很是欣赏。

安德海说做就做,一切都按照安德海的计划进行着,恭亲王就因为御史的一个弹劾,迅速被慈禧架空了,他都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安德海摆了一道,此时此刻,是佛都有怒了,恭亲王自然痛恨这个安德海。

除了恭亲王以外,年幼的同治皇帝,也看安德海不顺眼。

同治虽然是慈禧的儿子,可是却被慈禧百般限制,或许是慈禧害怕同治接受了别人的洗脑,把权力拿回来,于是慈禧把同治看得很紧,她便让安德海派人“监视”同治,这样做虽是得罪皇帝,但安德海知道,慈禧才是他的天,于是他也照做了。

不仅做了,他还做得非常好,安德海经常挑一些同治的错当着慈禧的面告状,一副“皇上,奴才这都是为你好”的模样,这导致同治常常被慈禧责骂,十分憋屈,慈禧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打压儿子,只要同治没什么野心,对她存有恐惧,那么她的大权就能牢牢握在手中。

而同治就算不懂深的道理,看安德海不顺眼的这种感觉绝不会有假,于是乎,同治也在找时机除掉这个安德海。

这个时机,就在同治八年到来了。

同治八年的时候,慈禧开始计划同治的婚事了,在清宫里,皇帝的大婚准备个几年是很正常的,于是慈禧就想着让人去“采购”各种各样的物资回宫做准备,而这个采购的人选,自然是安德海最合适,因为这次出宫,还代表着安德海以“慈禧”的名义巡视天下,意义非凡。

而安德海心里也有小算盘,他知道江南地区富裕无比,商品琳琅满目,还有皇家御用的织造局在江南地带,皇帝结婚要穿的龙袍,就得从织造局里拿出来,反正安德海打着给慈禧把事办得漂漂亮亮的名号,就要去江南玩一圈,慈禧答应了。

但慈禧忽略一个事情,这个安德海,只是个“六品”太监。

出宫没圣旨,安德海栽在了程序上。

安德海地位是高,可他却是靠着慈禧才特殊的,并不意味着他的太监品级就高,而清宫里有规矩,太监如果在四品以下,而且没有皇帝批准且写出圣旨做证明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出宫的,假如擅自出宫,那么一律杀无赦。

倒霉的安德海,就栽在了这个铁律上。

出宫之前,安德海只是和慈禧太后亲自请示了一下,可是慈禧太后也没有给什么“诏令”给他,或许慈禧觉得也不会有什么意外,而安德海则是让一个同治身边的小太监去给同治“请示”,自己并没有亲自去。

而传话的小太监和同治商量了什么,安德海不知道,只是给予安德海一个

“朕知道了”

的回复,安德海以为同治这便是同意了,也是“合法”了,于是就开开心心地出宫去了,安德海不知道的是,当他出宫那一刻,他的死期就来了。

在宫外的安德海很嚣张,打上了什么“奉旨采办龙袍”的旗号,安德海这就是典型的狐假虎威了,除此之外,安德海靠着这个身份在外颇受欢迎,他还弄了一艘船,这艘船上放着一件“龙袍”,然后安德海按照皇宫的规格来安排男女,安排物饰,还让这些男女对着龙袍跪拜。

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船中设龙衣,男女罗拜。

安德海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人觉得皇帝就在船上,可见他为了满足虚荣心,花了多少心机,可他越是这样,就越危险,果不其然,当丁宝桢得知安德海将要来山东的时候,立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丁宝桢乃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出身的封疆大吏,做事丝毫不手软,就算是安德海,也不可能在他手上讨到好处。

但是丁宝桢不可能用私刑来处理安德海,因为安德海身上的漏洞太多,全是“罪行”,尤其是安德海手上根本没圣旨,却打着“奉旨”的旗号,这就是死罪,所以丁宝桢很干脆,当安德海还在半路上的时候,他就上奏“拿人”了:

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私出山东,矫称采办御衣服,宝桢奏闻,即饬属严拿,获之泰安,讯实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随从太监人役等,斩绞如律。

丁宝桢一上奏,同治和恭亲王就都得到了消息,此时的慈禧刚好生病,还没反应过来,同治负责下圣旨,领军机大臣恭亲王联络军机处共同发布命令,要将大胆的“安姓狂徒”就地正法:

“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拏,令随从人员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

此时的安德海,已经成为了同治帝、恭亲王等人和慈禧太后“博弈”的工具了,而且慈禧这一次输面很大,安德海几乎是保不下来了,因为安德海几乎不占理,特别是拿“证明”出宫这一关,安德海都没做好,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他落得什么样的下场,都不可怜。

得到朝廷支持的丁宝桢更是无所畏惧,他本来就是一个性格耿直的官员,能当上巡抚,靠的也不是什么献媚讨好,就是实打实的能力,就在两年前,丁宝桢就因为“剿捻”在朝堂名声大噪,此刻的他所以有理就不怕事,丁宝桢迅速下令逮捕安德海。

短短几日时间,安德海就从风光无比变成阶下囚,最重要的是,人家丁宝桢压根就没想把这个安德海关起来坐牢,要做的,就是迅速把安德海斩首。

丁宝桢是个老成的官员,他知道慈禧如果此时来一道“懿旨”,那么安德海可能就不用死了,于是丁宝桢迅速地在济南斩首了安德海,在被斩首前,安德海还大放厥词,可惜嘴硬救不了他,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在安德海被杀后,丁宝桢果然受到了慈禧的懿旨,不过也于事无补了。

安德海之死,其实也是朝廷高层的一次“斗法”。

在安德海被斩首后,整个朝堂官员还有天下的呼声纷纷向丁宝桢靠拢,曾国藩说丁宝桢是“豪杰士”,还有一些人说丁宝桢是“丁青天”,众多舆论直接缔造了丁宝桢一个正面的形象,俗话说民意不可违,就算是慈禧,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实若真的只是丁宝桢独断处死安德海一事,丁宝桢是绝不会被如此多人支持的,所以说,丁宝桢斩首安德海,这个大案,就是多方推动的。

比如同治、慈安太后,比如恭亲王,还比如很多看安德海不顺眼的封疆大吏、大臣们。

就从同治的旨意和恭亲王的“军机处命令”来说,其实这两道命令,都需要太后“确认”才能生效,而当时地位最高的太后,其实还不是慈禧,而是慈安,只是慈安不怎么喜欢争权夺利,才被慈禧占据上风,但真有事的时候,慈安还是能压制慈禧的。

所以在整个事件中,丁宝桢是主角,可也只是“执行”的主角,如果没有皇帝和军机处给出的命令,丁宝桢未必有权力去动一个太监,顶多只能“看押”,因为就算丁宝桢再占理,他也管不了宫里的事情。

安德海被杀,慈禧最相当于断了一只手臂,说愤怒那是肯定的,但这次亏她不得不吃,不得不忍气吞声,因为斗输了,就没有第二次了,没有说什么斗个有来有回,因为安德海从而去和恭亲王、慈安恶化关系,根本就不理智。

相反的,人家丁宝桢在斩首了安德海之后,还把安德海脱光了,向百姓证明了,这安德海确实是太监,如假包换的太监,从这一点来说,不难看出丁宝桢这人做事够圆滑,情商很高,虽然不怕得罪人,但能一石二鸟,都还是做到最好。

而慈禧也知道不可能为了一个违法的太监去针对一个封疆大吏,最重要的是,人家背后站着皇帝、慈安太后、恭亲王,慈禧就算做了什么,也没太大作用,与其怨恨,不如夸一句丁宝桢,这反而才显得她大度。

所以说,大度也不是假的,到了慈禧这个地步,喜怒皆为政治罢了,毕竟她对安德海又能有多少真感情,只是一切都刚刚好罢了,没见慈禧不久后又扶持了李莲英上位吗,而李莲英就学聪明了,绝对不孟浪,更不狐假虎威,所以人家李莲英,就能笑到最后。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