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为啥能活那么久

发布时间:2023-05-08 14:43:56 发布人:hao168

英国王室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前天他们的新王查尔斯三世加冕,仪式非常盛大,非常令人瞠目结舌。这么大规模的人,在21世纪里一本正经地演着中世纪的戏。英国并不是什么未开化的土邦,事实上正是这个

英国王室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前天他们的新王查尔斯三世加冕,仪式非常盛大,非常令人瞠目结舌。这么大规模的人,在21世纪里一本正经地演着中世纪的戏。

英国并不是什么未开化的土邦,事实上正是这个国家引领了地球这一轮的现代化,但他们自己身上却保持着这么封建远古的元素。

英国王室每年要花掉非常多的钱,国王王后,王子公主,还有老亲王老公主,吃喝拉撒都要钱。他们要有仆人要有保镖,他们要有宫殿,要养马……但英国人民对此似乎相当适应,对王室的好感度总体上相当之高。

其实如果细究的话,英国的王室还有更多令人吃惊的地方。

首先,过去一千多年里,大多数的英国国王,其实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和德国人。有好多代英国国王,连英语都不会说。

然后,尽管中间似乎换了好多个不同的王朝,什么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斯图亚特王朝,但实际上跟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完全不是一码事。

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上一朝的皇帝被砍翻后就没你啥事,领盒饭退出了。但英国的并不是这样。他们的改朝换代,往往只是没有了后嗣,于是把某位扯得上一点血缘关系的远房表哥或表妹(不管他是德国的还是法国的)请来继承王位。虽然大家的姓氏不一样,但拆穿了仍然是一家人。

你不能不佩服,英国的王室正像英国这个国家一样,确实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能力。他们跨越一千多年,在不同的时代里一直活得滋润,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们常说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其实盎撒人只是英国民族构成的主体,并不是全部。英国和日本其实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岛国,一个在亚欧大陆的东边,一个在西边。

岛国上的人口、文化往往是从大陆上辐射过去的,英国和日本都是。不同的只是,欧洲人好战,因此这种辐射大多是以战争和征服的形式。而中国人相对平和得多,因此日本几乎没有经受过入侵,所有移民和文化影响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历史上,英伦三岛经历了好几轮大规模的移民和征服,先是凯尔特人,然后是罗马人、盎撒人、丹麦人,最后是11世纪时来自法国诺曼底的诺曼征服。

我们特别粗略地回顾一下英国远古的历史,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使用中国相应的朝代来标注时间节点:

大约我们国家春秋时代,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来到英国。

西汉时,罗马帝国征服了欧洲,持续了几个世纪。罗马人初步建立了英国主要城市,包括伦敦、约克、埃克塞特、曼彻斯特等。

魏晋年间,罗马帝国衰亡。凯尔特人失去了大哥,自己开始内战争做大哥。有一些部落当了凯奸,勾结欧洲大陆的盎撒人。盎散人大规模来到英国,把凯尔特人赶到苏格兰、爱尔兰的穷山僻壤里,自己成为了主人。英语就是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基础上,吸收了拉丁语、丹麦语和法语等好多词汇后形成的。

魏晋到北宋期间的盎撒时代里,英国和我们一样经历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老套故事,并且长期遭受着丹麦人的入侵。

北宋年间,盎撒人中有个爱德华的国王。爱德华老哥一生中有两项重要的事迹,一个是特别虔诚爱忏悔,因此江湖人称“忏悔者爱德华”。西敏寺就是他修建的,一千多年来成为英国的皇家祠堂,王室的婚丧嫁娶,登基大典等等大事都是在这座祠堂中办理的,包括这一次的查尔斯三世。

另一个事迹是因为生活压力大,躺平了不生孩子。他逝世后没有子女来继承王位,于是引发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

忏悔者爱德华在世时,有一次他的表兄弟威廉来作客。哥俩不知怎么聊得高,爱德华就许诺说,万一哪天自己挂了,王位就让威廉来继承。威廉说不好吧,这样子我就不客气了哦。

后来爱德华真的先挂了,但贤人会议推来推去,却没让威廉来当国王。威廉很不高兴,他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领主,实际上也是个土皇帝。他带着1.2万法国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过来争王位。盎撒人这边已经立了新王了,新王也带着盎撒兵出来迎战。

在古代,大陆的文化一般要比岛国的文化先进。中国对日本是这样,当年的法国对英国也是。法国人有装甲骑兵,有弓箭手,有长枪,盎撒人却光着膀子举着斧头,这简直是单边屠杀。盎撒国王被威廉射死,威廉就成为了盎撒人的王。

从这时起,法国人就成了英国的王,统治起了英国。威廉没收了盎撒贵族的土地,留一些给自己之外,再分一些给自己的亲戚,以及跟他一起打仗砍人的兄弟,让他们成为英国新的贵族。

于是,这些说着法语的外来的贵族牢牢把控着英国的上层,一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崛起,新富的阶层才逐渐取代他们的地位。

威廉搞的那一套是分封制,贵族们拿到土地后,建立起一个个庄园,在庄园内养骑士,利用农民的劳动来获取收益。

这个时代的英国国王是有实权的,为了争夺王位,叛乱、阴谋,兄弟相残的日常发生的事。国王有着最大的领地,相当程度上掌握着贵族的生杀大权。贵族间如果有什么纠纷,要由国王来判决。国王还有巡回法庭,可以对地方的事务进行一定程度的指指点点。

但是权力的程度,是远远无法和中国古代的皇帝相比的。他们的国王说穿了只是最大的贵族而已,贵族们有自己的“大评议会”,不但可以帮助国王料理国事,还拥有立法权。实际上它就是英国上议院的初代版本。

而且,贵族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如果跟着国王混能够获益,就跟着国王混。如果国王玩得太离谱,犯了众怒,他们就可以联合起来削国王。

前面说了威廉是诺曼底的土皇帝。得到英国后,他们家的地盘横跨英吉利海峡,比现在的小不列颠大得多。但是这也有些麻烦,国王常常得跑到欧洲大陆去跟法国打仗,因为要保卫自己的地盘,或者是抢更多的地盘。

有时候还要参加十字军,到中东去打仗,这就造成了英国国王长期不在英国的局面。国王不在,地方的人士在自我管理方面就有了更多发挥空间,这就是英国自治传统的由来。

1199年,有个叫约翰的小兄弟继承了国王。小约翰人菜瘾大,在法国抢了个贵族的女儿当老婆。随后惨遭法国人暴打,丢失了大片领地,江湖人称“失地者约翰”。

逃回英国后,约翰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四处筹集资金,招兵买马,准备去法国找回场子。不知道是不是偷看了来自遥远东方的古书,他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勒令贵族们赶紧拿钱,不拿钱就没收土地,结果又惨遭贵族们暴揍。

打了胜仗的贵族们没有砍掉他的头,而是要他签条约,规定从今以后,国王征税,要听取诸侯、骑士和城市代表们的意见,不能自己想收就收。此外还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一些明确的限定,甚至规定好了如果国王乱来贵族们可以依法起兵造反。

约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决定先签约后反悔。他这么干了,然后再次被暴打,没多久身患痢疾,含恨而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宪章》,后来,贵族和教士们又逼着约翰的儿子亨利签了一个《牛津条约》,进一步削弱国王的权力。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但正因此,寿命也得以延长。

英国的国王们权力虽然受到限制,但并不憋屈。几百年间,也出过好几个雄才伟略的牛人。

比如约翰的孙子长腿爱德华,就成功吞并了威尔士,并对苏格兰目露凶光。电影《勇敢的心》里头讲的正是这个时期的故事。比如亨利七世。比如开启了英国崛起时代的伊丽莎白一世。

不过那是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的事了。英法百年战争是咋回事呢?那个长腿爱德华有个儿子也叫爱德华,这个儿子是个基佬,不过老爱德华帮他娶了个法国公主,而且还帮他生了个儿子,叫爱德华三世。

后来法国国王去世时,爱德华三世就宣称“我是法国人民的孙子,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法国人民没有答应,还下手没收英王在法国的残余土地,于是两边就开战了。

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年,整体上前期英国占据着上风,英国的长弓兵大显身手,差点统一了法国。后来法国出现了一个神奇的女人,名字叫贞德。这孩子是农家出身,13岁那年不知怎么(有可能是精神病)突然就宣称自己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

法王大概是没啥办法了,就让她带兵试试看。结果在她带领下,法国人精神大振,竟然一路反推,帮助法国赢得了这场百年战争的胜利。

英国王室从此失去了在法国的所有土地,退回到海岛上,报了个补习班开始努力地学英语。

再说说伊丽莎白一世,和刚刚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一样,这一位也是超长待机。她因为压对了风口,对海盗事业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而名垂青史,使英国切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当然她也结束了宗教改革后,新教和天主教之间长年的互砍。

不过她也有个毛病,那就是没结婚没生娃。最后只好把王位传给苏格兰的亲戚,詹姆斯一世。

詹姆斯一世对本文不重要,我们按下不表。关键是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其实是查尔斯,现在这位是查尔斯三世)。

查理老是打败仗,老是缺钱花,他想加税,议会又死活不同意。查理怒了,什么破规则,他掀掉了议会的桌子想要惩治这帮刁民。结果,反而被刁民们按翻,砍掉了脑袋。

这个时代的英国议会,话事的已经不是“失去者约翰”那个时代的老贵族了。老贵族们哪去了?大多数在英法百年战争后,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玫瑰战争”中相互灭门了。而英国工商业的崛起,产生了一群新贵,新贵们逐渐主宰了议会。

和讲究人情世故的老贵族不同,新贵们下手没轻没重,上来就砍掉了国王的头。查理一世被砍头这件事情对英国王室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的国王是真国王,在这之后就只能逐渐往吉祥物的方向寻找生路了

查理一世被砍头后,英国一度没有国王,议会的头头统治了英国一段时间。

英国人民觉得没国王有点不适应,于是把查理一世的两个儿子请了回来。哥俩先后当了一阵子国王——传统的那种有权力的国王,这让英国人民又有点不适应。后来,大家又怀疑那个当弟弟的要复辟天主教,于是撺掇他嫁在荷兰、信新教的女儿和女婿出来革老丈人的命。

女儿和女婿成功上位,但是有许多附带的条件。他们被签了《权利法案》,规定了以后国家内政要由议会处理,国王不能废除法律,不能拥有常备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等等。国王的实质权力,基本上移到了议会和首相手中。

女儿和女婿驾崩后,小女儿安妮又当一阵子国王。安妮也无后,于是英国人选来选去,最后在德国选中的另一个王室后裔乔治一世,把他抬回英国当国王,从此英国王室就由法国人换成了德国人。

乔治一世既不会英语,又不喜欢政治,于是干脆什么都不管,安心地当着吉祥物。传了几代后,来到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手上。

维多利亚时代大名鼎鼎,是大英帝国的巅峰时期,他们拥有着全世界20%的领土,统治着25%的人口。从加拿大到印度,从澳大利亚到南非,从埃及到西印度,大英帝国的旗帜任一时刻都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号称“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女王又是超长待机,在位64年,不过其实她什么也没干,并没有励精图治,纵横捭阖,她只是坐在吉祥物的位置上而已。自从她亲爱的老公去世后,她就心灰意冷、魂不守舍了。大英的业绩是一代又代的首相们带领下,一群又一群的帝国骄子共同闯出来的。

维多利亚末期,德国迅速崛起,成为英国的头号死敌。一战时,英德两国杀得你死我活,英国老百姓们幽幽地抬头,看着坐在国王宝座上的德国人。

国王后背一凉,连夜改掉了自己的德国姓氏,用他们居住的地名温莎重新给自己起姓,那便是这一届的温莎王朝了。

温莎王朝的几任国王,老实说干得是比较好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坚持伦敦,慰问伤官,鼓舞官兵,尽量与民共祸。乔治六世有口吃的毛病,但很勇敢地发布广播,鼓励民众,令英国人民十分感动。

如果说伊丽莎白一世开启了英国的崛起,维多利亚女王见证了大英的巅峰,二战后加冕的伊丽莎白二世则经历着大英帝国的落幕。但伊丽莎白二世无可诟病,几乎是吉祥物君主的完美典范了。

英国王室的价值,在这个时代里小心翼翼地转向如果当好国民的道德模范,他们尽力去维持和展示虽高高在上,但却温和、平易近人、有爱心,愿为国民做贡献的一面。他们仍拥有大片领地,仍获得大量资金,但行为规范上,有着条条框框有形无形的约束。

英国王室能够生存那么久,是因为他们既有传统的坚守,又有顺应时代的妥协和调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屡屡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英国祸福与共。维多利亚时期的盛世给大英留下了美好记忆,象征性的国王是这段记忆的一部分。这大概是为什么即使二战后一落千丈,人们仍然愿意养着王室的原因。

毕竟在那个美好的旧时光里,是有国王在的。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记忆还会保留多久。

(码字不易,请关注鼓励)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