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苏雪林:宁愿花半辈子骂鲁迅,也未给丈夫做碗粥

发布时间:2023-05-09 16:02:29 发布人:hao168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公元684年,武则天废除中宗李显,即位称帝。此前从未有过女子擅自废立皇帝的先例,武则天此举自然是引得群臣众怒。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李敬业率兵征讨武则天,骆宾王任其谋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除中宗李显,即位称帝。此前从未有过女子擅自废立皇帝的先例,武则天此举自然是引得群臣众怒。

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李敬业率兵征讨武则天,骆宾王任其谋士,撰写《讨武曌檄》。在当初皇帝一手遮天、至高无上的时代,寻常人都不敢提及皇帝名讳,骆宾王却作文将武则天之举声讨得淋漓尽致。

自古文人墨客皆是温文尔雅、谦和有礼,但历史上同样也有不少文人,用文字承载怒意和仇怨。民国时期就曾有一位才女,作无数篇文章只为骂鲁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求知心切,钻研文学

苏雪林的祖母深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固执地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严令禁止苏雪林读书认字。

后来兄长们到了入学的年纪,家中的私塾便解散了,但是由于祖母固步自封的思想,苏雪林却不能去上学,只能待在家里学习女子的三从四德。无法读书的生活令苏雪林深感索然无味,实在按耐不住对知识的渴望,就隔三差五地去找兄长们借书。

13岁时便凭借一首《种花》初露锋芒,得到了大家的赞赏,苏雪林由此信心倍增。几年后,当她看到女子师范学校的招生公示时,再一次燃起了上学的希望。苏雪林以死相逼,终于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1921年,她再次考入法国的一所学校。学海无涯,她像乘着一叶轻舟,前往法国留学,追求更广阔的天涯。

当初苏雪林尚在孩提时代时,祖母就替她与张家二少爷张宝龄定下婚约。纵然张宝龄家境优渥,博学多识,但苏雪林还是不甘心在本应大展鸿图的年纪受到婚姻的约束,执意离家上学。可是父母之命实在难违,苏雪林便答应先与张宝龄交往一段时间。

张宝龄毕业后,长辈一再催促两人结婚。苏雪林适应了法国的学习生活,一时不想回国结婚生子,于是邀请张宝龄到法国待一段时日。然而张宝龄却直白地回绝了:“我早就告诉过你,我对于旅行,是不感一毫兴趣,到欧洲去做什么?”

回国后两人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平时也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苏雪林是是独立自由的女青年,张宝龄却还保留着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遇到冲突时,两人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骂鲁第一人”

1928年,苏雪林的第一部作品《绿天》在北新书局出版。那时的苏雪林一直很敬重鲁迅,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著作之后,苏雪林也是赞不绝口,对其评价极高,甚至还在其中一本书籍的扉页签上“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后赠予鲁迅。

这时的苏雪林对鲁迅一直彬彬有礼,言语之间皆是溢美之词,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她会成为“反鲁派”的一员。

除此之外,苏雪林的恩师胡适先生与鲁迅虽在文坛都能独当一面,但私下其实并不融洽。鲁迅曾在文章中对胡适痛毁极诋,作为胡适的得意门生,苏雪林难免自然会对鲁迅产生敌意。

当时的苏雪林就对鲁迅颇有芥蒂,只是碍于鲁迅的文坛地位和犀利的言语没有表达出来。直至1936年,鲁迅逝世,苏雪林积蓄已久的怨恨全然爆发出来。

苏雪林后来还特意写长文给蔡元培,痛斥鲁迅色厉内荏、多疑善妒,希望蔡元培不要参加鲁迅的丧礼和追悼会。

其中更是辞藻轻蔑,将鲁迅贬得一文不值,其师胡适纵使与鲁迅针锋相对,面对苏雪林迅的刻薄言辞也是深感不妥,并对其多加劝导。

1967年,苏雪林所有讽刺谩骂鲁迅的文章甚至被装编成册,取名《我论鲁迅》,字数多达二十万余字。最后直到她去世,这场声势颇大的“反鲁”行径才堪堪结束。

鲁迅先生的文字固然犀利,在文坛树敌无数,但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当时中国人麻木愚昧。“横眉冷对千夫指”,为了警醒世人,不惧冷嘲热讽。

然而,苏雪林在鲁迅逝世后不辨是非的指责谩骂引起了一种读者的愤怒。文学批评本是作者之间的良性竞争,而不应是子虚乌有的污蔑和不堪入耳的中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