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中国援助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

发布时间:2023-03-11 00:24:46 发布人:hao168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迎来“两会时间”。 踏上新征程,奋楫再出发。政事儿工作室推出“奋进中国——2023年全国两会政事儿访谈录”,来自各条战线的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讲述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迎来“两会时间”。

踏上新征程,奋楫再出发。政事儿工作室推出“奋进中国——2023年全国两会政事儿访谈录”,来自各条战线的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不负重托、同心圆梦的履职故事,畅谈中国发展新愿景。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

中国援助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

今年2月,土耳其发生大地震,中国是第一批向土耳其、叙利亚提供全方位救援的国家。在重大国际灾难现场,都有中国救援的身影。

“中国援助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不求回报,收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满满的友谊和支持。”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接受“政事儿”专访。

他说,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属于南南合作,模式独树一帜,深受受援国欢迎。中国援助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既是利他的,也是互利的。不利他坚决不做,只利己坚决不为。“我们要讲好中国援外故事,坚决驳斥美西方抹黑指责。”

罗照辉出生于1962年2月,曾长期在外交系统工作,2019年任外交部副部长,2021年任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党组书记。

参加全国两会的罗照辉(受访者供图)

谈中国对外援助

“近年来中国受援国由110多个增加到160多个,援助总量增加,方式扩大”

新京报:过去10年,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涵盖抗疫合作、人道主义救援、治国理政经验分享等诸多领域。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救援场景?中国受援国现在发展到了多少?

罗照辉:去年6月至9月,中国的“铁哥们儿”巴基斯坦遭逢数十年未遇洪灾,变成一片泽国。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巴方的困难感同身受。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向巴领导人致电慰问。我们海陆空运并进,第一时间提供帐篷和食品等紧急物资援助,并向灾区派遣医疗专家组和灾害评估专家组。“感谢中国兄弟!”是巴灾民挂在口头上的话。受灾农民希罗带着一家8口颠沛流离,3岁的小女儿拉莉被蚊蝇叮咬,皮肤上满是疮疤。他们后来搬进了中国援助的帐篷,小拉莉终于能睡个好觉了。希罗说:“中国帐篷坚固牢靠,住在里面感觉很好!”

上述一幕是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一个缩影。成套项目、技术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人力资源培训是中国传统的援助方式。近年来,中国受援国由110多个增加到160多个,援助总量增加,方式扩大。尽管此前受新冠疫情影响,我们新立项成套、物资、技术等传统援助项目仍达到近700个,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61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约15万人。

当前,大国博弈加剧,地缘冲突上升,全球化势头受挫,发展议题偏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聚焦发展、加强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对中国的期待进一步上升。

谈中国国际发展合作

“引领、塑造国际发展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新京报:近10年,中国在国际发展与合作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罗照辉:发展和合作发展是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近10年来,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这10年,也是我们引领、塑造国际发展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最活跃、最有效、贡献最大的10年。习近平主席把脉世界大势,顺应世情民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新发展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思想引领实践。中国不仅是国际发展合作的倡导者,更是行动派。

一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兼备陆海、横跨东西、联通古今、泽被五洲,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倡议提出十年,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10年里,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鲁班工坊”帮助20多个国家的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中欧班列迄今已开行65000列,是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

二是全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习近平主席去年6月宣布落实倡议的32项重大举措,包括举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建立倡议项目库,成立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提供10万研修研讨名额等。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支持该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呈现多国、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不久前,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在我署挂牌成立。我署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

三是深化国际抗疫合作。面对世纪大疫,3年来,我们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上半场,我们向153个国家、15个国际组织提供大批抗疫物资,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下半场,我们向110多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目前抗疫援助仍在进行中。面对天灾人祸,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从不缺席。上个月,土耳其发生大地震,我们是第一批向土耳其、叙利亚提供全方位救援的国家。我们向20多国提供紧急粮援。

四是共享治国理政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授人以鱼,也注重授人以渔,愿意分享治国理政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习近平主席宣布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迄今已有67个国家300多名硕士博士官员毕业,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高度认可。

五是开拓多边与三方合作。近年来,在推进双边合作的同时,我们注重拓展三边、多边合作。我们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等10多个国际组织拓展公共卫生、气变、生态环保等领域三方合作,在50多个国家实施了130多个项目,超过2000多万人受益。

近两年来,习近平主席还分别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主办的四场大型活动发来书面致辞,即南南基金和南南学院成立5周年、菌草援外20周年、青蒿素问世50周年、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

谈中国援外73年

“‘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新京报:从1950年抗美援朝至今,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已73年。请谈谈73年中国援外经历了哪些阶段?中国援外的力量来自哪里?

罗照辉:73年中国援外,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奋斗史上的光辉一页。73年来,我国已实施数千个成套和物资项目,开展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

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从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阶段(1950-1978年),援外起步快,投入大,极大改善我国外部环境,助力“站起来”。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阶段(1978-2012年),援外深度参与改革开放进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平等互利,以援促贸、促投资,助力“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援外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进入新时代,加大塑造引领,助力“强起来”。

73年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基础,首先是植根于近200年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马克思明确指出“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注重彼此合作援助,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曾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无私帮助,马林、白求恩等众多国际友人远道来华。新中国成立之初,前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中国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也是支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其次是植根于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读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全体人类和合共生的世界,是天下一家的世界。“天下为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浓缩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与文化基因,是当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传统渊源。

第三是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党不变的初心。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国际主义的原则立场。

谈中国援外政策实践

“中国援助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不求回报”

新京报:你怎么看中国援外政策实践?

罗照辉: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属于南南合作,模式独树一帜,深受受援国欢迎。在合作理念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合作渠道上,从政府援助为主渠道、重视双边,逐步向援助主体多元化、双多边结合转型;在合作方式上,注重硬援助与软援助结合,对外援助与互利合作结合,对接受援国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互补与共同发展;在合作类型上,发挥成套项目、物资和技术援助、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等传统优势,更加注重“小而美、惠民生”项目。为更好统筹和引领国际发展合作,2018年中国政府专门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中国援助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不求回报,收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满满的友谊和支持。30多国总统或总理亲往机场迎接并带头接种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盛赞其是“及时雨”。马达加斯加大额纸币上,印有中国技术援助的杂交水稻。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国援助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既是利他的,也是互利的。不利他坚决不做,只利己坚决不为。中国援建的大批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等项目,激发了受援国对华经贸活动增长,带动大量中国企业、品牌、产品、技术走出去,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就是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国际上,美西方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理念肇始于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带有明显的抵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目的;196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成立,标志着美西方将对外援助体系化、规范化、阵营化,服务美苏争霸。确定受援国名单时,一般都以意识形态划线;冷战结束后,美西方继续主导以南北合作为主体的国际发展合作,但我国倡导的南南合作影响力上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国际共识。

当前,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强化五眼联盟,打造四边机制,还抛出“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等,对冲我国“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美国还抹黑我国援外不透明,制造“债务陷阱”“粮食危机”,搞“疫苗外交”。

我国敢于斗争,坚持自身援外理论和实践特色、有力反驳美西方攻击抹黑,同时善于斗争,加强与OECD接触沟通,开展一些三边、多边合作。有意思的是,美西方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有效性,并加以模仿。“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都是受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调动,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提升我国开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统筹协调能力、现代治理水平”

新京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罗照辉:这是我们致力于深化国际发展合作,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庄严宣示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国际发展合作新理念为指引,以服务元首外交为首要,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使命,弘扬中国援外优良传统和特色援外模式,全力办好首届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着力培育“小而美”援外新品牌,讲好中国援外故事,坚决驳斥美西方抹黑指责。

同时,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发展合作理论研究,进一步凝聚各领域、各层级援外合力,全面提升我国开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统筹协调能力、现代治理水平,助力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京报记者 何强 受访者供图 校对 吴兴发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