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要发疯般地对十一国宣战?解析慈禧疯狂背后的政治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13 09:11:02 发布人:hao168

慈禧宣战的国家其实不止八个,她宣战的对象是当时与清朝有邦交关系的全部十一个国家。与自己全部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宣战,而且一次性宣战11个国家,这不要说在中国史上,即便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当时清朝

慈禧宣战的国家其实不止八个,她宣战的对象是当时与清朝有邦交关系的全部十一个国家。

与自己全部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宣战,而且一次性宣战11个国家,这不要说在中国史上,即便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当时清朝的实力很强,能打败这宣战的十一个国家吗?实际上当时清朝实力很弱,不要说同时对十一个国家开战,即便是当时这十一国里的日本,也刚在五年前的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朝,当时的清朝,不但北洋舰队没了,李鸿章的淮军也被打残了,清朝在面对八国联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多少抵抗力。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对十一国宣战呢?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给出一个解释,那就是慈禧疯了,但只是以慈禧疯了来解释这个事情,其实也解释不通。因为慈禧此前没疯,此后也没疯,为什么就偏偏在这个时候疯了呢?

在八国联军战争之前,慈禧主持了清朝长达38年的朝政大局,洋务运动就是在她掌权期间搞起来的。在八国联军战争之后的8年时间里,她还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还搞起了立宪改革,她怎么就在1900年的时候疯了呢?

要说她没本事,这点也说不通,从1862年咸丰病死到1908年慈禧去世,慈禧一共执掌清朝长达46年,虽然清朝在她手上也不怎么样,但至少也没灭亡在她的手上,这样的一个人说她没本事,打死我也是不信的。

所以要理解她为什么要对十一国宣战这个事情,我们就要从清朝政治的内在逻辑来解释,就要从戊戌变法的时候开始说起了。

1898年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等人搞出了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就是发动一些人马围住慈禧所住的颐和园,把慈禧杀了让光绪全面执掌大权。这个计划为荣禄得知,荣禄随后就报告给了慈禧。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围园杀后”的计划是康有为等人搞出的闹剧,光绪应该是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但这个事情对于慈禧来说就容不得光绪是否知情了,站在慈禧的立场上来说,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这个事情,这就是在要她的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慈禧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软禁了起来,斩杀了戊戌六君子,并全国通缉维新派的康有为等人,此后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就算是彻底破裂了。

但是与光绪的关系破裂后,慈禧就发现自己其实是落入到了左右为难的境地,这点怎么说呢?先说说戊戌政变之前的政治格局,我们可以用"母子一体”来形容,其实慈禧对光绪是非常好的,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也是她丈夫咸丰的弟弟的儿子,即是慈禧的外甥也是慈禧的侄子,在慈禧死了丈夫和儿子后,光绪就是她最亲的人,从1875年把光绪抱进皇宫以后,慈禧就一直如亲儿子般照顾着光绪,亲自管理光绪的日常起居饮食,并对光绪严加管教,可以说是从小就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光绪给拉扯大的,光绪与慈禧之间的母子之情实际上是非常深的。

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母子感情,在1889年的时候慈禧才会放心地把大权交给光绪,自己去颐和园养老去了。实际上从1889年到1898年这近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光绪亲自处理政务,只是在处理完政务后,将奏折再送到慈禧哪里,慈禧帮光绪再把个关,光绪全权处理国家大事,慈禧事后对光绪的行为进行监督,这就是“母子一体”的政治格局。如果这个政治格局一直运行下去,那也没有问题,可以一直持续到慈禧去世,光绪掌权为止。

但是与光绪的关系破裂后,“母子一体”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治出现了分裂,一个是太后慈禧,一个是皇帝光绪,而中国古代的政治当中就只能存在一个政治中心,在当时来说要么是慈禧,要么就是光绪,在政治出现分裂的局面下,慈禧就只能压着光绪,以突出自己这个中心。

这点其实我们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古代的皇家经常发生骨肉相残的事情呢?为什么老皇帝防儿子就跟防贼一样呢?这是因为朝政当中总是会出现一股在政治上投机的人,一旦他们认为老皇帝的那个儿子将来最可能继承皇位,就很快会在那个儿子身边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如果老皇帝不压着自己的儿子,让其中某一个儿子做大做强了起来,那么对于那个儿子以及他周边的政治势力来说,掌权最大的障碍就是老皇帝本人了,接下来他们就要干掉老皇帝了。慈禧和光绪关系破裂之后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如果慈禧不压着光绪,那么光绪身边就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最后这股政治势力是会干掉慈禧的。

所以对于当时的慈禧来说如何处理光绪就成了个两难问题了。

根据现代历史学者的研究表明,光绪是不知道“围园杀后”的计划的,但即便光绪知道这个事情,就是光绪要搞这个事情杀了慈禧,慈禧也不能把光绪怎么样。因为光绪毕竟是个成年男子,是个成了年的皇帝,对于一个成年的皇帝来说,慈禧要么勒令光绪认错,下罪己诏,然后光绪接着当皇帝,慈禧继续回颐和园养老;要么就废了,甚至杀了光绪,换一个人当皇帝。

但慈禧算来算去,这两条路她都没法走,就拿第一条道路来说,慈禧与光绪已经分裂,大量的政治势力就会拿这个事情来做文章,比如康有为,逃到海外后就搞起了招摇撞骗,声称光绪给了他衣带诏,要他起兵勤王,即便是康有为这样的骗子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更何况各地方还有大量的官僚,还有洋人呢?一旦政策上出了问题就会说都是慈禧的错,就会把光绪给搬出来,所以慈禧只能死死地摁住光绪,不让光绪有政治上抬头的可能。

所以慈禧就把光绪软禁在了瀛台,其实我们今天看瀛台这个地方,四面都是水,慈禧把光绪放在这里与其说是软禁,还不如说是防止外人劫持光绪,一旦外人能够将光绪劫持出去,到时候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可以直接跟慈禧分庭抗礼了。

那么第二条路,废了或者杀了光绪呢?其实也不行,光绪毕竟是慈禧当时最亲的人,也是慈禧从小一手带大的,换了另外一个人能比她与光绪的关系还要亲吗?即便真的换了个小皇帝,过了些年小皇帝长大了也还是要亲政的。而且当时慈禧能找到的皇族亲系来说,也只有端郡王的儿子溥隽能继承皇位,可这个时候溥隽已经15岁了,慈禧最多只能掌权3年,3年以后溥隽就是个年轻的皇帝,他还有个40多岁的爹,如果这父子两联手弄慈禧,慈禧也未必能招架得住。即便这父子俩对慈禧言听计从,但是溥隽是溥字辈,比光绪载湉的载字辈还小一辈,等到溥隽上台的时候,慈禧就不是皇太后了,而是太皇太后了,在清朝的政治传统中,就没有太皇太后掌权的先例,最多只有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是不允许出现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到时候慈禧仍然要交出大权。

当然,慈禧不愿意交权也有她权力欲强的因素,但是在集权社会里,如果一个集权者把权力交了出来,他是连人生安全都没法保障的,所以到这个时候慈禧就没了退路了,只能死死地把光绪攥在手里。

于是当时就出现了慈禧临朝训政的局面,这样做就是要昭告天下,“母子一体”的政治仍在维持,但是既然皇帝已经亲政,你慈禧为什么要出来训政呢?于是慈禧就解释说是皇帝不争气,朝政搞不好我慈禧才出来训政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脆弱的平衡,一方面“母子一体”的政治仍要维持,但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已经破裂,另一方面慈禧要违背祖制,在皇帝亲政的情况下还出来训政,而慈禧要维持这样脆弱的政治平衡就必须要得到最大的政治支持,那么她需要谁的支持呢?首先自然就是皇族了。

在当时的皇族中,离光绪最近最有血缘关系的就是光绪的堂弟端郡王载漪了,他不但在皇族中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还好武术,现在民间流行的杨氏、吴氏太极拳都出自载漪的门庭,所以在民间也有号召力。慈禧为了笼络载漪,先是把自己兄弟桂祥的三女儿嫁给他当了正福晋,而光绪的皇后隆裕皇后就是桂祥的二女儿,所以光绪与载漪的关系即是堂兄弟,又是连襟。之后又给载漪封了个郡王,于是很多皇族就围绕在载漪的身边形成了一股势力,这些人当中有刑部尚书刚毅、礼部尚书启秀还有汉人大学士徐桐等朝中的重臣。同时在朝外,载漪还掌握了一支军队,名为虎神营,一时间载漪就成了整个清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载漪一系就成了当时的一股强大势力。

成了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接下来载漪就想让他的儿子溥隽代替光绪成为皇帝了,不过根据我之前的分析,慈禧是肯定不会让溥隽当皇帝的,毕竟慈禧不想当太皇太后,不想失去权力,但载漪一帮人没看懂这点,便不断地展开活动为溥隽上台造势。对此慈禧将溥隽过继给了光绪当儿子,并封溥隽当了大阿哥,其实意思很明显,就是溥隽只能在光绪死后当皇帝,光绪在世的时候是绝无可能继承皇位的。

对于慈禧的这个安排,载漪还是没看懂,他以为溥隽当皇帝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自然十分欢喜,这一欢喜就发出了帖子,邀请京城各国公使到他家来庆贺,可帖子发了出去,一连等了三天都没一个公使上门,不但没一个公使上门庆贺,最后连个回应都没有,载漪对此非常生气,便对洋人怀恨在心了。

不过当时在北京的洋人这样做,也是因为他们没看懂清朝的政治格局,他们就只认光绪这个皇帝,至于其他的人就根本看不上,此后载漪一系就与洋人结下了梁子。

当然,慈禧是非常善于玩政治平衡的,她也不可能让载漪的势力一家独大,慈禧用于制衡载漪的她的嫡系荣禄,那么荣禄能与慈禧嫡系到什么程度呢?直到今天也有人说,荣禄和慈禧上过床,两人有一腿之类的,不过这些都是野史没有可信度,但也能说明荣禄与慈禧的关系亲密到了什么程度了。在戊戌变法时期,荣禄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戊戌变法之后就调回中央当了军机大臣。为了加强荣禄的实力,慈禧还让他掌了当时清朝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武卫军,武卫军简单来说,就包括了武卫左军宋庆部,主要由淮军残部组成;武卫前军是聂士成部;武卫右军为袁世凯部,后来的北洋新军就由武卫右军发展而来;武卫后军是由董福祥统领的甘军,是极为忠于慈禧的一支部队;武卫中军由荣禄直属,战斗力稍微差一些,主要由八旗子弟构成。手上不但握有朝政大权,又掌握了一支战力强悍的军队,于是围绕在荣禄的周边也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荣禄就成为了当时的第二股势力。

载漪和荣禄两股势力粉墨登场,接着第三股势力也来了,那就是洋人。当时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洋人与之前的洋人也不是一回事了,甲午战争之前帝国主义觉得清朝是个大国强国,所以当时各国公使至少都是些会搞外交的人,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各国觉得清朝实在太弱,就派了些没什么外交经验的人担任了公使,基本都是些在非洲殖民地当总督的人。那些人在殖民地也是蛮横惯了,把这套习气也带到了北京,他们不太清楚清朝的朝政状况,他们觉得光绪是要搞改革的,便一股脑地支持光绪皇帝,其他人他们就都不认了,所以当载漪向他们发请帖的时候,他们也自然不会去鸟载漪了。

除了这帮京城的公使,地方上的传教士也制造了不少问题,他们的目的是传教,可基督教在中国也没什么基础,刚开始的时候传教效果也不理想。不过当时中国的官员都怕洋人,后来传教士就利用了这点,凡是加入教会的,传教士都会帮着教会的人去打官司,官员一看洋人就害怕,在判决的时候自然就倾向于了那些入教的人,于是当时很多人就加入了教会。不过加入教会的基本都是些最底层受压迫最重的一些人,他们平时在社会上没地位,经常会受到欺负,加入教会后有了洋人撑腰,日子就好过了不少,当然也有些地痞流氓也入了教会,这样他们也能肆意作威作福横行乡里了。教会势力的出现就制造了当时不少的社会矛盾,由于教会帮教民打官司打多了,就自然惹恼了地方上的势力,于是不少势力为对抗教会而走到了一起。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各村几个会武术的人带着一帮人舞枪弄棒,在与教会产生矛盾的时候出头对抗的一股势力,后来各个村都有了这样的势力,便逐渐形成了团体,很多时候只要一个村出了事,其他村的也会赶来帮忙。后来这股团体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就成了义和团,义和团势力主要在山东地区,于是山东就开始出现了到处杀洋人的情况。各国公使一看到处杀洋人,便要清廷出面镇压义和团,清廷就派了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袁世凯到了山东后很快就把义和团给镇压了下去,义和团在山东待不下去,便逐步转到了直隶地区,义和团就成了当时的第三股势力。

义和团到了直隶地区后,就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深深地吸引了载漪,载漪之前与洋人结下了梁子,想利用义和团去打击洋人,便建议慈禧启用义和团,可这话慈禧怎么可能听呢?在慈禧看来义和团就是乱民,大清也不需要义和团来保,所以在前期慈禧就不断地命令地方官去剿灭义和团,对义和团的态度是坚决剿灭的。

可当时清朝刚经历甲午战争,地方官府的实力非常差,在山东一个县往往只有8名士兵,就这点士兵怎么能镇压住义和团呢?所以当时地方官府拿义和团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由于地方官府镇压不力,在1900年5月29日的时候义和团居然就打到了北京附近,还一把火烧掉了丰台火车站,烧死了大概40多个洋人,这下就惊动了各国公使与慈禧,两者都做出了反应。

在慈禧看来,这些义和团是反了,是一定要痛剿的,那用那支部队呢?慈禧知道载漪是跟义和团搞到了一起,所以他的虎神营是不能用的,能用的就只有荣禄了,荣禄也是反应飞快,立马就调集了三支部队,董祥福的甘军、聂士成的部队以及他自己的武卫中军,对义和团展开了大面积的围剿,准备要把义和团剿灭在北京城下。

可洋人就不是这么想的了,从义和团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就不断地抗议,甚至限定给清廷2个月,如果2个月不能剿灭义和团他们就自己派兵过来了。洋人之前就有出兵的想法,到了5月29日的时候当他们听说丰台火车站被烧的事情也是吓傻了,对于那些洋人来说,北京就是个孤悬在中国内地的城市,一旦真的出事,他们要逃的话就要逃到天津,从大沽口出海,可北京和天津之间是靠着铁路连接的,如今义和团烧了火车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退路,他们待在北京就会被义和团瓮中捉鳖,只能任人宰割了。到了这个时候洋人也不管什么外交礼仪了,就直接打电报到天津租界,要求派兵过来。到了5月31日的晚上,450名八国联军士兵就来到了北京,在东交民巷架上了枪炮,而这个局面一出现,慈禧就左右为难了。

在慈禧来说,载漪、荣禄这两拨势力她能搞定,义和团虽然势力很大,但在她的政治经验中,她也有对付义和团的办法,毕竟以前她也对付过太平天国和捻军。但是在她的政治经验中,唯独对付洋人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她的公公道光、老公咸丰、儿子同治、光绪都在洋人手里吃过亏,她拿洋人是一点底都没有。而且这个时候的慈禧最怕的是她跟光绪的关系,虽然表面是“母子一体”的形象,但实际上已经反目,洋人又坚定地支持光绪,在慈禧看来,这个时候洋人已经把枪炮架上了东交民巷,这个射程是可以打到宫里来的,那么洋人是不是要动我呢?慈禧最怕的就是洋人要支持光绪皇帝,要打进宫中扶持光绪,而且在她的账本里,洋人还保护了康有为,那么康有为是不是在跟洋人搞阴谋诡计呢?

所以到了5月31日的晚上,一边是荣禄的武卫军已经出发,要把义和团剿灭,一边是洋人的枪炮架了上来,很可能会发动逼宫大戏,所以她马上命令荣禄把军队撤了回去,她首先要用荣禄的三支部队去防洋人,所以荣禄的这三支部队不能投入战斗。而且在这个时候正是在北京,天子脚下,如果出兵剿灭义和团,义和团打出的又是扶清灭洋的旗号,万一洋人对自己动手,到时候要号召老百姓对抗洋人就不会有人听她的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慈禧相信义和团,而是当时的客观形势逼迫了慈禧去利用义和团。

虽然当时的慈禧拥有最高权力,但她的这个最高权力是非常脆弱的,表面上她有很多的帮手,但实际上她又是个孤家寡人。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看当年慈禧向十一国宣战的事情,表面上是她老糊涂了,极端仇洋排外,还误信了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向利用这些人把洋鬼子赶下海,一雪几十年来的国耻,但是通过以上对局势的分析,慈禧的行为又变得合理了。

其实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只是她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一致,她最看重的是自己权力的安全性。在这个时候,洋人和光绪似乎是一块的,他们要搞改革,不过改不改革对于慈禧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光绪被洋人扶持上来掌权,那么慈禧就要归政光绪,而光绪一旦掌权,康有为那帮人就会回来,康有为那帮人是要“围园杀后”的,慈禧的个人生命安全就没了保障了;载漪的那一帮人是要扶持溥隽上位当皇帝的,可一旦溥隽上位当了皇帝,那慈禧也会失去权力,到时候自己一条老命能不能保住也不好说。

所以对于慈禧来说,她就要把局势定格在当时的那一刻,载漪和荣禄相互制衡,洋人不要进来支持光绪,义和团被摁住,但当时舞台上表演的人实在太多,慈禧根本就控制不了局面了。

对于洋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保命,除了手上400多士兵,他们还给天津、给大沽口的舰队发电报,要求赶紧派兵过来保护他们,另一边的八国联军也是整装待发,不断地往北京打,洋人的目的就是安全;载漪集团则完全跟义和团搞在了一起,甚至还丧心病狂地把义和团大量放进了北京,一时间整个北京就被义和团控制了,

那么慈禧和荣禄呢?其实这边有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要把义和团劝回去,北京没了义和团,洋人就不用派兵进来了,洋人不派兵进来了,没了洋人事情就好办了,不过随着载漪把义和团放进了北京,这个目的是达不成了;第二个目的就是把使馆区的洋人抓在手里当人质,这样将来外面的八国联军打进来,手里也算是有张牌了。所以荣禄的一万多军队为什么一直没有攻下使馆区?其实就是按照慈禧的意思来的,荣禄对使馆区其实是围而不攻,还经常送些瓜果蔬菜给使馆区的人,就是留着这些洋人,将来也好说话。

第三个目的就是把所有的人都绑架到她的战车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会对十一国宣战了,这不是我慈禧要跟洋人作对,是整个国家的意志在跟洋人打仗,她将个人利益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从1900年6月16日到19日,连续四天慈禧召开了御前会议,将在京的所有高官,军机大臣、王爷、贝勒、各部尚书、九卿等一百多人全部参加,从大殿里一直站到了门外,为什么要把这些人都叫来,就是要把所有人都绑上她的战车,打洋人的事大家都有份,而对于反对打仗的五个人,慈禧也是毫不犹豫地全部处死了,这五个人是当时非常有责任心,对整个国家还负责任的人,也是值得我们记住的五个人:袁昶、许景澄、联山、徐用仪和立山,是为庚子被难五大臣。

在杀了反对的人后,剩下的人反正都参与了御前会议,也没有人反对开战,所以将来战败,洋人要追究战犯名单的时候,名单上有谁我慈禧就替洋人杀谁,杀到最后才会轮到我慈禧,所以在场的人全部都是慈禧的人肉盾牌。

说到最后,慈禧那是宣战诏书呢?本质上就是一根绳子,把所有人都捆绑在了一起,慈禧站在最后,最安全的就是她了,她就通过这招,把自己与光绪的矛盾,把自己与洋人的矛盾上升到了整个国家民族的矛盾。

在理解了这个逻辑后,你能说慈禧是疯了么?因此我们纵观整个八国联军战争,表面上是愚蠢是冲动,但实际上慈禧每一步其实都没有错,这就不可谓不高了!其实只要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自己权力的安全,慈禧所做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这也是残酷的政治逻辑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