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场奇葩迭出的战争

发布时间:2023-05-13 09:45:22 发布人:hao168

这是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清朝被英国给彻底打服了,同意按照条约老老实实地开放通商口岸,而英国人最大的目的就是来中国做生意,能好好做生意赚钱就行了,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与英国之间就没了本质上的

这是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清朝被英国给彻底打服了,同意按照条约老老实实地开放通商口岸,而英国人最大的目的就是来中国做生意,能好好做生意赚钱就行了,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与英国之间就没了本质上的矛盾,自然就处得一团和气了。

第一,双方只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破事就大打出手。战争结束后,按照《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清朝无非就是多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允许英法派公使进驻北京,而且赔款相对来说也不多,英法两家就各赔了800万两银子,要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赔了2100万两银子,甲午战争赔了2亿3千万两银子,庚子战争赔了4亿5千万两银子,第二次鸦片战争算起来其实赔的是最少的。所以从战争的动机来说,英国无法就是要清朝多开放一些通商口岸,允许人家的使节到北京跟你大清直接通话而已,如果不发生战争的话,也就不会有赔款了,就为了这点破事,也不是核心利益的事,英法就是再有钱,也犯不着派几万大军翻越半个地球跑到大清来打仗吧?所以从战争动机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很奇葩;

PS:实际上开放通商口岸后,清朝的国力反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整个清朝来说,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国家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大约一年有5000万两白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开放通商口岸,扩大对外贸易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递增,在甲午战争时期达到了8000多万两白银,到了1911年也就是清朝的最后一年,只是前十个月,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亿两白银。

第二,战争拖拉的时间很长。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一直打到了1860年,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中时间第二长的一场战争,抗战我们打了8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打了2年半,甲午战争打了1年,庚子战争打了8个月,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打这么久呢?从战争持续时间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很奇葩;

那既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样的一场战争,那双方为什么双方会大打出手,最后清朝要连首都都丢了呢?其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还在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于双方对《南京条约》的理解不同。

对于清政府这边来说,最在意的就是割地赔款,这种事太丢面子了,所以在《南京条约》中为了遮掩这种面子上的过不去,清朝的口气就是,我们大清国的官员不懂事,把你们英国人的东西给打烂了,我们大清国皇帝也觉得不对,就赔你一些钱,对不住拉。而且你们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大清,我们大清也要尽点地主之谊,所以我们就把香港割给你们,让你们歇脚。

而英国人最看重的却是五口通商和自由居住,五口通商就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这五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岸给英国人做生意,而英国人既然要到这五个地方做生意,那就要能够在这五个地方自由居住,这些是英国人最看重的。

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意思就是大清国与英国自此之后永远和平,不再交战,两国人民彼此和睦,双方的公民到了对方的国土上都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上的完全保护。按照条约来说,英国人到了清朝,就要享有完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相对而言,清朝人到了英国,也可以享有同等的权力,当然那个时候清朝人是不会去英国的。

随后到了1843年,清政府与英国又签订了一个关于五口通商的补充条约,《虎门条约》,按道理来说,签完了以后就可以继续做生意了,但问题在于,清朝根本不理解英国人的逻辑。

在清朝看来,为什么要跟英国人做生意呢?为什么要开放通商口岸给英国人呢?为什么要放英国人进城做生意呢?这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偏偏成了最大的问题——进城,因为在过去200多年以来,这种事情是从无先例的。

对于清朝来说,自立国以来,跟西方人做生意从来只在广州一地,而且跟西方人的贸易也只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但西方人要进城对于清政府来说就是个天大的麻烦了,因为这种事情以前没有人办过,而且清朝也怕西方人进城后会引出什么事端,对于放英国人进城的事情,也就推诿了起来。

刚开始璞鼎查的儿子当了耆英的干儿子,他也没在意,不过在这个时候这个干爹就派上用场了,要说璞鼎查进城,也确实有充分的理由,首先条约已经签了,他进城有法理上的合法性;第二他只是一个人进城,也不至于会给清朝制造什么麻烦;第三,他是过来走亲戚的,有这么三条,耆英也就实在推脱不过,但是耆英也确实不想让璞鼎查进城,他生怕皇帝知道璞鼎查进城是因为跟他认了亲戚,到时候龙颜大怒,自己就只能吃不饱兜着了。于是耆英要么就说自己的总督府没修好,待客不便,要么就说自己公务繁忙,实在没空,甚至跟璞鼎查说,要不这样,您别动,我去看您,您看好不好?刚开始的时候璞鼎查还是很客气的,可如此推三阻四,时间长了璞鼎查就来气了,最后发出了外交照会,你让不让我进城?

见洋大人发飙了,耆英就只能准备让璞鼎查进城了,于是通知广州城内的百姓,准备好让英国人进城,可一听英国人要进城,广州城的很多百姓就不干了。因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十三行靠着与西方人的生意,赚了个盆满钵满,其中最著名的伍秉鉴,甚至已经富到了世界首富的地步。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的贸易地位就没那么重要了,十三行也就慢慢败落了。十三行的败落就导致当时靠着十三行的很多行业也跟着萧条,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便对英国人恨之入骨,一听说英国人要进来,他们当然是不干了,就到处喊话,谁让英国人进来老子跟他没完!

璞鼎查一看这形势,也知道广州的官府拿百姓没办法,也就理解了耆英的苦衷,便同意了耆英等两年的提议,这个事情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可等到第二年,也就是1844年,第一任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璞鼎查被调走了,新来的第二任港督戴维斯就等不及了,表示要立马进城。为了要挟清政府,戴维斯表示,如果不放我进城,那对不起,舟山群岛我们英国人就不还了。

PS: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攻占了舟山群岛,后来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就以舟山群岛为抵押物,胁迫清政府将2100万两白银的赔款付清,什么时候付清赔款了,什么时候就归还舟山群岛。

耆英一看还扯到舟山群岛,还扯到浙江了,这麻烦就真大了,要是让皇帝知道,自己又得吃不了兜着,便派了广东巡抚黄恩彤去跟戴维斯谈判,黄恩彤在谈判的时候就跟戴维斯说,其实在我们朝廷当中,耆英大人是最为你们英国人着想的,他也是最亲近你们英国人的,你们也不要逼得太急嘛,如果逼得太急了,耆英大人要是被我们皇上给撤了,换个人过来,就没耆英大人那么好说话啦,你看大家都是当差的,我为我们皇上当差,你们为你们的国王当差,大家何必苦苦相逼呢?

戴维斯一看这阵势也就怂了,他觉得英国人进城是做生意的,看这情况难道要进城去打巷战吗?干嘛要惹这个麻烦呢?于是在1846年就把舟山还给了清朝,不过继续追讨进城的权力。

那么对于清政府来说,尤其是对最高统治者皇帝来说,他们对条约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条约只是权宜之计。

道光皇帝在签订《南京条约》后气得半死,在奏折上就批下了:

览奏愤恨之极,小屈之后必有大伸。

意思就是我看了这奏折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现在打不过英国人,可等以后我找到机会了,看我不弄死你们。

后来道光的儿子咸丰也说过:

自古要盟不信,此权宜之计也。

意思就是自古以来,通过胁迫签订的盟约都没啥可信的,之所以跟英国人签《南京条约》,也只是权宜之计。

所以从道光和咸丰对《南京条约》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对于清政府来说,签订的国际条约根本就不可信,也根本就不当回事。

而对于很多汉族大臣来说,看到皇帝是这种态度,也就乐得表现出了各种爱国主义,尤其在广州,如果换了平时,老百姓去烧了衙门,那就是造反了,参与事件的人肯定会被满门抄斩,可这个事情过后,老百姓没事,反而是广州知府被罢了官,于是老百姓就继续闹了下去,在1846到1847年百姓就跟英国人发生了很多摩擦,只是地方官处理的还不错,事情也就没有闹大。

帕麦斯顿一看清朝这边总是不让进城,便强令戴维斯,无论如何都要进城,如果不让就开战。戴维斯便带着帕麦斯顿的命令跟耆英交涉了起来,表示无论如何,就算是打也要进城。耆英一看实在没辙了,就最后玩了次缓兵之计,表示您再等我两年到1849年,我无论如何都会让您进城,这是我做出的庄严承诺。

听了耆英这一番忽悠,戴维斯就索性等了耆英两年,可耆英在这两年里做什么呢?他开始想方设法地离开两广了,耆英知道再待在广州这个火山口上,自己迟早得玩完,便通过一番运作,调回了北京。而耆英的搭档广东巡抚黄恩彤一看上司耆英走了,他也知道这地方是不能待了,便告老还乡,回去养老去了。

耆英和黄恩彤留下了个烂摊子,让继任的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接了手,这两个人都是汉人,在清代的政治格局中,他们只能做了强硬派,这话怎么说呢?因为之前的耆英好歹是满人,他跟英国人认亲戚,跟英国人打得火热,皇帝最多只会说他没能力,或是有私心,而汉族大臣要是跟耆英一样也认英国人当亲戚,就会被皇帝怀疑跟英国人勾结,所以对于当时的汉族大臣来说,遇到这种事情他就只能强硬,根本没有任何外交上的余地。之前的耆英好歹还能安抚下英国人的情绪,换上来的两名汉族大臣,就连情绪也不能去安抚了。

所以我们放在当时徐广缙和叶名琛所处的境地来说,他们就只能当强硬派,跟英国人死磕到底的那种强硬派。而一旦他们当了强硬派,那么跟英国人之间就没得谈了。

就在清朝换了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的时候,英国方面也换人了,第三任港督兼驻华公使变成了文翰,文翰来了香港后就没别的事,也就只有进城的事了。

在分析了之前的逻辑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徐广缙只能当强硬派,便强行拒绝了文翰的要求,徐广缙表示那都是耆英答应的,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文翰听了以后自然是气得要死,苦等了2年,傻媳妇等汉子等成了这样,便表示老子不跟你广州这边谈了,我另外想办法!

这事情传到徐广缙和叶名琛哪里后,他们都觉得是好事,他们以为英国人不会进城了,也不会跟他们谈这个事了,也就是放弃进城的主张了,于是就把这个事情当成大功一件,向道光皇帝请赏去了。道光得知这个事情后,也是龙颜大悦,马上给他们加官进爵,一个封了子爵,一个封了男爵。

在广州吃了好几年的闭门羹,那这个时候的文翰在干什么呢?其实在文翰看来,广东的地方官是没一点信用了,干脆就不跟广东地方官谈了,他直接跑到了上海,找了两江总督,要求两江总督代递一份国书给皇帝,两江总督便把国书递交给了皇帝。

这个时候正好清朝在换皇帝,道光去世,咸丰继位,咸丰一看这国书就非常生气,表示广东刚把这事摁下来,你两江总督给我找什么麻烦?这事儿你两江根本就不该管,让那些洋鬼子找广东去!

文翰看了两江总督的回复,也是气得肝脏都要冒了出来,前前后后8年时间,英国人算是给清朝上上下下给玩了个团团转,这就等于是要开战的节奏了,但我们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开战的,这个时候离开战还有好几年,英国人为什么没有马上开战呢?其实这个时候的英国也有自己的事,大概被三件事情给拖了下来:

1、强硬派的帕麦斯顿下台了,新上任的首相把清朝的事放在了一边;

2、1853年到1856年英法联手在克里米亚跟俄国人大打出手,这场战争英法各损失了大约10万名士兵,英国损失惨重,暂时也管不到清朝了;

3、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起来了,而且太平天国还信基督教,英国人觉得太平天国要是能推翻满清的统治,将来跟太平天国会更好打交道。只不过英国人在派使团到太平天国后,就完全傻眼了,太平天国信的基督教也不是他们英国人信的基督教,太平天国对待英国人的态度还是以前天朝上国对待蛮夷的态度,要求英国以后要来太平天国朝贡,完全没有贸易的需求,此后英国人就对太平天国死了心了。

就这样,时间就拖到了1856年,这个时候徐广缙已调走,叶名琛继任成了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历史上名声不好,是著名的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这就是个典型的昏官逻辑了,但实际上叶名琛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轻时期就中了进士,后来在官场上也是一路平步青云,直至封疆大吏。除了处理英国人的事情显得很混蛋,在处理正常的政务上叶名琛是非常能干的。

那英国人在干什么呢?一直在等,等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缓过劲来,就差个借口了,而这个借口在1856年出现了,这就是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其实就是个破事,当时清朝的水师抓到了一艘海盗船,上面挂的是英国国旗,事情发生后,英国人要求清政府放人道歉,叶名琛表示放人可以,但不会道歉,于是就打了起来。

对于英国人来说,这股气已经憋了十多年了,这下终于给找到机会了,英国人能罢手吗?1856年10月,英国人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此后英国就开始全球调兵,战争的规模也就逐渐升级了。

1857年年底,英国派出了20艘战舰,不到6000人,伙同法国人远征清朝,战争也没什么悬念,广州很快就失陷了,叶名琛也实现了他的口号,在广州城内被俘,后来被送到加尔各答,最终绝食而死。

英法联军在打下广州后,清朝还是没人理他们,于是统帅额尔金就带着部队北上,往两江总督的地盘打了过去。后来到了上海,两江总督却跟英法联军说,这是广东的事,你们找广东去谈呀。额尔金一看跟两江总督也没说的,就带领军队继续北上,直奔京津而去了。

到了大沽口,一仗下来清朝守军一万多人被打得只剩下2000多人,英法联军伤亡11人,这仗根本就没得打。大沽口一失陷,咸丰也是懵逼了,对于咸丰来说,之前广东一直告诉他,事情解决了,没事了,十几年下来,一直都是这样的,怎么洋鬼子就突然打进来了呢?

可既然进来了,总要解决呀,于是就先去谈判吧,身边的人望了一圈,也就耆英有跟洋人打交道的经验,而且之前跟洋人打交道干得还不错,就派了耆英去跟英法联军谈判。可当耆英跑到大沽口跟英法联军谈判的时候,英法联军根本就不鸟耆英。其实英法在攻占广州后,把总督衙门的文件也都给缴了,他们把当年耆英写过的文书拿过来翻译一看,才知道这么多年下来,耆英一直在糊弄他们。

于是耆英没法跟英法谈,就回到了北京,这个时候咸丰一看英法都不跟耆英谈了,耆英也没用了,就把耆英给赐死了。

耆英没谈成,咸丰就又派了旗人桂良到天津去跟英法谈,谈来谈去就谈了个《天津条约》,内容就是赔偿一些军费,多开一些通商口岸,但最重要的一条是第一条,派公使进驻北京。那为什么英法要把公使进京的事放在第一位呢?这也是英法在过去十几年吃亏吃出来的教训,他们觉得跟广东没法谈,还不如就直接在北京跟皇帝谈,以后遇到事情就好歹能有一个正常的谈判对象。

桂良带着咸丰的旨意去跟英法继续谈判,结果这一谈就损失了很多利益,桂良为了促成和谈,竟然把关税全部让了出来,表示英法进口的货物全部免税,只要他们愿意把公使驻地放在上海。英法一听清朝给了这么优厚的条件,连关税都不收了,立马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便马上答应了。

其实谈到这里,还是双方的思维出了差错,英法以为清朝签订了协议,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而在满清官员看来,任何协议都是权宜之计,现在不管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反正以后也不会兑现。

只是这次英法也长了个心眼,他们表示以后要保留进京的权力,对此桂良答应了。最后,英法提出了另一个没得谈的要求,那就是换约要在北京,换约其实就是条约说好了以后,英国人把条约送回英国,英国政府批准,清朝这边也是把条约拿到北京,皇帝批准,在双方政府批准好了以后,大家拿着各自批准的协议交换一下,算是协约正式签订。英国人的算盘就是这次换约在北京举行,这就等于是英国人第一次进了北京,有了第一次就可以有第二次,以后遇到事情就可以到北京跟皇帝谈,对此桂良还是答应了。

在条约签好后,英法也就撤军了,桂良就带着协约回去了,按道理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这个时候应该结束了,但这个事情还没完,还有更加狗血的剧情上演。

结果几个月后,英法就派了海军来大沽口要求换约,然后清朝这边又是各种狗血,给人挖坑,反正就是不让到北京来,结果为这事又擦枪走火,又打了一仗,是为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结果这次清朝赢了,打死了对方几十人,打伤了几百人。不过这次并不是因为清朝方面战力有多强,而是英法此次前来根本就没想到会打仗。

结果在大沽口吃了亏的英法联军又第二次组织起了大军,在1860年又浩浩荡荡地杀到了天津,这次还是没悬念,大沽口又丢了,天津又丢了。咸丰一看大沽口、天津又丢了,就再派人去谈判,不过英法也没什么好谈的了,一定要公使进京,而且公使还要带一千名士兵进来。

咸丰一看这怎么能行呢?公使进来不说,还要带兵进来,于是就派了怡亲王载桓去谈,这次载桓经过一番谈判,只是把公使身边卫兵的数量,从一千人降到了四百人,谈了半天,最后也算是谈妥了,按道理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这个时候也应该结束了,也就不会有火烧圆明园的事了,但狗血的事情接着上演。

载桓在谈判过程中,发现英国人当中有个叫巴夏礼的人,此人是英国人,也是个中国通,这次额尔金带兵作战,就经常把巴夏礼带在身边放翻译。在载桓看来,巴夏礼就是英国人的诸葛亮,很多主意都是巴夏礼出的,便建议咸丰扣押巴夏礼,只要把巴夏礼扣了,就没人给英国人出主意了,那英国人就会军心崩溃,大清就能打赢英国人了。

接着在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当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发现谈判代表团的三十多人中,有二十多人被清朝给弄死了,看到这种情况,英法联军便火烧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没有烧紫禁城,也没有烧北京的老百姓,因为在他们看来紫禁城是国家人民的,老百姓是老百姓,他们报复的对象是中国的皇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会打起来,完全在于清朝处在一个孤立的状态当中,而英国人的逻辑却一直都非常清晰,这也说明要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摆脱原先的孤立状态,与其他国家产生高频率的接触。

但是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就是双方之间观念的差异,之前清朝一直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开放通商口岸,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派公使到北京。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不打不相识,清朝对英国人的观念也算是了解了,此后清政府就允许各国派公使进驻北京,为了方便与外国的交流,还开设了总理衙门,同时清朝也可以派公使到其他国家,这就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就不至于会发生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那种误会了。

同时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也明白要搞洋务运动才能富国强兵,这场运动一共持续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中,清朝培养出了大量的洋务方面的人才,也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在生产力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些能够理解西方的人才,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也不至于会对西方的情况一无所知了。

总而言之,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是给打服了,也打明白了,英国达成了目标,双方不再有本质性的矛盾,自然就能保持长久的和平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