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功高盖主,朝廷怎么没有对他下手?

发布时间:2023-05-14 11:46:21 发布人:hao168

清朝时期,出现了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他们也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腐败,慈禧太后独断专权,皇帝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清朝时期,出现了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他们也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腐败,慈禧太后独断专权,皇帝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人,而大臣责任是辅佐朝廷。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有曾国藩存在的。

现如今,曾国藩已经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了,在人们的心中,曾国藩堪称最完美的历史人物。几乎是找不到任何缺点的。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经常发生,一旦功高震主那么结果将会是致命的。那么在晚清时期,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在曾国藩身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准确的说,不是清廷没想法,而是拿曾国藩没辙。其实,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前,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就有这个担忧,生怕拿下天京后难免兔死狗烹。众所周知,太平天国的出现,让清朝末期变得雪上加霜。此时的清朝已经是岌岌可危,要知道当时的太平天国席卷了大半个清朝。

很多地方都变成了太平天国的地盘,因此清朝在当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湘军的诞生就是为了镇压太平军,但它的本质却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世谓湘粤之争,乃为孔耶而战,而非忠于清室。”当时的慈禧太后对此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不动曾国藩,不是慈禧太后不想,而是当时的清朝没这个实力。

曾国藩、胡林翼他们的湘军不仅是为了保卫清王朝,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冲突和信仰的矛盾把他们推到了对抗太平天国的一方,太平军信仰耶稣,而曾国藩标榜的是保卫中国的正统宗教。清朝入关后,对汉人一直采取防范和歧视政策,尤其不授予汉人兵权。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八旗和绿营节节溃败,朝廷这才不得已启用汉人,曾国藩、胡林翼这才有机会掌握兵权。

在清朝时期,都汉臣的任用并不少,但是汉臣几乎是不掌握兵权的。“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巷一呼,从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咸丰帝听后,脸色顿变,马上收回了曾国藩湖北巡抚的任命,结果几年间,曾国藩一直处于有兵无权的尴尬境地。

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才署理两江总督,有的地方实权。曾、胡、左都是熟读中国历史之人,一旦镇压了太平军,清廷就会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才让曾国藩等汉臣有了兵权。三人中,曾国藩是盟主,胡林翼是智囊,左宗棠是干将。曾国藩曾说“天下糜烂,岂能安坐而事礼让?当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谤!”

左宗棠向来清高,也确实有才,他自比诸葛亮。他对满族的统治也是不满的,所以希望出现一个像刘备一样的君主,左宗棠和胡林翼是莫逆之交,又是胡的长辈,他们的思想共同点很多。不能说曾国藩对清朝不忠,但也不难看出他不是绝对忠于清廷。从他发布的那份《讨粤匪檄》中便可以看出,他只提维护名教,不提维护清王朝,这一度让满清高层觉得不满。

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胡林翼的去世,三驾马车的架构遭到破坏,为了保持这种局面,曾国藩决定建立淮军,让李鸿章来顶替胡林翼的位置。形成了曾、左、李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是这个局面,支撑了晚清三十多年的政局。这种局面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慈禧当然也意识到了,也付诸了行动,曾国藩为表心意,裁撤湘军大部,而且还让曾国荃回家养病。

此外,慈禧还利用湘、淮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左、李之间的矛盾,实现权力的平衡。可以说,正是曾、左、胡三人布下的这个局,让后来的湘军、淮军两大集团能够安然无恙。西后之虑不无道理。至清季,曾经的八旗兵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在肃顺的建议下,咸丰帝只能起用湘军对付“长毛”并最终战而胜之。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