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人攻入紫禁城,一箭射中“龙脉”!清朝灭亡至今,箭矢还在

发布时间:2023-05-14 11:48:47 发布人:hao168

紫禁城始建于我国的明朝,距今已有700年。在明朝初期,应天府(南京)曾是明朝首都。到了明成祖朱棣夺位后,由于他的封地在北京,又认为北京乃自己的福地,因此便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并采取铁血的手段强制百姓迁

紫禁城始建于我国的明朝,距今已有700年。在明朝初期,应天府(南京)曾是明朝首都。到了明成祖朱棣夺位后,由于他的封地在北京,又认为北京乃自己的福地,因此便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并采取铁血的手段强制百姓迁入北京。随后,他耗费巨资修建紫禁城,光是准备阶段就搞了11年。等到紫禁城建好后,白银花费、百姓死亡不计其数!

而在明朝衰败,清军入关后,清朝决定继续将紫禁城作为皇宫使用,也成为了清朝统治200年的核心首府,更是整个国家防守最严密的地方。然而,在紫禁城的隆宗门的的匾额上,却赫然插着一支箭矢,箭矢早已锈迹斑驳,但却牢牢插在匾额中,无人敢将其拔出,甚至连皇上都不敢!那么,是谁胆子这么肥,敢将箭矢射在紫禁城匾额上呢?而皇上为啥又不敢摘呢?故事还要从清朝说起。

在嘉庆年间,有一股名为天理教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信教者众多。此教曾是白莲教分支,以治病救人为号,吸引百姓参教。当百姓参教后,向每个入会的教众收取“种福”钱,来为他们“祈福转运“。教会一经创办,就吸引了广大百姓的加入。他们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更不知道这只是一场头目敛财的手段。他们只是坚定不移的相信教会能祛灾免病,更能在缴纳钱财后“转运”!因此无知的民众纷纷加入教会。然而,这个组织早在乾隆年间,就被列为重点打击的教会之一,并全面禁止传教。但盲目的百姓根本不信任清朝,因而屡禁不止。由于教会聚集地曾多次遭到清朝围剿,他们遂转为地下组织,秘密布教,继续违法活动。而这一切,在他们新的教主林清上台后,更掀起了一场巨浪。

林清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在上台后,很快就将散落在各处的天理会,全部统一起来。而拥有如此多的教众,成为一个小小的教主,自然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想坐的,是那紫禁城中的龙椅。因此在他的煽动下,义士李文成等人和他相约起义,而日子就定在嘉庆皇帝去避暑山庄游玩时。到时林清取北京,李文成等人取河南、山东,并以这三地为抗清基地,最终将清军赶出关外,统一全国。为此,林清秘密训练了一支百余人的小部队,并传令各天理会分支积极制造武器,不日进攻清廷。为了稳妥,他还亲自与宫中地位低微的太监搭上联系,并以重金许之,让他们作宫中内应,负责打开宫门,迎接大军入宫。

本来计划定得好好的。哪想,队伍中出了叛徒,不仅将计划时间全部上报官府,还将李文成供了出去。李文成当即被捕,并在官府的严刑拷打下被砍断双脚。李文成的被捕,使得河南义军提早发难。他的部下率领数千名教众冲入官府,救出李文成,并占领当地。

然而,林清并不知道河南义军已经提前发兵,他还是按照规定时间起义。在太监的率领下,林清等人兵分两路共72人杀入宫中,与宫中卫士展开苦战。由于李文成计划暴露,使得河南战事陷入胶着,而他更无法分兵赶往北京支援。因此在清朝火器营与皇宫卫兵的双重打击下,这次起义很快覆灭,而隆宗门上的这支箭矢便是在此次战斗中留下的。

为此,嘉庆皇帝亲下《罪己诏》,并宣布这根箭矢永远不可拔下,用以警示清朝的后世皇帝,让他们牢记今天的教训。教训是留下了,这根箭矢仿佛像扎住了清朝龙脉一样,清朝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这次起义虽然林清本人心怀不轨,但更多人都是因为社会的黑暗而奋起的,仅百年,清朝便气数已尽。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