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狱有多恐怖,乾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发布时间:2023-05-17 01:01:06 发布人:hao168

当皇帝的人都特别敏感,这是出于他们害怕被别人夺走江山的心理,以及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就好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特别忌讳别人说“僧”这个字,因为他以前当过和尚。有一次,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

当皇帝的人都特别敏感,这是出于他们害怕被别人夺走江山的心理,以及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就好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特别忌讳别人说“僧”这个字,因为他以前当过和尚。有一次,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朱元璋就认为“生”与“僧”同音,于是下令将其斩首。

像这种情况,在清朝也时常发生,特别是乾隆时期,这就是所谓的“文字狱”。那么清朝的文字狱有多恐怖呢?笔者可以先来举个例子。

话说当时有个大臣叫孙嘉淦,他这人说话比较耿直,常常敢在朝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因为这样,就被他的政敌抓住把柄,四处造谣说他毁坏乾隆帝的名声。乾隆经过调查,得知孙嘉淦是被冤枉的,所以也没打算追究他。可孙嘉淦自己被吓住,没多久就死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字狱,就像是一个魔鬼,任何被沾上的人,都会受尽折磨。即使皇帝并没有打算怪罪,大家自己都会被吓死。而那些被扣上“叛贼”帽子的人,就别想有多惨了。

乾隆一生在位60年,在当太上皇时期,还执政3年,所以他一共执掌大清63年之久。据统计,在此期间,清朝一共爆发文字狱140余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就有2-3起文字狱发生。而这当中,不知有多少是空穴来风,是皇帝的“妄加猜测”。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说几个例子。

鄂尔泰有个门生叫胡中藻,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有嫌隙,各立朋党,互相倾轧,被乾隆所厌恶。因此乾隆认定,胡中藻是鄂尔泰的党羽,就想找个理由解决了胡中藻。

找来找去,乾隆在胡中藻的一句诗中抓到了把柄。原来,胡中藻诗中写的是:“一把心肠论浊清”。但乾隆硬生生要把“浊清”二字给拆出来,说你胡中藻把“浊”放在“清”前面,不就是暗示大清浑浊吗,到底是何居心?

就这样,不仅胡中藻被处斩,族人遭受牵连,就连已经去世的鄂尔泰,其牌位也被撤出贤良祠。真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还有个叫王锡候的人,他编撰了一本《字贯》,这本书是干嘛的呢?其实主要是依《康熙字典》摘编,使散字连贯,以便检索。所以王锡候编撰《字贯》,原本也是为了方便大家。

可问题就出在,他用谁举例不好,偏偏要用康熙、乾隆的名讳来举例。众所周知,皇帝的名字都是需要避讳的,不然就是大罪。乾隆本人就是个敏感的人,他一生最敬重的,就是祖父康熙。因此王锡候用他们的名讳举例,无疑是在往枪口上撞。

一开始乾隆并不知情,可谁知王锡候的仇家王泷南,竟然告发他擅自删改《康熙字典》。乾隆一听这还了得,坚持认为王锡候“与叛逆无异”,于是下令将其处斩。

而像这种被仇家告发的事例,还不胜枚举。比如有个叫徐述夔的人,他有一本《一柱楼诗集》,由于仇家的告发,已经死了15年的徐述夔,还被挖出来鞭尸枭首。还有个叫石卓槐的人被仇家告发,他写的“大道目以没,谁与相维持”,竟然被乾隆理解为,在诅咒大清江山完蛋,于是被凌迟处死。

更为奇葩的是,有一年江苏大灾,有人看不下去,就写文痛骂江苏不作为的官吏。乾隆看到这篇文章后,不由分说就将作者斩首。理由是他认为,骂他的官员就是在骂他自己,你敢骂皇帝还不是死罪?

像这些事情,在文字狱盛行的时期,简直太常见了。有的人直到死的那一刻,都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皇帝眼中的一切文字,都会加上自己的“臆断”,我想乾隆的心中大概一直想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只是可怜了那个时代的文人。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稗类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