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徐志摩,贤妻张幼仪,民国第一张离婚案

发布时间:2023-05-18 08:10:52 发布人:hao168

一百多年前,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的春天,那一年张幼仪15岁,正在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院读书。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了家里的通知,让她回去一趟。她回去之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四哥,叫张嘉璈,给她物色了一个

一百多年前,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的春天,那一年张幼仪15岁,正在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院读书。

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了家里的通知,让她回去一趟。

她回去之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四哥,叫张嘉璈,给她物色了一个乘龙快婿。

在当时的硖石县,有一个首富叫徐申如。

张幼仪的乘龙快婿就是这个徐申如的儿子,而且还是家里的独生子。

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张幼仪家在今天的上海宝山这个地方,是当地的小土豪。

土豪跟土豪联姻,门当户对。

徐志摩这个人,非常有才,当时虽然他还不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古文和论文写得非常好。

一看这小伙子将来前途无量,所以张嘉璈就相中了徐志摩,也跟徐家也打过招呼了,就征求一下张幼仪的意见。

张幼仪也没有什么意见,女大当嫁嘛,虽然其实也不大,才15岁,但在她们那个乡下,这个时候其实可以结婚了。

而且张幼仪本人又是一个颜值党,她看了徐志摩的一张照片,看他大大的头、尖尖的下巴,戴着圆圆的金丝边眼镜,一看就特别斯文,觉得不错。

为了担心照片是p的,她还特意跑过去围观了一下,偷偷的看了一眼徐志摩,觉得真的很不错。

既然这小伙子长得又帅,家里边又有钱,而且还是一个独生子,那将来这些家产肯定都是他的呀,这样挺好。

于是在那一年的十月份,她欢欢乐乐地准备结婚,迎接新的生活。

结果结婚当天就出问题了,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么好的日子,徐志摩人却不见了,不知道干嘛去了。

后来张幼仪多方打听,才知道徐志摩看了她的照片之后,逢人就说这就是一个乡下土包子,我根本就看不上他,是因为家里硬按着才把这个婚结了的。

张幼仪郁闷。

张家这一门后来成了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以外最有钱的最有政治势力的一个大家族。

他们家有12个孩子,8个男孩,4个女孩。

她二哥张嘉森,现在一般叫他张君劢,他不仅是个大知识分子,他还留学德国,后来回国组建了国家社会党,成了一派政治势力,到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他在台湾还非常有政治影响。

在江浙曾经有一个说法,叫做江浙财阀。

什么叫江浙财阀,就是这帮人本身有钱。

蒋介石打到了浙江以后,他们成为了蒋介石的后台,变成了蒋介石的钱袋。

等到蒋介石位置稳固了之后就回报他们,让他们高官厚禄,开始不停的腐败,大把的捞钱。

帮张幼仪说媒拉线儿的四哥张嘉璈,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他前期支持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来就成了蒋介石政府的高官,中国银行的总经理,后来还当上了铁道部长,是一个副国级干部,所以作为蒋介石的后台,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所以张家,是一个政商学三界的大家族

张幼仪就完全想不明白呀,她是大家闺秀,怎么会是土包子呢?

这件事,成了她婚姻中第一个惊吓。

好在张幼仪这人性格非常的贤良,她还是继续孝顺公婆,还给徐志摩生了个孩子,就是他们家大儿子徐积锴。

可就在孩子生下来四个月的时候,徐志摩突然就离家出走了,非要到外边儿去读书。

张幼仪完全蒙了,到底怎么了?我做错什么了呀,孩子还这么小,你居然要离家出走。

这就是她在这段婚姻中受到的第二场惊吓。

张幼仪是什么心情,徐志摩完全顾不上,他就非要走!

他先去了天津和北京读书。

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在没跟张幼仪商量的情况下,又一个人去了美国,先是在那儿学历史,又是学社会学,又是学文学,拿了一个学位。

按说你这个时候该回家了吧。

不想还是不回家,又去了英国,后来辗转的就到了剑桥大学。

他这么不靠谱的一直在外读书,唯一有几封信都是写给他父母的,顺带还问一下孩子怎么样。

从来都没有打听过张幼仪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张幼仪已经明白一些了,徐志摩有过很多次暗示说咱们这叫包办婚姻,他要反抗封建礼教,要争取自由,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

但张幼仪内心里还抱有一丝幻想。

中国古代有制度,叫“七出三不去”。

“七出”就是有七个理由可以把媳妇儿休了。

“三不去”就是如果媳妇儿做到了这三点,你是无论如何不能休掉她的。

其他两点不说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如果她孝顺公婆,徐志摩就不能把她休了。

即使在民国,婚姻制度也有规定,男子在30岁以下,如果想要离婚,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徐家的老爷子和老太太,非常喜欢张幼仪,因为这个儿媳妇非常的称职。

所以张幼仪内心里是知道她的地位是稳固的,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直到有一天,徐志摩忽然来了一封信。

问张幼仪:你愿不愿意到欧洲跟我团聚呀?

张幼仪等着盼着就是这一天,她终于等到了这封信。

自己这个不靠谱的老公在外面逛了好久,终于回心转意了吧。

在徐志摩在离家这段时间,张幼仪做了充分的准备。

她自己原本就在读书,只不过为了要结婚,所以辍学。

她找了一个家庭教师,她把自己的功课继续。

省的徐志摩老是瞧不起她,说她是一个土包子。

如果这一次徐志摩再见到她,一定会觉得,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对她肯定有不一样的看法。

这样婚姻不就挽救回来了吗?

她满怀希望登上了去英国的邮轮,经过几个月的颠簸,到了欧洲。

可是,一下船,她就发现不对劲。

徐志摩阴沉着脸,对她没有一点儿兴趣。

连个行李都不帮她拎,她大包小裹的跟在后面,像一个小跟屁虫一样。

徐志摩还只跟朋友聊天儿,用英文!

张幼仪是一句都听不懂,完全跟个傻子一样,呆呆地站在旁边看徐志摩在那儿秀。

你说郁闷不郁闷吧。

接着徐志摩拉上了张幼仪,跑到各种服装店里给她买衣服。

意思很明确,你穿的这身太土了,你给我丢人了。

经过三脱三换之后,徐志摩终于满意了。

拉着她,两个人坐在那儿。

拍了他们人生中唯一一张合影。

徐志摩这么做,意思也很明显。

这段时间,你二哥天天给我来信,让我回心转意,跟你好。

我把这个照片寄给他们,再寄给我的父母,给他们看,就是为了要交差。

张幼仪这颗心啊,碎了一地。

这可咋办呢?这摆明了还是嫌弃我呀。

果不其然,回到家之后,徐志摩继续对她爱答不理。

而且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还经常外出回来特别晚。

徐志摩这个人,不会撒谎,那段时间他就跟张幼仪说,我干嘛干嘛去了,所以回来晚了。

其实他平时是完全不跟张幼仪解释自己干嘛去了的,他忽然这么一解释自己干嘛去了,反倒说明他心里有鬼呀。

而且这段时间天天有人往家里寄信,有时候张幼仪就拿出来偷看,都是英文,看不懂写的是什么,但是作为女人,她再傻,她也有常识啊。

这明显徐志摩外头有人了嘛。

于是她就迎来了她婚姻中的第三场惊吓。

张幼仪在伦敦人生地不熟,但是她还是想要多方打听一下,徐志摩在外面到底有谁呀?

后来打听来打听去就知道了。

这原来徐志摩想要攀高枝啊,看上了林长民的闺女林徽因了。

但张幼仪还在心存幻想,这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啊,实在不行她自己也是大老婆嘛,可以摆一个高姿态嘛,纳妾就纳妾吧,反正你得让我是正房。

但是她忘了一点,这林徽因,你别说让她做妾了,徐志摩想要明媒正娶,人家都未必看得上了。

林长民看出苗头不对,把闺女接了过来,回国了,把徐志摩一个人撂在这儿了。

徐志摩脑子不是很清楚,他没想到这一层,他以为林长民是因为他有媳妇儿,才不愿意让女儿嫁给他做妾。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张幼仪了,只要把我这个糟糠之妻休了,不就有机会和林徽因在一起了吗?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张幼仪怀孕了。

她找徐志摩聊:咱们的孩子又有了,接下来咱们怎么打算把孩子拉扯大。

可徐志摩心里想的都是林徽因。

她万没想到,徐志摩和她说出这样的话:你把孩子打掉吧!

张幼仪又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惊吓。

怎么可以打孩子呢?好不容易才怀上的啊!

俩人磨叽磨叽,徐志摩一点都不肯让步。

最后张幼仪说:我不知道去哪儿打胎,打胎会死人的。

徐志摩说:打胎会死人呐,坐火车也会死人呀,你什么时候见过人们不坐火车呀?

把张幼仪这个郁闷啊。

两个人墨迹来墨迹去。

最后徐志摩终于说出了他心里最想说的,他最阴暗的那句话:我们还是离婚吧。

张幼仪郁闷,没答应。

有一天,徐志摩请了一个女生到家里来吃饭。

开始张幼仪以为这是他女朋友,但是一看,这姑娘还裹着小脚呢。

吃完饭之后,姑娘走了。

徐志摩问张幼仪:你对这个小姐有什么看法呀?

张幼仪说:看起来不错,但是她裹着一个小脚,又穿了身西服,看起来很不搭调嘛。

于是徐志摩就就坡下驴说了这么一句:对呀,小脚和西服很不搭调,所以我想和你离婚啊。

《小脚与西服》就是从这句话来的。

徐志摩讲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他不告而别,再也没有回家。

有段时间他还派朋友来游说张幼仪:你就接受了吧,咱们要不就离了算了。

甚至还托这个朋友问张幼仪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但不做徐志摩的媳妇啊?

这话又把张幼仪问蒙了。

这叫什么话,这完全不是人话嘛,

但是其实也暗示了徐志摩这时候,已经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肯定是不想跟她过了。

张幼仪这个时候,想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她的二哥,张君劢!

张君劢当年对徐志摩非常之好,徐志摩当年跑到北京和天津瞎混的时候,就是张君劢介绍他认识了梁启超,后来就拜梁启超为恩师,等于这个张君劢对徐志摩有恩。

于是张幼仪就想办法,向她二哥求救,给她二哥写了封信。

接着这段时间娘家人写信来骂徐志摩,徐家的老头儿老太太也写信骂徐志摩,骂来骂去,把徐志摩骂的莫名其妙,这人干脆就从人间消失了。

张幼仪当时大着个肚子,在伦敦没有人照顾她。

但是她还是大着肚子到处去找徐志摩,找了好几个月之后终于见到了。

但是徐志摩拿了一张离婚协议书,就让张幼仪签字,是一点情面都不留。

张幼仪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去德国找她的二哥。

在德国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彼得。

她在生孩子的时候,身边一个照顾她的人都没有,连那些德国医生都看不下去,但是也没办法。

有一天她醒来,看见自己的丈夫来了一封信。

张幼仪着急忙慌的打开这封信。

以为是徐志摩安慰她的话。

结果徐志摩在这封信里一句孩子的事情都没有打听,而是说了一大堆仁义道德。

信里面是这么写的: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满口的仁义道德,表达出来的却是一些禽兽行径。

张幼仪后来回忆说,自己其实不想要个儿子,她想要个女儿,因为她不想再要一个徐志摩的翻版。

这个男人实在是太渣啦!

可想而知,这一次是彻底地伤了张幼仪的心。

徐志摩努力了七年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明离婚的人。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案。

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按照民法的第一张文明离婚案。

等到张幼仪签完字之后,徐志摩这高兴啊。

他也终于想起来还有一儿子。

跑到医院,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的是神魂颠倒。

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问一句,这儿子他打算怎么养,这儿子将来怎么活下去,从来没有提过这样的话。

这就是徐志摩呀,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现在有很多特别流行的词汇,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这四大悲剧全部摊在了张幼仪的身上。

这就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张幼仪留给世界的第一个印象。

一个经典的弃妇形象。

在中国告别了皇权社会,进入了民国,走向了现代,人应该变得更自由了。

可是张幼仪就成了民国的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换了在古代,她肯定稳坐大太太宝座。

按照“七出三不去”的原则,徐志摩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这样对待她。

但是在一个自由社会,她只能接受命运的摆布,她纵然使劲了浑身的解数,但最终还是难免一个悲剧的结局。

徐志摩离婚之后,高兴得都快飞起来啦,他觉得自己争取到了自由,他战胜了封建的家长。

于是,他就颠不颠地回到了中国。

这个时候林徽因已经跟梁思成在一起了,他反倒成了第三者插足,最后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后来他又找到了陆小曼。

两个人又要结婚。

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跟陆小曼在一起了。

但是从此之后他就活活地进入了一场悲剧,甚至是惨剧!

陆小曼不仅活得娇气,而且特别能作,大把的花钱,把徐家二老都气走了,老两口儿跟张幼仪一起过去了。

后来陆小曼跟翁瑞午好上了。

翁瑞午好的东西不教她,教她抽上了大烟。

抽大烟那是多烧钱的一个事啊。

她又没有什么经济能力,全靠徐志摩养,她硬把徐志摩逼的兼了好几份职,甚至到了不得不倒腾古玩字画,给家里赚钱的地步。

他们家当时一个月1000大洋都不够。

鲁迅先生当时在上海800大洋一个月,跟徐广平带着孩子住,住个小洋楼,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可徐志摩1000大洋都不够花,一般朋友帮他倒卖房子,甚至最后都混到当房地产中介的地步了。

那个时候张幼仪生活已经开始好转,她成了一个职场女强人,不仅供养着徐家二老,培养了徐志摩的孩子,居然还能供养徐志摩和陆小曼。

最后灰心失望的徐志摩愤而出走。

有人说,他是去找林徽因。

那天天气特别不好,当时的那个航班条件也不像现在,相对比较安全。

徐志摩还是想去。

张幼仪那天劝徐志摩,你不要坐国内的航班。

但是徐志摩他生活太拮据了,他买了一张免费的打折机票,就因这张机票,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

他死在了去济南的飞机上。

很多人说,这就是报应!有那么好的媳妇儿,你不知道珍惜,非要再要娶这么一位,活该!自由恋爱有什么好?徐家父母看中的儿媳妇,真的挺靠谱的,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