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成名之战:18岁独闯敌营救父,仅率20骑击退数万清军!

发布时间:2023-05-18 09:14:21 发布人:hao168

吴三桂起兵造反前,曾乔装成王府侍卫,随儿子吴应雄入京打探康熙虚实。没想到康熙技高一筹,他怕吴三桂会行阴谋,遂派韦小宝前去查探。韦小宝临走前,康熙告诉他:识别吴三桂很容易,只看哪个侍卫常摸鼻子。果然,依

吴三桂起兵造反前,曾乔装成王府侍卫,随儿子吴应雄入京打探康熙虚实。

没想到康熙技高一筹,他怕吴三桂会行阴谋,遂派韦小宝前去查探。

韦小宝临走前,康熙告诉他:识别吴三桂很容易,只看哪个侍卫常摸鼻子。

果然,依靠康熙的提点,韦小宝稍用计谋便找出了吴三桂。

以上,是影视剧《鹿鼎记》的一个桥段。

那么,这个桥段是不是虚构的呢?

还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其事。

据《庭闻录》记载,吴三桂摸鼻子是个改不了的习惯,尤其是他和别人谈话不投机时,便会下意识的用手“自扪其鼻”。

其实,吴三桂摸鼻子并不是因为他癖好古怪,而是他鼻子上有一道伤疤。

对这道伤疤,吴三桂可谓是又恨又爱。

恨的是,这道疤破坏了吴三桂“美丰姿”的容貌;爱的是,这道疤打开了吴三桂的富贵之路,让他从一员默默无闻的小校一跃成为了明末著名的边塞大帅。

说起这件事,还要上溯到崇祯三年,即一六三零年二月的一天。

当时,18岁的吴三桂随同父亲吴襄以及舅舅祖大寿出长城执行军务。

很快,大军就开到了今凌源一带。

可是,祖大寿一行却未寻到后金军,即清军前身的踪影。

为了向上峰复命,祖大寿乃命妹夫吴襄继续带兵前行查探。

没想到,吴襄运气不佳,在途中遭遇了数万后金兵。

这帮后金兵看出吴襄等人是尖兵,便想用围而不攻的战术,引诱其主力增援。

吴襄发现了后金军的企图,忙率铁骑与之脱离接触。

哪知道,后金军在其后紧追不舍。

吴襄率兵急驰,后金军就急围;吴襄率兵缓奔,后金军便缓围。

这一僵持,就到了建昌城下。

祖大寿和清军打过多次交道,深知清军用兵狡诈且战力强悍。

他怕贸然出兵会落入敌军圈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只能狠心放弃救援。

吴三桂此时也在城头观望战局,他听说舅父要放弃救援,立即泣涕交加地跪了下来,恳求祖大寿发兵救援。

“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归”,吴三桂几番恳请,祖大寿就是不答应。

“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

于是,没等祖大寿明确答复,吴三桂便带着二十名家丁出了城。

注:明代“家丁”,是将领于正式军队外自费组建的护卫武装。选拔的武士,皆是孔武有力的剽悍之卒。为了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出力,将领们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会给其最好的待遇。1592年,壬辰战争爆发,先期援朝的李如松之所以能以劣势兵力屡创日军,靠的就是家丁的拼死效力。1644年,数十万大顺军进犯北京,崇祯召见吴三桂之父吴襄商讨战事,吴襄竟胸有成竹地告诉崇祯:若调拨百万两军饷,吴家三千家丁便可荡平流贼。

后金军常年和明军作战,对明军的战斗力很是瞧不起。

见这支人数很少的明军小部队奔驰而来,未做多想便将其裹入阵中。

出乎意料的是,后金用引以为傲的短兵交锋不但奈何不了这几十个明军,反而被他们杀得阵型松动。

再这么打下去,如果城内的明军主力压上来,岂不要腹背受敌?

于是,后金统帅遂派出了一员大将,意在解决领头的吴三桂。

吴三桂眼疾手快,他见敌将奔驰而来,忙引弓搭箭,用尽平生力气将其射落。

不料此人重伤未死,他趁吴三桂不备,猛然间拿起短刀,砍中了吴的鼻梁。

好在吴三桂年轻,身体忍耐力极强。

他强忍剧痛杀死敌将,随后便裹伤上马继续冲杀。

后金军暂时吃不掉这股明军,又怕祖大寿突然杀出,一时不敢奋力堵截。

趁这个空挡,吴三桂顺利找到吴襄,带着他冲出了重围。

以极度劣势的兵力冲乱数万后金阵脚,这在明清战争初期是极其少见的事。

因此,吴三桂救父使皇太极极其震惊。

而明朝?也需要这么一员彪悍的将领参与辽东战事。

再加上祖、吴这两家豪强和朝中权臣有着藕断丝连的利益关系,因此吴三桂的仕途在这件事的催化下,旋即迅猛地发展了起来。

截止到1639年,吴三桂用了不到八年时间,由游击而参将,而副将,再升为团练总兵,终于成了明末边塞著名的封疆大吏。

参考资料:《庭闻录》、《吴三桂纪略》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