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派他去打仗,他在城墙挂白旗,还弄丢60万平方公里国土

发布时间:2023-05-19 06:37:31 发布人:hao168

鸦片走私一直是清朝十分棘手、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道光很是郁闷,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他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对如何对待夷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经过一番纠结,道光最终采用了林则徐的禁烟主张。虎门销烟引起英国武装侵

鸦片走私一直是清朝十分棘手、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道光很是郁闷,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他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对如何对待夷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经过一番纠结,道光最终采用了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虎门销烟引起英国武装侵略,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却让道光感觉不太爽;琦善擅自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使道光太不爽。他怨林则徐太硬,恨琦善太软。存在于内心的天朝尊严感让他选择了战。林则徐本是最佳人选,但他却认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此危急的形势之下,只有爱新觉罗的子孙才值得信任,才可力挽狂澜。于是天空一个雷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两位将军横空出世。

第一位是奕山,道光的侄子,被封为靖逆将军。靖在古代为“平定”的意思,逆在古代是“贼寇”的意思。谁去靖?当然是奕山;谁为逆?显然是英军。可见当时道光对英军的态度并不是常人所说的畏惧如虎,他还是想有所作为的。

为了使侄子扬名疆场,立此不世之功,道光先后从各省调集能征惯战的精锐之师赴广东征战,准备了大批粮饷解除后顾之忧,浩浩荡荡,气势雄壮,可谓做足了功课。道光对胜利充满信心,对奕山充满期待,要他“务使逆夷,片帆不返”。

奕山自己也十分自信,也许是过于自信,他到广州后不像是出征,倒像是个出国旅游者;不去研究敌情,反而去大肆购物。英军兵临城下,奕山听到大炮声竟被吓得屁滚尿流。广州军民要求抵抗,他竟然上奏说:患在内而不在外,防民甚于防寇。

久不出战,军费无法报销。皇上辛辛苦苦准备了这么多,不用就是大不敬,况且人无外财不肥,干脆干一票。1841年,为此他不顾敌情,贸然出征。英军乘机反扑,他使出了自己最厉害的撒手锏:城上挂白旗。

他就是这么一位坑爹的高手。

第二位是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道光把“扬我国威”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一再表示“朕惟卿等是望,亦惟卿等是赖也”,我等着你的好消息啊。不知当时道光说这番话时眼中是否含有泪水,不过期望之情无以言表。

奕经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没有好的气势怎么能打胜仗呢?途径苏州时,他一下被这个“金粉繁华地”深深迷住,就像一个男人面对他的初恋,清纯而美好,感情无法自拔,整日寻欢作乐。有人劝他出兵,他从帷帐中探出头,不禁感叹:“寒气好重啊!”又缩了回去,足足享受了近两个月才入浙江作战。

奕经的战略战术更加神奇,来源于迷信。到杭州后,有一天晚上梦见英舰开往海外,自以为是清进敌退的天赐战机,决意用兵。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吗?未必;知彼吗?当然。怎么知道的呢?完全可以用艺高人胆大来形容,奕经居然请了一名英国人作为清军的情报人员,以他提供的假情报作为战斗的依据。不得不佩服奕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优良品质。

什么时间进攻呢?取决于天意——必须的,到关帝庙求签吧!得到一个虎头签,因寅属虎,据以择定四寅期—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1842年)正月(壬寅月)二十九日(戊寅日)四更(甲寅时)出师。傻子都知道的事,奕经却认为有上天保佑,无所畏惧,结果可想而知,中伏大败。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奕山、奕经左右开弓联合给了道光一记耳光,前后出击在国家肌体上捅了两个大窟窿。他们坑国害民的行径引起全国一片激愤,朝野上下一致要求惩处这对难兄难弟,道光迫于压力判了他们死缓。

道光不是雍正,国法中融入了太多亲情。虽然很伤心,但毕竟血浓于水,不忍心看到侄子落得这样的下场。可二人国法难容,怎么处理呢?

为此聪明的他采用了如下推理:

二奕为何战败呢?

因为有战争,如果没有战争,哪来战败之说呢!

战争是怎么引起的呢?

林则徐虎门销烟,因此战败的责任追根溯源在于林则徐,奕山、奕经是被连累的。

这回不乱了,终于对上了。林则徐被革职从重处理,发配伊犁效力赎罪。奕山、奕经免罪,分别在几个月和一年后重新起用。

在国法与亲情,能臣与庸吏之间,道光选择了亲情、庸吏。被亲情感动得涕泪横流的奕山、奕经又是怎样报答道光的呢?

奕山担任伊犁将军时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充当了第一个把主权奉送沙俄的卖国将军;1858年担任黑龙江将军时签订《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送给沙俄,自称“我比任何人都高兴”的俄方高官把奕山称为“我的挚友”。亲情等于纵容,正是有了这面挡箭牌,他才如此有恃无恐。

用人唯贤,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莫不如此。当时清朝虽已经落后,但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实力依然很大。英军仅数千人,在沿海没有基地,靠掠夺维持供给。清军如能像林则徐那样坚决抵抗,军民联合,坚壁清野,不用多长时间英军就会不战自退。但道光没选择“假如”,而中国历史会永远有他的位置。

有趣,有料,有深度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作者|国小永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