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官员如何挽回大清的颜面,原来用了这些“小招儿”

发布时间:2023-05-19 07:22:56 发布人:hao168

大清的官员,外国人称之为“满大人”,这其实是一种调侃、嘲讽,甚至是藐视的称谓。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原因就在于大清的官员曾用过“小招儿”。大国的“小招儿”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尽管英国人

大清的官员,外国人称之为“满大人”,这其实是一种调侃、嘲讽,甚至是藐视的称谓。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原因就在于大清的官员曾用过“小招儿”。

大国的“小招儿”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尽管英国人与中国人已经做了100多年的生意,但很少有人真正的来过这片土地。

一开始,英国人对中国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和敬仰,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所写的那样,是:“世界上最美、人口众多、最繁华、最昌盛的国家。”

结果,所到之处没有看到任何丰衣足食、富饶繁荣的景象,因为他来到中国的时候不知道大清已经逐渐走向没落、衰亡的地步。

1793年6月19日,英国使团在澳门停泊数日后北上京津,前往觐见乾隆皇帝。他们刚一上岸,便被迎接的大清官员赠上了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英吉利贡使”五个大字,礼品清单上,大清官员将“礼物”改为:“贡物”。

在这一大堆礼物中,有一种武器,是英国最新式的火炮。为了显示其威力,马戛尔尼还让随从现场施放演示,可是,陪同的“满大人”却爱答不理的,丝毫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即使是好奇也应该看一下的,然而却没有。

其实,大清上下,没有见过这种火炮,如果要是展现出好奇来,难免要丢大清的面子,所以就算是好奇,也得憋着。

然后,这些速射火炮就被装进了箱子里,放在了圆明园的仓库里,之后,再也没有重见天日。

后来清军先后和英国人两次交手都没有用到过这种武器,当然他们也不会用。

鸦片战争后,“满大人”被打败了,迫不得已和英国签了条约,不仅五口通商,而且传教士也可以来中国传教。条约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不遵守不行。但是,洋人能不能进来,还真不好说,因为为了大清的面子,“满大人”开始施展“小招儿”。

招数一,是暗示地方官员,不允许大清臣民卖给洋人土地和房子,所以,五口之中,只有上海因为是个小县城,没有受到影响,洋人得以租了黄埔江和苏州河一代芦苇丛生的荒地。

其他的城市,洋人十年都进不来,在福州的英国领事,只能在城外的草棚子里安身。这些“小招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不起作用了,因为洋人的枪炮太厉害,不过这你就以为没招了?

别担心,他们还有后手。

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的时候,要向皇帝递交国书。负责安排此时的总理衙门,让所有的觐见的外国公使,都走旁门,而且进宫以后,也一定要让他们走偏门。

觐见之前,还得在一个破烂的偏殿里等候好几个小时,偏殿旁边就是太监们吃剩下的残羹剩饭饭缸,风一吹,味道比厕所的味道还大。

当年藩属国的使臣觐见皇帝,都没这么糟糕的遭遇。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你们老外在牛,不是还得在外面等着?在我们大清的眼里还是属于藩属国。

这些“小招儿”,只有在1897年进京的德国公使才看出了名堂,似乎不肯就范,就是要走正中央的道路。

引导官员想拉开他们,人家还提出抗议。结果连累李鸿章一个劲儿地道歉,才算作罢。尽管如此,在“满大人”眼中的“小招儿”还是管用的。不管我们在正式的交涉中吃了多少亏,赔了多少钱,但只要“小招儿”看起来让对方中招了,“满大人”就觉得占了便宜了。

“满大人”中的奇葩

并非所有的清朝官员都像上文所讲述的那样,其实也有一些“满大人”眼界开阔、思想进步。

显然,在迂腐守旧的清朝官员中,他们是与当时环境格格不入的奇葩。

晚晴名臣徐继畬曾编写过《瀛环志略》,书中主要介绍了各国历史与政治制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东方的伽利略”。

守旧派却攻击他“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雄威”,甚至连卧病在家的林则徐也批判他。咸丰皇帝即位后,认为他对洋人的态度过于软弱,就将他除去官职。

庚子年(1900年)时,李鸿章由广东北上与洋人议和。路过上海时,张元济前去拜访,劝李鸿章不要再为朝廷效力,徒给自己惹来骂名。李鸿章说:你们小孩子懂什么啊?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毅然前去奕和。

然而最终,李鸿章在谈判结束后的路上咳血而亡。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