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的遗愿:清朝初年反对朝廷统治的运动,实则是一场闹剧

发布时间:2023-05-19 10:28:48 发布人:hao168

全文共1694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明清交际之时,是极为混乱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明朝的遗老遗少来说。曾经身为大明王朝的臣子,他们有着自己的骄傲,而如今被一群外来的蛮夷统领,自然是非常的不满和气愤。为了展现

全文共1694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明清交际之时,是极为混乱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明朝的遗老遗少来说。曾经身为大明王朝的臣子,他们有着自己的骄傲,而如今被一群外来的蛮夷统领,自然是非常的不满和气愤。

为了展现自己对清王朝统治者的不满,明朝的遗老遗少也是做出很多的努力来展现自己对大明王朝的忠心。这些人轻则退隐山林,再不出世,断绝了为清王朝效命的机会。

重则以身殉国,凸显气节,以己命成己名;当然也不乏有贪生怕死,寻求富贵之人,投靠了清王朝。对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我们无法去评价究竟哪个更合适,一朝天子一朝臣。

怎样的选择是他们内心的尊崇,后人称赞、辱骂,都是后世之看法。除了以上的方式,还有一类人喜欢打着大明的旗号,拉起队伍,来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这种行为真假参半,有的呢是真的大明后裔。而有的呢则是浑水摸鱼,寻求自身的利益。可以说在清朝初年举着反清复明大旗的组织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第一、反清复明大旗的方便性

为何当时一大部分的人都愿意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来造反呢,其实原因也是千奇百怪。首先就是当时中原百姓对清王朝的不满,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入主中原的满足不满,对明朝非常怀念。

这些造反者利用的便是当时众多百姓的反清心理,如此一来便会有很多人的人支持他们。人口、财富自然就不用大费周章了。

再者就是当时南明朝廷的灭亡,究竟还有没有明朝遗老遗少四处活动谁也不知道。除却在台湾地区的郑氏一族,内地还在抵抗的人寥寥无几,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也不会有人怀疑。

最后就是清王朝初期对百姓的压迫使得百姓的怨念非常深重。清王朝初入中原之时,采取的政策还是较为严厉的,因此而丢失性命的不在少数。

因此对于满清政府的态度也是较为激进。此时一旦出现了反清的组织,百姓自然会盲目跟风,反对清王朝的统治,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第二、真真假假的反抗组织

总体而言呢,当时的反清复明组织可以用真真假假来形容,因为根本没人知道当时数量众多的反抗组织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往往今天山东才剿灭了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明天江南又出来一个。

江南的被扑灭了,陕西又有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清政府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的反清复明组织是真的。因为很多的去剿灭了才发现原来就是当地的一些地痞无赖扯大旗来骗钱财的。

尤其是那些士绅,一方面留恋故国,另一方面有钱没处花,就被这些人骗走了。清朝时期较为著名的一个反清复明组织就是朱三太子所领导的。当时这个组织的领导声称自己乃是朱三太子朱慈炯,号召义士反清复明。

第三、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

当时正值康熙年间,三藩作乱,这个组织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而且还是在北京崛起的,确实实力强大。组织了一些游民和八旗叛奴,反抗清政府,并且号称“中兴官兵”。

然而还没有作乱便被平定,所谓的朱三太子也下落不明。直到其在陕西被逮捕,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反清复明的组织,朱三太子也不过是假冒的。

其真名乃是杨起隆,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同一时期这样的组织非常的多,往往不知道这些组织的具体来源,大都是些闲散游民,或者略微知晓一些家国大事,便乘着政局不稳,四处作乱。

对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这些起义规模不但,但是却令人头疼。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引发动荡;但是也如苍蝇一般,挥之不去。

对于早期的统治者来说,他们迫切的需要稳定汉族百姓,来保证自己的统治稳定。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民间的反向却非常强烈。

因为百姓讯息不畅,听风便是风,听雨便是雨,从众心里极其容易造成混乱。因而每年清王朝的统治者都要求地方官员对于这些组织要严加防范,一旦发现,立马出动部队进行扑灭。

反清复明这种思想的出现,其实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关系。清王朝的入主中原本就不得人心,再加上一统过程中的手段也比较残忍,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因而这种反对浪潮其实一直都有,并且没有停歇。虽然说此时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已经无法动摇,但是在这种无休无止的小动乱面前,也略显无奈。

其实现在来看也无需去批判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这种行为无异于是一种更为贴切的家国情怀的展现,是作为大明王朝遗老遗少对故国的怀念,可以不认同,但是没有必要去诋毁。再者就是对于那些投靠清政府的,他们也不过是在寻求出路而已。

参考文献:《清史稿》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