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话剧《北京法源寺》:表演对体力要求不高,但得用心“听”

发布时间:2023-05-19 10:43:31 发布人:hao168

话剧《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核心场所,描绘了从1888年到1927年之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剧本改编上截取1898年9月11日至21日十天之内的时间,选取书中描绘光绪召见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形成、谭嗣

话剧《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核心场所,描绘了从1888年到1927年之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剧本改编上截取1898年9月11日至21日十天之内的时间,选取书中描绘光绪召见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形成、谭嗣同侠之大者的风范、梁启超西学求新的追求,展现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话剧《北京法源寺》于5月18日开启新一轮演出。 凌风 摄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话剧《北京法源寺》中导演田沁鑫打破了以往历史剧线性发展的叙事结构,没有按常规讲述故事,代之以各种长篇大论的台词。演出中,持不同立场的历史人物对着观众直接陈述,有时还会抢起话筒发表各自的主张,大段台词给奚美娟、周杰等主演提出了挑战。值此轮话剧《北京法源寺》上演之际,新京报揭秘该剧的创作背后故事。

原著小说跨越20年历程完成

坐落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的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不过,它在当今被许多人所熟知,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功不可没,可是这部著作的作者却在出版之前,从未来到过这座寺院,直至2005年9月的北京之行,李敖才如愿来到心中的“圣地”。

上世纪70年代,关押在国民党黑狱中的李敖,在狱中开始了小说《北京法源寺》的创作。在李敖撰写的“我写《北京法源寺》”一文中,曾细述过当年他在狱中创作这部作品的经过,“由于在黑狱里禁止写作,我只好粗略地构想书中情节,以备出狱时追写。一九七六年我出狱,开始断断续续写了前几章。一九七九年我复出文坛……这十二年间,几乎全部主力都投在其他写作方面,《北京法源寺》就被耽误了。十二年中,只断续写了万把字,始终没法完成。”在蒋经国解除在台湾三十七年之久的报禁后,李敖决定创办《求是报》,而为了了却创作《北京法源寺》的心愿,他决定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写两个多小时”,直至1991年才完成这部作品。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付梓出版整整跨越20年,并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强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自是罕见的。谈及这种罕见,李敖则认为,因为《北京法源寺》是历史小说,因此这部长篇小说中写的重点是大丈夫型的人物,它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但它并不歧视女人,从光绪的珍妃的哀怨、到谭嗣同闰妻的死别,都可反映出这些,只是它的主题不止于男女之情而已。

田沁鑫初次与李敖见面便一拍即合

话剧《北京法源寺》有独特的叙事结构。 王小京 摄

在李敖一生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北京法源寺》是唯一一部让他与戏剧舞台产生关系的文学作品,而这一切也都源于十一年前的机缘。2012年9月,由田沁鑫编剧、导演的《风华绝代》赴中国台北演出,经该剧女主角刘晓庆介绍,田沁鑫第一次见到了李敖。

2018年,罹患脑癌多年的李敖在医院安然离世。田沁鑫曾第一时间写下悼文祭奠李敖,并追忆了这段与李敖相识的经历,其中也提及创作话剧《北京法源寺》的缘起。田沁鑫回忆,小说《北京法源寺》改成话剧,是李敖先生提出的,他说:“你能把赛金花的故事改成这样,很不简单,关于赛金花,野史太多正史太少,能把这个故事说圆,是你的本事。”秉茶会谈三小时,田沁鑫认为李敖开朗幽默,语言家常……谈话以“我哪部小说可以改成话剧”收尾,田沁鑫脱口而出《北京法源寺》,他说这部小说“台词”很多,适合做话剧,于是一拍即合。

一年之后,《北京法源寺》的改编版权正式签约,田沁鑫再次见到李敖,她竟坦言自己打过退堂鼓,因为仔细看了小说,改编话剧的难度的确很大,“当时答应您,是自己轻浮了”。李敖听此一言则突然笑起来,随后以很肯定的态度答道:“你可以的!我也是阅人无数,我觉得你行你就行。”

翻阅四十余套历史资料,十二度易稿

话剧《北京法源寺》创排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史料。 王小京 摄

田沁鑫在剧本改编前忐忑,所以之后她在《北京法源寺》剧本结构和舞台呈现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剧本创作期间,田沁鑫带着一个资料小组、几个年轻编剧,翻阅了四十多套历史资料,剧本前后曾十二度易稿,让田沁鑫都不禁感叹,“做戏多年,从来没做过这样艰难的事情。”若有心的观众可留意翻看演出节目册后面的参考文献,里面的索引一般只见于专业论文中,可见导演改编时谨严的态度。

虽然历史不可能完全重现,尤其是晚清这段纷乱繁杂的历史,但田沁鑫近乎史学家般的创作态度展现给了观者多个不同角度,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藩篱、穿透迷障,至少不被刻板狭隘的印象束缚。在话剧《北京法源寺》这部作品中,导演田沁鑫并非要向观者灌输什么高深的思想,而是呈现和启迪,引领观剧的人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如剧中康有为面对梁启超的质问时说的,“书中所言,未必为真”,想了解那段历史不能指望通过这部剧就达到,还是要有自己的阅读和了解。

在话剧《北京法源寺》导演的话中,田沁鑫阐述了自己坚持要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晚清这段历史,波诡云谲,影响了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看如何变革。看大事件中的志士仁人,看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北京法源寺》,不得不排的戏!”而那句:“吾愿为‘中国戏剧’继承和发展,竭力担当”,是导演田沁鑫对于这部作品的注解。

舞台表现手法另辟蹊径

舞台表现手法上,话剧《北京法源寺》设置了话筒这一道具。 王小京 摄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北京法源寺》独树一帜的开篇震慑人心,空旷阔大的舞台空间,生者与亡灵共处其间、自由对话,消弭了时空的距离。舞台布景中寺庙的门楹飞檐一直高悬在半空,静静俯视着人间戏场,如同田沁鑫只是把小说《北京法源寺》作为背景,而另辟蹊径采用回望穿越历史的角度,让人物再现讲述自己。

开演前幕布上寺庙上方的天空中不停流动的云彩,宛如历史长河地行进,设计巧妙。舞台两侧设置的话筒,代表了话语权,慈禧太后、恭亲王、李鸿章、荣禄、康有为站在话筒前,加之多重叙述的叠加与快速切换的场景,都在考验观众对知识、对历史、对思想的兴趣。另外,剧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尤其是谭嗣同法华寺夜访袁世凯的片段,在锣鼓点的催逼声中,在战马嘶鸣声中,等一切安静,进入夜的黑暗,谭嗣同上场,演员用自己在舞台上的步伐,用说评书的方式,带领着观众与他一起走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

遴选主演,用独特视角看历史

奚美娟饰演慈禧太后。 王小京 摄

奚美娟出演的慈禧太后,从逻辑思维到语言方式再到举手投足间尽是有据可考;而周杰饰演的光绪帝上下求索、求新图变、求不负期望,可是作为“儿皇帝”,只能深陷国运惨淡的悲情伤感之中;贾一平扮演的谭嗣同,侠肝义胆孤独坚定,却为臣有忠、为兄有义、为夫有情;赵寰宇饰演的康有为由一个世纪的先知,变成下一个世纪的小丑,历史造化弄人;吴彼扮演的袁世凯,则承担历史的骂名“粉墨登场”之后,渐渐浮现刀枪剑戟中的枭雄形象——这些都让这部作品有了成为“佳作”的先天条件。

在众多演员中,田沁鑫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便是奚美娟。虽然在她心中一直留有与奚美娟合作的夙愿,但机缘却始终难遇。《北京法源寺》中有一章叫《西太后》,那一刻奚美娟的面容便浮现在了田沁鑫的面前:“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她像慈禧。”而接到邀约,奚美娟也痛快地答应了,第一次带妆在剧场合戏,奚美娟穿着17个绣娘手工缝制的华美戏服,在雷电交加中登场。田沁鑫至今都忘不了那个场面:“我当时觉得很兴奋也感到很恐怖,实在是太像了,这就是慈禧。”

在这部作品中,周杰饰演的“光绪帝”沉稳平静,打破观众对周杰以往角色的固有印象,将光绪求新图变、广纳人才的少年意气与处处掣肘、时刻面临权力倾轧的汲汲营营,浓缩在深陷国运惨淡的悲情氛围中。尤其以他决定变法后转身伸出手去和谭嗣同等人相握,眼神和微笑中有干净温暖的力量,一个帝王能有这样的举动,一方面说明光绪变革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臣子的平等和信赖之情。另一场光绪为慈禧读书,慈禧微笑着,带着赞许慈爱的目光看着光绪,在这一刻,他们就是一对普通平凡的母子,没有权力掌控的争斗嫉恨与猜忌隔阂。田沁鑫导演用这样一幕幕场景,体现真实人性和亲情的瞬间,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针锋相对的冤家仇人。

周杰饰演的“光绪帝”沉稳平静。 凌风 摄

剧中“谭嗣同”的饰演者贾一平虽是中戏科班出身,但在演出《北京法源寺》之前,一直深耕于影视,虽然大学一毕业就在国家话剧院,但参演的话剧作品加起来不超过三部。即便如此,田沁鑫翻看了一圈国家话剧院演员的资料后,觉得还就只有他长得像谭嗣同。”田沁鑫曾评价,谭嗣同是个很“激情”的人,自己办报馆、领导变法,都投入全身精力,不顾及后果,是个伟大的失败者。事实上,贾一平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话剧《北京法源寺》大获成功之后,田沁鑫曾私下问贾一平,你怎么能演那么好?他说“自己就是借谭嗣同的嘴嚷嚷几句内心感受。”田沁鑫认为,每一个角色都对应一个灵魂,选对了人,就绝对不可能开不了戏。海量台词对演员演戏是一个难点,对观众进入也是一个难点。但田沁鑫觉得过瘾,“如果我买一张票看戏,听到这么多演员说了这么多台词会觉得很过瘾,有一种游戏感。”

演员挑战海量台词

话剧《北京法源寺》165分钟无中场休息的设置,对于演员而言绝对是一次巨大考验,以至于几位主演一致认为接这部戏好像“扒了几层皮”。海量的台词是摆在演员面前的第一道门槛,在剧中,每个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是通过大段文白相间的政论式独白或辩论来完成。尤其贾一平饰演的谭嗣同是三人中台词量最多的,他要把一大段的台词拆开来背,查清楚典故和出处,在排练过程中介入这一角色,领会台词的意思,这样一来,说起台词心里才有“根”。剧中奚美娟有一段长达四分钟的独白。虽然好多台词说起来有点拗口,但她认为说得多了就觉得顺了:“表演上《北京法源寺》对演员的体力要求不高,但要用心用力,哪怕有时只是在倾听。”

在导演田沁鑫看来,《北京法源寺》的创作是从平面文学作品到立体舞台呈现的过程,是一次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历程。这部戏要呈现晚清这个大时代,与李敖原著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在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因缘际会结缘法源寺,策动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将历史上素有争议的关键人物以现代历史观重新认知界定,并以传奇剧的形式塑立于舞台之上。田沁鑫表示:“这部剧在戏剧结构上,践行‘中国戏剧’之品格,之审美,之义理,之精魂。在世界艺术的潮流前,思考今日吾国艺术生灵的使命和责任,承认古国华夏艺术的精彩,是自觉,亦是自信。”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李立军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