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李鸿章倒台,该由谁接班?翁同龢、徐桐、奕劻斗上了

发布时间:2023-05-19 11:42:00 发布人:hao168

自日本归来,刚下火车的李鸿章便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鸿章昏庸骄蹇,丧权误国。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革除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职务。留在上书房行走,以观后效。钦此。”权倾朝野,手握

自日本归来,刚下火车的李鸿章便接到了朝廷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鸿章昏庸骄蹇,丧权误国。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革除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职务。留在上书房行走,以观后效。钦此。”

权倾朝野,手握晚清军政、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倒台了!

处理完李鸿章,光绪皇帝急需解决两件大事,一是赔款;二是练兵;实际就是寻找李鸿章之“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接班人。光绪皇帝召来翁同龢、徐桐和奕劻三人商讨对策,很明显,谁能在这两件事上提供有效解决办法,就代表着谁能接任李鸿章的位置。

于是,一场权力之争,正式拉开!

就翁同龢、徐桐、奕劻三人而言,奕劻资历不够,徐桐年事已高,翁同龢似乎更适合接班李鸿章;再加上翁同龢和光绪皇帝直接的特殊关系;翁同龢几乎能都笃定今天的君前议事,其他两人就是光绪皇帝为了避嫌而找来的陪衬而已。

翁师傅开始发挥了:

“关于赔款,臣的意思还是老办法——节流!”

就清廷当时的财政情况而言,仅靠“省”绝对省不出两亿两白银,光绪皇帝虽然有意扶持翁同龢,但这个办法也有点太敷衍了!

“要赔两万万两银子,光靠节流,朝廷能省出多少银子!”

翁同龢顿时赵贞吉附身,耍起了“苦一苦百姓”的那一套,让基层百姓为朝廷错误买单:

“说不定,百姓还要承担一些!”

一听这话,光绪皇帝不同意了:

“那不行!加厘加租,历史上常常引起民变!你们难道就不能想个开源的法子吗?”

翁同龢的建议被驳了,徐桐马上抢过机会,直接挑明了今日议事的主题:

“皇上所说,大多是过去李鸿章北洋所为,现李鸿章已养望林下,总得有人补了直隶、北洋的官缺,才好再想办法!”

徐桐的这句话艺术性极高,既讽刺了翁同龢的真实用心,又向光绪皇帝伸手要了提供建议的条件:翁师傅并不是没有开源的办法,你不让人家接班李鸿章,人家就是不愿意说而已;我也不是没有开源的办法,你不让我接班李鸿章,我也不方便指手画脚啊!

光绪皇帝刚要说话,慈禧太后来到了议事现场,事关“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如此关键的官缺选择,慈禧太后自然不会放任光绪皇帝做主。只是,一直强调将“军国大事”都交给了光绪皇帝的慈禧太后,不便直接干预,只能强调了自己的“旁听”身份,坚持让光绪皇帝不必在乎自己的存在,继续议事。

三人之间,翁同酥属于“帝党”成员,但徐桐和奕劻却是坚定的“后党”成员,慈禧太后的出现无疑增加了徐桐和奕劻胜出的几率。可既然光绪皇帝掌握主场优势,还是希望多倾向于翁同龢。

于是,他将发言权重新交给了翁同龢:

“翁师傅,你说吧!”

翁同龢会意,赶紧给出回应:

“二万万两白银赔款,分三期偿付,皇上说了,不能加重小民负担,那就只有提高关税筹款。但臣等同海关总税务司那英国人赫德商议过,他不同意!总之,这也不成,那也不成,就只有举借外债!”

注意了,此时的翁同龢将汇报对象悄然改变了,改成了慈禧太后!

这段话中,他将自己的三个建议予以了明确说明:

第一条建议——增加百姓赋税,光绪皇帝不同意;

第二条建议——提高关税筹款,海关总税务司不同意;

第三条建议——举借外债!

太后,您听见了吧,我有筹款的办法,但要么皇上不同意,要么总税务司不同意,剩下的这条“举借外债”,您再听听皇上同意不同意!

光绪皇帝顺利入套,给出一句谁都能想到的无奈回应:

“举借外债,洋人要抵押呀!”

我们再来看翁师傅的回答:

“原指望依靠海关税做抵押,但算了算账,还不够。海关税本是朝廷税入主项,就是抵押殆尽,也还得另训财源啊!这另外的财源,还得取自民间,增加田赋、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厘金统税。可正如皇上所言,恐怕激起民变啊!总之一句话,就是没办法!”

看见了吧,翁同龢早就有了筹款的全盘几乎——以海关税抵押向洋人借款,再提高百姓赋税,就能应付两亿两的赔款。奈何皇上唯恐激起民变,不同意从百姓身上盘剥,那我就没办法了!

太后,您听见了吧,我不是没办法筹款,只是皇上不同意而已。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还是让我来吧!

说完,没等光绪皇帝再有反应,翁师傅来了一个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连连回退,差点昏倒!

连续三个可行性建议,再加上这个差点晕倒的表演,翁师傅立马化身为国操劳、废寝忘食的国之柱臣。如此形象,接班李鸿章似乎都委屈了翁师傅,光绪皇帝都应该退位让贤!

除此之外,翁同龢“装晕”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进一步谴责李鸿章给朝廷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点,徐桐、奕劻和翁同龢的想法高度一致,毕竟,只有让李鸿章彻底凉透,他们才有可能接过权力,这是三人斗争的基础!

这也回答了另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翁同龢晕倒后,身为竞争者的奕劻为何要替翁同龢说话?

兴许是为了借外债的事,跟洋人打交道,吵昏头了!

奕劻的这句话并非强调翁同龢的忧国忧民、殚精竭虑,而是再次强调李鸿章的可恶——要不是李鸿章丧权辱国,翁同龢又怎么会晕倒呢?

我们再来看光绪皇帝的总结性发言:

国家已成这个样子了,光伤心也没有用,还得想法子挺过去!借外债的事,庆王和翁师傅还要继续办下去,但要牢记,不可伤国体,不可让主权!

光绪皇帝的这段话有着三层意思:

1、肯定了翁同龢对李鸿章丧权辱国的愤恨,也就等于肯定了翁同龢的为国操劳、险些晕倒的柱国表现。

2、照准了翁同龢“举借外债”的建议,也就等于承认了翁同龢“筹款”的能力,更等于默认了翁同龢接班李鸿章的资格。

但是,为了照顾慈禧太后的感受,光绪皇帝命翁同龢和奕劻共同办理“举借外债”的差事,等于也给了奕劻一个机会,慈禧太后也就不会反对这道命令了。

3、更重要的是,光绪皇帝再次强调了“不可伤国体,不可让主权”,暗指翁同龢和奕劻不能步李鸿章的后尘,等于再次指责了李鸿章的巨大罪过,进一步斩断李鸿章付出的可能。

总结起来,光绪皇帝的三层意思都只有一个目的:为翁同龢接班李鸿章而铺路!

但是,慈禧太后可一直都没说话呢,光绪皇帝提及“不可伤国体,不可让主权”时,慈禧太后微微点头也只是确定了李鸿章不能再复出,但并不代表她就同意光绪皇帝对翁同龢的明确倾向。

所以,光绪皇帝绝对不能乾纲独断,必须等待慈禧太后的指示:

不过,还是要开源,开源才能解决根本!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北洋和直隶的缺还是暂时空着吧!李鸿章办洋务三十多年了,在开源上,还是有一定法子的,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向他去请教!

翻译一下这句话:你们还都没有李鸿章的本事,接班李鸿章的事,还是再等等看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说了不算,还是需要请懿旨!

好了,“筹款”的事解决完了,光绪皇帝开始处理“练兵”的事:

徐师傅,最近翰林院上了不少关于兵事的折子,朕都看了,都是你指导他们写的吧?

徐桐清楚“筹款”不好办,就选择了另外一条竞选李鸿章接班人的办法——专攻兵事。只是,徐师傅确实有点心急了,翰林院都开始议论兵事、提议恢复水师了,也难怪奕劻都在偷偷取笑垂垂老矣的徐桐。

光绪皇帝也认为翰林院谈兵事有点胡闹,但徐桐有着自己的看法:

老臣见弟子们所写的折子,以水师之事,俱都是条理分明,绝非纸上谈兵。可见只要用心上进,天下无不成之事。老臣觉得,只要对他们多加以历练,不见得比不上那些留洋回来的管带们!

徐师傅不愧是翰林院掌院学士,胡说八道起来都如此的动听,什么“隔行如隔山”,什么“文武之分”,我们翰林弟子都在认真学习,定能担起朝廷“练兵”大任。我不管,我就要接班李鸿章,我还肯定会比李鸿章更加出色!

除了弟子们积极学习,纷纷表示要弃文从武;徐桐自己自然也得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

皇上,太后,国耻家恨,令老臣如坐针毡,这些日子老臣也是日日夜读兵书,忍不住地也要披挂上阵哪!

强烈表达自己心志的同时,还着重强调了李鸿章带来的国耻家恨,还是那句话,这是三人难得的共识,更是三人竞争的基础。

翁师傅一听,自己解决了“筹款”,徐桐就从“练兵”入手,一比一打平了啊!而且,自己的“筹款”差事还有奕劻分摊,这样算来,自己就有点落后于徐桐了。想到这里,翁同龢也不晕了,干脆利落地站了起来:

徐师傅壮志凌云,但是,甲午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要想重建就朝廷目前的财力而言,几无可能!倒是陆军方面,臣以为可收罗淮军旧部组建一支新陆军,朝廷尽可能的财力去扶持它。

你建议重建北洋海军,我就提议组建新式陆军;只是,朝廷财政已经不足以重建海军,但新式陆军却不必更多成本。两者相较,翁师傅的建议更具可行性。

好了,徐桐好不容易找到的竞争砝码,就这样被翁同龢轻松抢走了!

光绪皇帝一听,心中大喜,赶紧问向慈禧太后的意见:

翁师傅所言,亲爸爸以为如何?

亲爸爸,你看翁同龢既能“筹款”,又能“练兵”,要不就让他接班李鸿章?

我们来看慈禧太后的回应:

两位师傅说得都不错,只是练兵之事,实在太重要,由谁当统领呢?

没有顺着光绪皇帝的话评价翁师傅,而是强调了“两位师傅”都说得不错,等于间接否定了光绪皇帝的建议。而且,慈禧太后还提出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算让翁同龢接班,新式陆军难道也让翁同龢统领吗?

光绪皇帝只能再次请旨:

儿臣,正要请亲爸爸圣裁!

注意了,光绪皇帝的脸上分明有了兴奋表情,他的这句话等于一句交易:你要是同意了翁同龢接班,新式陆军统领就让你来定,好不好呢?

慈禧太后当然不同意,只是回绝的方式也极为艺术:

皇上这样说就差了,这样头等重要的军国大事,怎么能够让我这个老太太来定呢?你是皇上,你来定,我绝无异议!

慈禧太后既然已经明确声明“归政”于光绪皇帝,就连甲午战争这等军国大事都全权交给了光绪皇帝,“练兵”大事自然也不好意思公开做主。可天真的光绪皇帝真就相信了慈禧太后的“绝无异议”,赶紧兴奋的回应:

儿臣,谨遵懿旨!

然后,光绪皇帝直接进入任命阶段,打算当场决定接班人选和陆军统领:

关于练兵的事情,这个人必须精通兵事,久经历练;至于直隶总督,由谁来顶替李鸿章的位置,他的才干,他的经验......

话没说完,慈禧太后开口了:

经验,是积累起来的;才干,是历练出来的!

“积累”、“历练”都有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需要时间”。慈禧太后的意思很明确:你还真觉得我会“绝无异议”啊,别着急宣布任命,等等再说!

光绪皇帝只能中止了话题,等待慈禧太后的进一步指示。慈禧太后示意光绪皇帝让翁同龢等人先行离开——既然不能公开当家,那就屏退朝臣再“教育”光绪皇帝!

可就在三人离开之前,徐桐表示还有话说!等到许可以后,徐桐“诚恳”说道:

“今日君臣奏对之际,老臣见皇太后与皇上母慈子孝、母子同心,不由得万般的感动庆幸,这实在是我大清祥和兴旺之兆。按说,这本是皇家私事,但老臣看在眼里,喜极而泣,并为太后皇上贺。”

徐桐的这段话用意何在?

慈禧太后一句“绝无异议”,代表着她将人事任命权让给了光绪皇帝;如果光绪皇帝真的掌握了人事任命权,徐桐还有希望接班李鸿章吗?所以,徐桐必须提醒光绪皇帝一件事,那就是你一定要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

“母慈子孝”的关键在于“子孝”,“母子同心”的关键在于“子从”,只要光绪皇帝听话,“母慈子孝”、“母子同心”就不成问题,大清就会祥和兴旺;可如果光绪皇帝不听话,何来“母慈子孝”,哪有“母子同心”,大清又怎么会祥和兴旺?

所以,皇上啊,你要听话,一切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

更重要的是,徐桐的这个“感动庆幸”,翁同龢还绝对不敢反对,只能跟着高呼“臣谨为江山社稷贺”,顺着徐桐劝说光绪皇帝一定要听话,做个乖宝宝!

争了好久,斗了一圈,翁同龢到底没能玩过徐桐这个老狐狸;或者,“帝党”还是无法同“后党”抗衡。

三人离开后,慈禧太后交代光绪皇帝:

“皇上,人选嘛,先不着急,只要心里存着想法,总有发现的一天!”

好了,慈禧太后又悄然掌握了主动权,徐桐、奕劻能不能接班李鸿章不清楚,但翁师傅顶替李鸿章的梦想却彻底破灭了!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