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对内强有力,对外软而疲!清朝不亡,才是天理难容

发布时间:2023-05-19 11:42:47 发布人:hao168

受慈禧太后委派,醇亲王奕譞“代天阅兵”,似乎是从未受到如此尊重,又似乎是北洋水师的军威雄风感染了这位一直行事低调、谨慎小心的皇帝亲爹。于北洋战舰上,奕譞有感而发,赋诗一首:“雕弓玉带出天阊,士女如山拥

受慈禧太后委派,醇亲王奕譞“代天阅兵”,似乎是从未受到如此尊重,又似乎是北洋水师的军威雄风感染了这位一直行事低调、谨慎小心的皇帝亲爹。于北洋战舰上,奕譞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雕弓玉带出天阊,士女如山拥绣襄。“

领导赋诗,下属自然要保证场子不能冷,奕譞刚给出第一句,李鸿章就赶紧跟上了奉承之词。可能是水平不行,我是真没看出来这句诗到底哪里“起句瑰伟,更是皇家气象”,但“拍马屁”的关键就在于此,不在乎肉麻,更不讲究真实,只要领导心里舒坦了,谁也不敢当场反驳。

“照海旌旗摇电影,切雪弋望耀荣光。“

这句诗明显是对北洋水师的夸赞了,身为北洋水师的当家人,李鸿章自然要谦虚一下,但谦虚的对象还必须明确分辨。一句“领导谬赞”和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怎当得王爷如此褒奖”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

既能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又能将领导的地位无限抬高,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化成阶梯,助你青云直上;更能化成障碍,限制进步速度。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奉承”,属于应该摒弃的糟糠文化,可“埋头苦干不出头,嘴上抹蜜飞升迁”的现实如此,改变不了吧,那就顺应环境,改变自己。清高,谁都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出这个昂贵的代价。

“同携禁旅严千帆,罗拜夷酋列几行。鸿飞九天齐赞颂,力辞黄屋福威扬。“

最后两句诗一出,本想继续奉承的李鸿章,似乎感觉到了不同的味道,笑容逐渐消失。

这两句诗的重点在于“同携禁旅”,更在于“鸿飞九天”,作为光绪皇帝的亲弟,醇亲王本就自带遭人猜忌的嫌疑,能老老实实做个亲王,忘记“皇帝亲爹”的身份或许落得善终;可如果稍有野心表现,稍有拉拢朝野实力派的举动,就会立马被慈禧太后盯上。

这两句诗如果传到慈禧太后的耳朵里,到底会被解读出何种意思?

回京向慈禧太后汇报阅兵详情的奕譞,一改往日谨慎模样,龙飞凤舞的夸赞起北洋水师。什么北洋铁甲舰,比颐和园的牌楼还高;什么军舰大炮,轰他个灰飞烟灭;什么吓破敌酋胆,壮我大清威;此时的奕譞压根就没注意到慈禧太后的表情变化:你把北洋水师夸成了一朵花,是李鸿章给你啥好处了,还是你和李鸿章建立同盟了?

奕譞似乎没意识到自己今天犯错了,甚至没意识到他对北洋水师的夸赞已经引起了慈禧太后的猜忌。夸完了北洋水师,他开始转向李鸿章和曾被数次弹劾的北洋统帅丁汝昌。

什么李鸿章“治军有方,号令森严”,什么丁汝昌“精于海事,阵法娴熟”。更关键的是,奕譞还给出了这样一句极犯忌讳的话:

更要紧的是,奴才代天阅兵,所到之处,处处感到李鸿章和北洋海军对朝廷的忠谨,让奴才心花怒放……

能让奕譞“心花怒发”,必定会让慈禧太后“愤怒异常”,奕譞的话没说完,慈禧太后便立马跟上了一句讽刺:

“所以你就得意忘形,以诗咏志?”

奕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心想李莲英也没跟着上船啊,我在船上有感而发的事情怎么能传到慈禧太后的耳朵里?只是,既然慈禧太后问到这里了,便只能假装糊涂,反问了一句便愣在那里,等待慈禧太后的继续。

接着,慈禧太后将奕譞最后两句诗复述了一遍,慈禧咏诗的声音虽轻,却如九千个雷霆在奕環头顶炸响!震得他魂飞魄散,嗵地跪倒,他话都说不全了:

“那是臣一时高兴,绝无他意!”

奕譞到底是低估了慈禧太后的权力延伸、眼线布置,几乎代表了晚清军事力量的北洋舰队,她真就那么放心的整个交给李鸿章?不得安排周密的情报系统,随时掌握北洋的动向?李莲英没跟着上船,船上就没有慈禧太后的眼线了?

慈禧太后冷笑着将自己真正在意的原因道明:

“绝无他意?那我问你,什么叫‘同携禁旅’?你又跟谁‘同携禁旅’?李鸿章吗?北洋水师什么时候变成你们哥儿俩的啦?你又打算怎么个‘鸿飞九天’?啊呀呀,醇亲王府容不下真龙天子啦!咱们的七爷要冲霄而上拉!”

看吧,“同携禁旅”、“鸿飞九天”让慈禧太后解读成了奕譞拉拢李鸿章,要和李鸿章建立同盟的明确信号。她认为这哥俩想要借助北洋舰队,共谋大业啊!亲王身份,而且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儿子又是当朝天子,奕譞的“大业”就只能是取代慈禧太后的位置,成为大权在握的“太上皇”。

一句话,慈禧太后认为奕譞不安分、不老实了,想要拉拢李鸿章意图谋反了!

这个罪过大了,奕譞已经濒临崩溃:

“‘同携禁旅’是说当时阅兵的情景;‘鸿飞九天’是我大清国国威!”

只是,奕譞再怎么解释都没用了,此时的慈禧太后虽然仍旧掌握着最高统治权,但“帝党”势力日渐扩大,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朝野势力又整天规劝光绪皇帝夺回朝政大权,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面对这种严重威胁自己地位的负面情况,慈禧太后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培植“后党”势力,敲打“帝党”成员,并时时采取各种手段提醒光绪皇帝:你只是一个傀儡!

如此情况下,如果再让奕譞和手握北洋、掌握兵权的李鸿章联盟,自然会严重危及慈禧太后的地位。

所以,慈禧太后必须敲打敲打奕譞,并通过敲打奕譞再次告诫光绪皇帝:你只是一个傀儡!

所以,让奕譞害怕并不是目的,慈禧太后还得继续加码:

“你怎么个解释那是你的事,我只劝有的人放明白些,不要以为儿子当了皇帝,如今又亲政了,就生出许多妄想来!”

慈禧太后的敲打办法向来分个三六九等,诸如李鸿章这类手握实权的朝廷重臣,蜻蜓点水即可;诸如李莲英这类御前近侍的太监们,横眉冷目就行;但对于一直谨慎小心并无多少心机的奕譞,慈禧太后从来都是直来直去,简单粗暴。她的目的极为简单,只想让奕譞更加谨慎小心,只想让奕譞彻底忘记“皇帝亲爹”的身份,只记住自己“奴才”的地位。

慈禧太后的这句话效果很明显,奕譞浑身发抖,就连诅咒发誓都拿出来了:

“列祖列宗在上,奴才绝无不臣之心呐!”

慈禧太后还没结束,今天要不把奕譞吓出一场重病来,奕譞就记不住这个教训:

“是啊,平常看着老实巴交的,想是没什么坏心,可到了节骨眼上,那又是谁知道呢!有的人哪,哼......”

这句话还没说完,跪倒在地的奕譞已经撑不住,直接被吓昏了过去。

镜头一转,真就被吓出一场重病的奕譞竟然被活活吓死了!临终之际,他叫来宣统皇帝的亲爹、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要求载沣复述一下自己留下的“家训”: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

按照原著小说的介绍,奕譞临终留下了“咱们家的后代,再也不当皇帝了,连王爷也不要当”的具体要求,只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并未遵循奕譞的遗愿,或者好多事情的发展早已不受载沣的控制。奕譞一脉,不但又出了皇帝,甚至还将王爷当到了极致,只能继续战战兢兢的存在,直到清朝灭亡。

奕譞虽然被活活吓死了,但慈禧太后却达到了三个目的:

1、借奕譞的死,再次狠狠敲打了光绪皇帝;

2、借奕譞的死,告诉了李鸿章一个永远都不能忘的事实:你的头上只能有我慈禧这一片云彩;

3、借奕譞的死,郑重警告了一直不死心的“帝党”成员:少撺掇皇帝夺权,更别想着壮大自身势力,奕譞就是个例子!

借奕譞“杀鸡儆猴”以后,慈禧太后还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对李鸿章予以了重赏: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二十余年来筹建海防,忠诚勤慎,呕心沥血。此次北洋水师大阅兵,龙旗碧波,铁舰巨炮,扬中国威于世界,该大臣功不可没。着进封为一等肃毅侯,赏赐黄马褂,戴三眼花翎。北洋水师各部,俱有赏赐。

李鸿章的最高爵位确实为“一等肃毅侯”,但这个爵位是朝廷给予的“死后追封”;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着赏李鸿章“三眼花翎”,乃系清朝唯一一位获赐“三眼花翎”的汉人。剧中出现的赏赐时间和赏赐原因,均不对。

当然,剧中的这道圣旨只是基于剧情发展所需的艺术加工,并不影响《走向共和》的“神剧”地位。慈禧太后逼杀醇亲王、拉拢李鸿章的具体操作,可谓“杀一个,拉一个,敲打一批、激励一批”,一介女流竟有如此“帝王心术”,慈禧太后能在枭雄辈出、大佬云集的晚清时期牢牢掌控最高权力,不无道理。

但是!

在慈禧太后的身上,在晚清这个特殊的时期,永远都有“但是”。

慈禧太后掌握权力、制衡朝臣的手段确实不一般,可就在慈禧太后“对内强有力”的时候,日本的明治天皇为激励日本海军的发展壮大而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从今日起,直至帝国海军超过北洋水师为止,朕一天吃一餐。”

而面对一百一十八道顶级菜肴的慈禧太后,依然一脸不情愿,甚至发出了“就这么点菜,真没办法下筷子”的无耻抱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别人忙着上下一心、一致对外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拼命内耗、穷奢极欲。晚清能有这样一位统治者,也难怪会接连出现“对外软而疲”的被动局面;如此大清,不亡才是天理不容。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