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李鸿章警诫后人:中国想要安枕无忧,得先消灭日本

发布时间:2023-05-19 21:01:04 发布人:hao168

100多年前,李鸿章告诫后人,想要中国没有后患并能安枕无忧,首先要灭了日本。作为晚清重臣,说出来的话却并不被清朝群臣重视。可当李鸿章的话成了真理时,却为时已晚。若没有他的存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

100多年前,李鸿章告诫后人,想要中国没有后患并能安枕无忧,首先要灭了日本。作为晚清重臣,说出来的话却并不被清朝群臣重视。可当李鸿章的话成了真理时,却为时已晚。若没有他的存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赔款会更多,中国人也将会过得更苦。

李鸿章身世平凡,除了父亲,祖上无人为官,要想做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凭借机遇和努力,他成功拜入曾国藩名下,从此一路崛起。太平运动的爆发,也让李鸿章有了立功的机会,更是展现出了他的才能和勇气。

连他自己都低估了在军队中的晋升速度,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恩师曾国藩。地位有了提高,眼界也随之宽广,李鸿章成为了放眼望世界的第一人。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带来的影响和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也常常负责清朝的外交事务,但同时也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为此,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他看来,列强一心求财,而日本却不同,日本总想着全面占领中国,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更是如此。面对三亿两白银赔偿,李鸿章从未退步,直到“激进派”的不断施压,甚至是刺杀,即便没有成功,但也让李鸿章心有余悸。

不得已,只能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他也明白,日本人的野心是藏不住的,想要真正的安枕无忧,只有打败日本,可当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对外扩张,1870年10月,日本派出使臣出访中国,希望清朝能够让日本在中国享有和西方国家一样的特权。面对无理要求,清政府拒绝了。日本没有放弃,并找到了李鸿章进行沟通,最终签订了《中日修好通商条约》。

1974年,日本侵略台湾,李鸿章倍感焦虑,他下令让负责台湾的船政官员沈葆桢:以避战为宜,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再后来,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始终采取“以和为贵”的策略,坚信只有通过和平手段,才能长治久安。

1885年6月9日,中国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在中国获得了修建铁路的权力。这一条例的签订背后,也同样有着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上书同治皇帝,阐明了自己“联日”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日本侵占中国。可是,他的妥协和让步只会助长日本的气焰。有人建议撤回驻日使节,重新规划沿海地区,夺回台湾,但李鸿章并未采纳。相反,他实行“据理驳诘”的外交政策,最终未能夺回台湾。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终于认清了日本的狼子野心,立刻上书皇帝,应当改变旧制,学习西方国家。

19世纪70年代,“海防”和“塞防”的问题出现,李鸿章则更重视“海防”,主要是针对于日本,防备日本。

甲午战争后,清朝战败,日本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获取了不少好处。而李鸿章则在那之后将注意力放在了沙俄,希望沙俄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沙俄的利益受损,沙俄联合德国和法国,迫使日本向中国归还辽东半岛。李鸿章从原先的“联日”政策改变为了“联俄防日”。1896年,李鸿章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在他看来,这是和平的手段。

李鸿章,一位寄望于洋务运动的人,视自强为己任,想让中国变得强大。可惜他的目光短浅,未能实现其目标。国家弱小,最终只能接受各国的要求,屈服于他们的压力。

弱国无外交,这是真理,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来保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需要捍卫民族的尊严,坚守国家的信仰。这就像一只小船在汹涌的海面上航行,如果没有坚强的船体和坚固的舵手,它就会在风浪中翻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