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翁同龢再度进攻李鸿章,却被一句话彻底反杀

发布时间:2023-05-20 10:48:48 发布人:hao168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胜方”明治天皇要了一个饭团,狼吞虎咽;“败方”慈禧太后面对一百多道顶级菜肴,面无表情;作为北洋统帅,此时地李鸿章表情呆滞的听下属汇报一个又一个早就预料到的消息:日本于旅顺制造“旅顺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胜方”明治天皇要了一个饭团,狼吞虎咽;“败方”慈禧太后面对一百多道顶级菜肴,面无表情;作为北洋统帅,此时地李鸿章表情呆滞的听下属汇报一个又一个早就预料到的消息:

日本于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并向山东继续入侵;被俘北洋战舰编入了联合舰队,镇远号上的铁锚被陈列于日本公园;朝廷决定裁撤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朝廷宣布永久撤销北洋水师编制;刑部下命,将丁汝昌的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以示戴罪,用砖封在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

千百年的封建皇权统治就是这样,出现问题,首先要追责,而不是先想着处理问题、弥补过失!

作为“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之一,翁同龢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犯下的罪过,此时正斗志昂扬地劝说光绪皇帝:

“臣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

对嘛,这才是“清流”的正确打开方式,管什么内因外因,顾什么主观客观,只要战败了就应该有人担责。在翁师傅的心中,甲午战败的祸首,谁能争得过李鸿章!

只是,翁同龢忘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杀了李鸿章,还有谁能挡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前面承担骂名,接受国人指责?翁师傅吗?还有,甲午战争以后的善后工作,谁来完成?翁师傅吗?还有,此时的日本仍未退军,山海关、山东、台湾等地仍在遭受攻击,谁来抵挡?翁师傅吗?

所以,光绪皇帝断然不会同意这个奏请:

“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到李鸿章的头上,北洋水师战败,朕也难辞其咎!”

好了,我们来看翁师傅的“颠覆”回复:

“臣不能同意!”

“欲扬先抑”的标志性开头!一般情况而言,臣子如果敢如此大胆的回怼皇上,要么是海刚峰这等敢直接掀桌子对骂的刚直铮臣,要么就是翁同龢这等深谙逢迎之道的清流败类。

这句话相当于一个信号:请注意,我要拍马屁了!

“战端未举,皇上已再三提醒李鸿章,不可过分依赖洋人调停,李鸿章不听。结果,倭寇我先发制人,我北洋水师已是输了一招。战端即开,丁汝昌畏缩无能,皇上严旨罢斥,李鸿章却保了他,此后倭寇寻衅,皇上严饬我军主动出海,奸敌于国门之外,李鸿章竟怀私挟诈,矫枉圣谕,不许出击,结果,贻误战机、导致惨败。如此件件桩桩,哪一件不是皇上料事如神,哪一桩不是李鸿章罪不可赦!”

听听,义正词严、光明磊落,既声讨了李鸿章又开脱了光绪皇帝,虽然是以反对的口吻说话,但却比直接逢迎更让人舒服。

数十年的苦读圣贤书,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到了翁师傅这里就只剩下一句话:什么无欲则刚,无脸才是最刚!

或许连翁师傅也没想到,就在自己声讨李鸿章的时候,前往日本的议和大臣被退回,点名让李鸿章前往。完了,饶是翁师傅再精通语言艺术,请杀李鸿章的计划彻底没戏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日本为何非要点名李鸿章前往议和呢?

其实,日本最初的选择并非李鸿章,而是恭亲王奕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国力不济,后勤短缺,无法支撑战争的继续;再加上列强们不希望日本独占太多利益,阻止战场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日本也急于寻找一位重量级人物签订议和协议,而不愿在谈判桌上浪费时间。

得到“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的答复后,伊藤博文才点名要求了李鸿章前往日本,并明确李鸿章必须获得“全权”!

没办法,光绪皇帝只能召集朝臣开会,商议对策。可在这次朝会上,李鸿章和恭王奕訢却迟到了!

迟到了?好理由啊!文廷式又是第一个站了出来,进攻李鸿章:

“皇上已然宣诏,李鸿章以戴罪之身竟然如此托大,臣请将李鸿章即刻问罪,以儆效尤!”

初看《走向共和》的时候,总觉得这些清流们是不是都不长脑子,明知道日本点名要求李鸿章担任“议和大臣”,明知道此时的光绪皇帝离不开李鸿章,为何一遍又一遍的请求惩治李鸿章呢?

其实,清流物议的威力之所以可怕,就在于他会影响朝廷的舆论导向,让皇上作出具体决策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清流感受。翁同龢、文廷式等人之所以反复强调李鸿章的罪过,就是要给光绪皇帝制造压力,中和李鸿章议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翁同龢要让李鸿章的骂名传遍朝堂,传遍整个天下。

所以,千万不能得罪读书人,杀人不见血啊!

光绪皇帝一阵无奈,只求李鸿章能够赶紧过来,缓和局面。不多会,李鸿章搀扶着恭王奕訢赶到了,光绪皇帝赶紧整理情绪,进入正题:

“今日朝议,商量与日本媾和之事,朝廷派去的议和大臣被日人所拒,点名要李中堂为全权大臣。李中堂,你有什么想法?”

李鸿章直接干脆地回答了三个字——“没想法”。

怎么回答?

我的荣幸?朝堂上的清流会立马淹了李鸿章!

我不想去?本就是你惹的祸,人家还点名让你去,你这是故意摆谱、刻意托大?

没等光绪皇帝反应,文廷式又,又,又站出来了:

“皇上,臣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李中堂。曾经听到一种说法,说这场战争是以李中堂一人而敌日本一国,按此说法,日本人岂不对中堂大人恨之入骨?却不知为什么,这议和大臣日本人反而只认中堂一人!”

文廷式的潜台词很明显,暗指李鸿章暗通日本人,有着卖国嫌疑!

李鸿章面无表情,心想,甲午战败以后,天下骂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根本不值得我反驳!

李鸿章没说话,恭王奕訢却开口了,人狠话不多,只是反问了一句为什么!文廷式一听,恭王都有疑惑,效果达到了啊,赶紧组织语言进攻——王爷,李鸿章的儿媳妇是日本人!恭王一听,笑了,文学士脑子够用啊,不必议和了,让李鸿章派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去和日本天皇谈谈就行了!

说完,脸色一转,喊道:

“放肆!”

根据原著小说的交代,今日朝会,李鸿章本不愿参加,是恭王奕訢劝说才勉强赶来。可清流上来就疯狂进攻、胡乱攀扯,心中自然生气。恭王奕訢到底是“晚清第一猛人”,一句“放肆”就喝退了文廷式。

学生被喝退了,老师该出马了,翁同龢义正词严:

王爷,我大清已是生死攸关,难道就不能问个是非曲直吗?

文廷式进攻,李鸿章没有反应,是因为他不够资格;现在,翁同龢站出来了,李鸿章就挡在了恭王前面,直接反驳道:

在翁师傅师徒心里,这是非曲直早已有了。我李鸿章和日本人早有勾结,所以北洋舰队才全军覆没。如果我李鸿章去议和,那一定是去卖国啊!

你们早就认定我通敌卖国了,还问个毛啊?我去日本议和就一定是卖国,那我可不能去!

光绪皇帝一听,不高兴了:

李中堂,你这话怎么像小孩子赌气啊!

可不就是赌气嘛!让人家去,还指责人家卖国,那人家还怎么去?领导,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要不然谁能服你?今日朝会早就有基础调子,那就是商议议和大臣的人选,而不是讨论“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翁同龢师生接连进攻李鸿章,你一声不吭;李鸿章就反驳了一句,你就生气了?

我们来看李鸿章的回答:

臣不是赌气,翁师傅高瞻远瞩,这议和的事谁都能去,唯恐李鸿章不能去!

还在赌气,翁同龢既然认定我卖国,我还怎么去?

翁同龢开始变本加厉了:

李中堂错了,要想不遭国人唾骂,中堂更要担起媾和重任,与日本人在谈判桌上去争、去斗,如此,方能去除中堂的卖国嫌疑。

我说你卖国,你就是卖国;我让你去,你就得去,用实际行动证明你不是卖国之徒啊!

李鸿章再来一波反击:

多承教诲!不过,我看大清还是不要去冒这个险得好!如果我李鸿章把大清都卖给了日本人,别的不说,像爱国者如翁师傅那就连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还是那句话,既然认定我卖国,大清可不能冒险让我担任“议和大臣”;最具杀伤力的就是最后一句:暗讽翁同龢只是酒囊饭袋,空谈爱国,着实恶心!

好了,翁李之争再次进入了无聊的循环,光绪皇帝又生气了:

够了,局面已经成这个样子了,你......你们心里头还有没有朕?眼里头还有没有江山社稷?

还行,光绪皇帝这一次总算有点进步,刚想强调“你”,也就是李鸿章没将自己这个皇上放在眼里;又想到自己是领导,要一碗水端平,不能逮着一个人狠捶,又将“你”改成了“你们”。

堂堂一代帝王,被臣子们视若无物,就连朝堂争论都无有效制止,皇帝当到光绪这个份上,大清不亡都难!

朝会的议题越跑越远,局面越来越混乱,恭王奕訢开始出手了:

皇上,来的路上李中堂本来已经答应前去日本议和,可朝堂之上却大兴问罪之师!

翁同龢有光绪皇帝撑腰,李鸿章背后却也站着恭王奕訢,只是,恭王奕訢是何等人物,从咸丰到宣统的四代帝王加起来恐怕都抵不过这一位猛人!这句话一出,翁同龢赶紧想要解释一句,却被奕訢立马阻止,继续说道:

知道,知道,我知道翁师傅要说什么,是要问个是非,可刚才所议之事都是小是小非,日本人正在攻打台湾,又在我东三省安营扎寨,逼向山海关。翁师傅,那可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呀!皇上,议和一日不举,合约一日不定,国无一日安宁。

这才叫领导风范,才叫大局为重,才叫镇住场子、控制局面!

甲午战争既然已经失败,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为善后,应想办法将损失降至最低,而不是追究责任!更何况,今天的朝会早有明诏是商议议和人选,你们已经带偏了主题,揪住“小是小非”不放,这才叫不懂事!问清楚是非?举议和、定合约、国安宁才是大是大非!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病逝后,洋人曾对其有过如此评价:

一般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

就此来看,剧中的恭王奕訢确实尽可能还原了真实的恭亲王奕訢!

奕訢镇住场子以后,光绪皇帝终于缓了一口气,应声虫一般,连称“六叔威武”、“六叔说得对”,然后转向李鸿章:

“李中堂,你愿意前去议和,朕心甚慰,我虽战败,但是议和之时还是要和日本人争斗一番!”

李鸿章还是一开始的态度,回答得直截了当:

城下之盟,没什么斗争的余地!

诚然,身为战败国,哪有什么斗争的余地!拳头不够硬,谁给你讲道理?在绝对的力量优势面前,哪有什么外交可谈,哪有什么斗争的资格!

一听这话,翁师傅又拱出来了:

折冲樽俎,不正是李中堂的强项吗?

“折冲樽俎”,在酒席宴会间制敌取胜,代指外交谈判中的精妙手段。所以说,还是要学习文化,如果连对方的“夸”还是“骂”都分不清,还怎么吵架?

李鸿章到底是“进士出身”,妥妥的文化人,直接反击:

不敢!战场上一败涂地,要我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家伙该怎么从谈判桌上翻回老本,请翁师傅指教!

仗,打成这个奶奶样,该如何在谈判桌上斗争,你教教我呗!

这接连的嘴仗让光绪皇帝也受不了,直接喊到:我亲爱的李中堂,为了朕争一争,管不?李鸿章还能说啥,只能答应前往日本。

只是,和历史上的李鸿章一样,前往日本以前,李鸿章需要获得诸多朝廷许可:

此一去,日本人一定会逼我割地赔款,臣请旨款怎么赔,地割不割?

光绪皇帝的惯用恢复——爱卿,你怎么看?

李鸿章给出自己的建议:

臣以为赔款当在一亿白银之内,地是万万不能割的!

光绪皇帝眼前一亮,赶紧问道:

不割地,日本人能答应吗?

李鸿章打的埋伏终于到了发挥的时候,向翁同龢的反击,正式开始:

这正是臣第二件要请旨的,请翁师傅与臣一同前往日本。

来看翁师傅的表现——连连摆手,赶紧说道:

不成,不成,外交非我所长,我去日本有什么必要吗?

李鸿章等的就是这个效果:

翁师傅过谦了,军国大事,翁师傅的主张、见解从来都是高人一筹;再说,翁师傅忧国爱国,朝野皆知,有你同日本人去争去斗,合约成与不成,那都无所谓了。

李鸿章的逻辑非常清晰:翁师傅既然有能力、有本事,还如此忧国爱国,如果你在谈判桌上都谈不成,谁还能说什么?

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在于斩断何谈归来以后,翁同龢再次进攻自己的可能。说我不行?我让你去了,你不去啊!

一看纷争又要重启,恭王奕訢只能再次站出来控制局面:

算了,算了,少荃呐,外交确非翁师傅所长,这议和大任你就一身担当了吧!

光绪皇帝直接化身复读机:

对对,六爷所言极是,李中堂,朕信任你,大清的江山就在你肩头之上了!

李鸿章还能说什么,只能接下差事,硬着头皮前往日本!

只是,我实在不明白这些清流存在的意义何在?

就为了恶心别人?

还是,就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耻?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