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慈禧决定“开战”,这段10分钟的“战前动员”,太霸道

发布时间:2023-05-20 10:49:40 发布人:hao168

原本对联军抱有幻想的慈禧太后,收到让自己交权归政、永不复出的“避战”条件以后,坚定了开战的决心,并在“大起朝会”上接连上演“塑造典型”、“杀鸡儆猴”等戏码,彻底压制住了朝野上的反对声音。不管怎么样,朝

原本对联军抱有幻想的慈禧太后,收到让自己交权归政、永不复出的“避战”条件以后,坚定了开战的决心,并在“大起朝会”上接连上演“塑造典型”、“杀鸡儆猴”等戏码,彻底压制住了朝野上的反对声音。

不管怎么样,朝野上下的声音算是统一了。接着,慈禧太后开启霸道模式,来了一场长达十分钟的战前动员,再次将自己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的真本事拿了出来。

这国难,非自今日始啊!

先为这场战争定一个“大调子”,不是简单的武装冲突,更不是小范围的边界争端,而是被称为“国难”的全面开战。这个调子一旦定下,所有的质疑、反对和消极思想都得放下,都得让步,都要紧紧团结在慈禧太后的周围,全力以赴,共同应对。

注意,自慈禧太后圈禁光绪皇帝,再次训政以来;自慈禧太后大力扶持“后党”势力,占据朝廷核心权力机构以来;朝野上下虽然没有明显的反对势力,但背地后始终存在反对声音。所以,这一战还有着极为关键的重要,那就是将威胁自己权利和地位的“内部矛盾”成功转化成“敌我矛盾”。

战争?手段而已,工具罢了!

既然要打仗,就要讲究个“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慈禧太后“战前动员”第一项——历数洋人过往罪过,将满朝文武的仇恨值拉满!

明朝的时候,葡萄牙人偷偷登陆我澳门岛,从此就赖着不走了,几经交涉,至今也没还给我们。我大清入关以后,国泰民安,咱们关起门来好好过了两百年的好日子。

慈禧太后为何专门强调了葡萄牙人于明正德年间对澳门的入侵?

夸大仇恨范围,将八国联军欺负晚清政权的事实,扩大到整个中华民族,为自己寻找一个最为合理的开战理由,并最大程度赢得汉臣们的支持和拥护。

然后,就是慈禧太后近乎无耻的“明清对比”,明朝被洋人入侵,我大清就是二百年国泰民安。只是,能将“闭关锁国”说成是“关起门来过好日子”,慈禧太后的嘴也确实值得咸丰皇帝一度专宠。

可到了道光朝,英国人来了,他带着鸦片来了,洋枪洋炮,逼着咱大清把香港割给了他,还闹了个五口通商。以后没几年,英国人和法国人合着伙又来了,把你们的咸丰皇上赶到了热河。

好在,慈禧太后还算有着自知之明,知道清朝自道光年间便干尽了辱没祖宗的事儿。只是,慈禧太后历数洋人于两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过,又绝不仅仅是为了拉满仇恨值,还悄然为接下来可能战败的结果做好了缓冲铺垫,甚至还为自己可能出现的“逃跑”表现做好了解释。

道光、咸丰两位皇帝都曾有过败绩,这一仗,我就算打败了,就算逃跑了,也是有情可原!

文宗驾崩在行宫,京城百官星散,英法联军火烧我圆明园,那是我大清的万园之园哪!国宝让他们劫掠一空,又逼着咱们订立了《北京条约》,从此,西洋可在我大清内地传教,日后的祸根当时就这么种下了!

注意,两次鸦片战争中,慈禧太后为何着重强调了咸丰朝时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呢?

因为道光朝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慈禧太后没有亲眼目睹,更没有亲身经历,不具备发言权;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没有能让慈禧太后利用,用以勾起朝臣仇恨的代表案例。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有着明显的不同,慈禧太后不但全程目睹,甚至还跟着咸丰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具备发言权不说,还能切身感受到更为强烈的屈辱。

更重要的是,英法联军掠夺并烧坏了圆明园,诸如徐桐这类老臣几乎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近在咫尺的伤害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还有一点最为关键,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予了外国传教士于清廷的合法地位,这也是今日必须开战的原因所在。

总之,还是那句话,拉满仇恨值的同时,慈禧太后还要极力撇清开战的责任——不是脑子一热就不自量力的单挑十一国,而是被欺负的太久,忍不了啦!

以后,法国人想占我南垂,跟咱们打仗;日本人要占朝鲜,也跟咱们打仗;这些也都不说了,可大国也好,小国也好,强国也好,弱国也好,各有各的风俗,各有各的信奉,可为什么一定要信你西洋的耶稣和天主呢?这就整天是教案了!义和团起来了,他受不了洋教的欺负,他不能不起来呀!

八国联军入侵清朝的表面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而义和团和洋人之间的矛盾又是一起起的“教案”,慈禧太后的这段话就是要为这场战争寻找正常的“道”。

强迫国人信奉洋教,还趁着传教欺压百姓,义和团奋起反抗并没有错!洋人借此理由进攻清廷就是“失道”,我大清忍无可忍,决定反击就是“得道”。

好了,铺垫弄好了,后路找好了,责任分清了,慈禧太后该强调自己主张开战的原因了!

就这么着,我拿洋人怎么着了?我没怎么着嘛!

洋人欺人太甚,我依然本着“和为贵”的基本原则,尽力维持大局稳定,维持邦交关系。这句话的目的更为明显,先撇清自己这位晚清实际最高统治者的责任。

然后,慈禧太后开始历数自己当权期间的具体做法:

小民杀了个洋教士,德国就出兵占我胶州湾;没什么,咱们谈谈;意大利趁火打劫,什么也不为,张口就要我大清的三门湾,这个叫我给回绝了!还有美国,说要利益均沾,别的国家占了我大清的便宜,他也得占一点,不能落下了!这都没什么,都可以谈,只要咱们还能和平共处着。

一句话,我一直本着“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能忍就忍,能让就让,一切为了大局,一切为了朝廷!当然,这句话只是铺垫,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句话:

可怎么着了?他是得寸进尺!居然要管起我大清的家事来了!

注意慈禧太后“偷换概念”的深厚功力——洋人要求光绪皇帝掌握实权,慈禧太后归政让贤、永不复出,这是针对慈禧太后一人所言;可慈禧太后却将洋人的要求说成了“对大清家事的干涉”。

诚然,洋人干涉清廷内政,甚至直接干涉清廷最高权力的归属,确实无理且无耻;但只要慈禧太后交出权力,是不是就能缓和洋人的敌对情绪?可慈禧太后并不想这样做,更不能暴露自己宁愿开战也绝不让权的真实目的。所以,她就必须为自己找一个最合理的开战理由——他们欺人太甚,干涉我大清的家事!

只是,满堂朝臣心中都清楚慈禧太后主张开战的真正原因,慈禧太后也知道单纯的强调“家事”也有点说不过去,只能继续追加说明:

俗话说,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可那洋鬼子偏偏蹬鼻子上脸,居然要骑到我的头上了。你们都知道,我呀,就爱护个脸面;可我的脸面是谁的,是大清的脸面,是咱们老祖宗的脸面,我不护着点行吗?

作为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作为清朝某一阶段的政权象征,洋人欺负我就是欺负大清,就是辱没大清的列祖列宗,我就问你们管不管吧?

当然,刚刚杀了两位持有反对态度的大臣,慈禧太后的这句话绝对没人敢反驳。好了,既然没人反驳,慈禧太后开始进行“总结性发言”:

所以说啊,今儿个咱们遇到的国难,不是今儿个一日的国难,是几十年来的旧恨新仇。这战争既是逼到这儿了,咱们就旧账新账一块算,这战争是洋人挑起来的!

再次将自己主张开战的真正原因隐藏,刻意强调洋人数十年的欺人太甚,仇恨值被慈禧太后的一段操作拉到了最高点。总之,我主张开战绝非个人恩怨,也绝不是贪恋权力,而是为了列祖列宗报仇,而是为了天下苍生做主。

战前动员完成了,可光绪皇帝刚才可以给予了鲜明的反对态度,甚至直斥主张开战的刚毅是“疯了”,这势必会动摇相当一部分朝臣对待开战的态度。所以,慈禧太后必须予以反驳:

皇上说了,咱们打不过,这就是说呢,打了也就是个死!可不打,也是个死!让人打死,总比让人吓死的好,至少死的光彩!

既然没有战与不战都没有活路,还不如争取个“牺牲”,总比窝囊的“死”强!这句话一出,光绪皇帝都不好意思再反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朝臣更不敢站出来说话了。

好了,开战已成定局,战前动员已经完成,慈禧太后最后还没忘了提前撇清自己的责任:

今儿个我把话说明了,我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向洋人开战,这战争结果尚未得知,要是仗打了,还是个输,江山社稷还是不保,你,皇上,还有你们这些个大臣们,到时候别归咎我一个人,说是我断送了大清三百年的江山。

翻译一下这句话:既然我刚才的“战前动员”,你们没人反对,那就说明你们都同意开战也同意我陈述的开战理由;既然如此,胜败乃兵家常事,真要战败了,可别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

只是,太后啊,两个人头刚刚被你砍了,你这趁机给出这样的话,谁敢反对?

当然,太后也不需要再问朝臣的意见,但她还必须确定一下光绪皇帝的意见,已经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的最高统治者嘛!

皇上,拟旨吧!

翻译一下这句话:皇上,我说完了,给点意见吧?

光绪皇帝还能说什么,还敢说什么,还好意思说什么?只能支支吾吾,低头下跪,单凭慈禧太后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行了,慈禧太后要的就是光绪皇帝这个“默认”的态度,只要你不反对就行:

好!你不说,我说!

千百年来,第一次有人主动向十一国列强霸道宣战,虽然有点自不量力,但总算提了一把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朕,今日庄严宣誓,开战!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