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关于苏德双方指挥能力问题一直是坊间争论比较多的素材,有的说德军指挥军官能力强,要不是统帅部插手太多,德军就能打赢;有的说苏军受1938年军队运动影响,导致战争来临无将可用。实际上,在德军
二战苏德战争,关于苏德双方指挥能力问题一直是坊间争论比较多的素材,有的说德军指挥军官能力强,要不是统帅部插手太多,德军就能打赢;有的说苏军受1938年军队运动影响,导致战争来临无将可用。实际上,在德军闪击苏联初期,斯大林在排兵布阵上确实存有侥幸心理,甚至说出现了重大失误,用三位打法守旧的老将统领北中南三个方向,是直接导致德军闪击战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之一。
01战争打响,苏军并不缺乏创新打法的指挥将领,斯大林用错了人。
从苏军建军历程不难看出,二战爆发之前,苏军基本上不缺战争人才,即使是诸多优秀指挥员受运动影响遭到清洗,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能征善战的骨干,况且从1938年开始,苏军接连与日本关东军和芬兰军队进行了三场比较大的机械化部队作战,从打法上和创新战法上都有比较深的研究,要不也不会在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能让身经百战的日本关东军与之讲和。
而从德军闪击苏联行动展开以后的一系列部署来看,斯大林似乎对德军的进攻并不重视,甚至战争打响后好几天才公开露面发布战争动员令。可是,也仅仅在他不露面的这一周多点时间,战场形势完全让苏军始料不及,明斯克的失守,斯摩棱斯克拉锯战的惨烈,以及基辅包围战的形成也由此发展而来。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用人失误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刚开始战争来临,斯大林把战争指挥权交给了铁木辛哥,而当时刚上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对前线的形势并没有完全掌握,给他的权力又不能指挥部队,等到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扛不住的时候,斯大林才想起继续这么打下去莫斯科就守不住了,所以才想到了把伏罗希洛夫派到了列宁格勒,铁木辛哥去守斯摩棱斯克,又任命老将布琼尼负责南线苏军的统一作战。
这里面就出现了问题,这三位老将军思想上是没有问题的,根正苗红,但对德军以装甲坦克为主的闪击战根本毫无办法束手无策,除了进攻就是请示撤退,这对苏军前期出现的重大损失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当朱可夫被降为预备方面军司令员后就打赢了叶利尼亚战役,副总参谋长瓦图京来到西北方面军当参谋长后,战场形势也得到了稳定,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组建第16集团军后,中线战场形势也慢慢好转起来,这说明新一代的指挥员们更适合阻击德军,他们的思想和打法是苏军打赢德军闪击战的重要支撑。
从这个层面分析,苏德战争打响时,并不是苏军的兵力不够强大,也不是德军的装甲坦克有多先进,而是苏军从决策层面没有用好人,但这并不是说铁木辛哥等老将不能打仗,而是他们的打法太传统太老旧了,需要赋予新的战争内涵。
02同样是统帅部代表,朱可夫为什么能成为最高副统帅?
从被斯大林降职使用到成为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只用了一年时间,在这一年多里,朱可夫先是到列宁格勒战场稳住了军心,与伏罗希洛夫准备撤退的打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是指挥中线苏军守住了莫斯科防线,使德军的闪击战不可战胜神话遭到破灭,期间如果斯大林听从他的意见放弃基辅,南线苏军也不会伤亡那么多,但基辅战役和1942年的哈尔科夫战役仍然与布琼尼和铁布辛哥两位老哥有关,他们光想着如何打败德军,却没有想出具体的方法,这是苏军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原因所在。
有人说朱可夫打仗靠人海战术,可是德军闪击苏联时那550万人几千辆坦克,跟苏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500多万人相比,谁在用人海战术呢?就战争来讲,一旦打起来就没有什么原则可讲,打赢了才是硬道理。在朱可夫心里,难道他不想少一些伤亡减少更多的损失吗?在他的回忆录中,包含着对家国的感情和对士兵的热爱,在列宁格勒前线,在莫斯科保卫战时,他都是身先士卒先到一线了解第一手的情况,然后才回到指挥部作出决策,这一点德军的哪个高级指挥员亲自做到过呢?
没有给朱可夫脸上贴金的意思,斯大林也不是傻子,重用朱可夫也是经过了无数次战场检验得到的认可,战场救火队长的称呼也不是平白无故叫出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后,斯大林并没想把朱可夫放在南线,因为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方向比南线更重要,所以他把华西列夫斯基派那坐镇指挥。但1942年9月初德军统帅亲自来到了东线总指挥部,斯大林也把朱可夫派到了斯大林格勒,用两位统帅部代表指挥同一场战役,这在战争打响后还是第一次。
也是朱可夫的到来,发现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目的一是资源二是莫斯科,但资源比莫斯科是当务之急,所以他提出了诱敌深入策略,让擅长打城市攻坚战的崔可夫担任斯大林格勒守城主将,而苏军统帅部集中精力准备打一场获得战场主动权的“双星作战”,这就是发生于1942年11月份的“天王星”和“火星”行动。
从这个层面讲,有人说朱可夫不是在“火星行动”中失利了吗?实际上,把莫德尔撵出勒热夫就是打胜,从此莫斯科再也没有后顾之忧,这比打赢“火星行动”更重要。而对于朱可夫诱敌深入策略,有人不理解,仅就9到10月两个月,也是保卢斯对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最厉害的时候,所谓苏军24小时要换一批人,3天要换一批军官也是发生在这段时期,但崔可夫用这两个月的坚守换来的是苏军赢得了整个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0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战场指挥官才是输赢的定盘星。
凭良心讲,德军在东线的作战刚开始是打得虎虎生风,开着坦克谈笑风生,但到后来就是虎头蛇尾,原因也有跟指挥官频繁换将有关。莫斯科一战换下了几十位有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后来每场作战只要失利就要换下一批,但德军的换将跟苏军的换将却是对立的,苏军是将防御人才换下来,换成了擅长进攻的将领,而德军却是把进攻将领换下来,替补上了防御专家,这一来一回,战场形势立判高下。
有人讲,曼施坦因是德军的灵魂,哈尔科夫反击战让他成为伟大统帅,可是他与瓦图京对阵时四战三败又作何解释呢?莫德尔作为防御大师,也是参与整个二战全过程的高级指挥官,他是跟随德军的撤退步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闪击苏联时他才是装甲三师师长,从东线撤离时他已经是中央集团军群的总指挥,说他能打仗为什么没有一场是胜利的呢?“火星行动”要是算打赢的话,他就不会从勒热夫撤出来了对不对。
再看看罗科索夫斯基,连德军都竖大拇指夸赞,原因还是他擅长打机动作战,而德军恰恰占着快速机动的说法却在后期作战中,赶着马车牛车跟苏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巴格拉季昂一战让德军完全丧失了快速机动的优势,东线作战的本钱也由此灰飞烟灭。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从古到今战场是直接体现军事指挥人才的试金石,人们为什么喜欢李云龙,因为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而又尽量能减少自己的损失确保完成任务。但对于一个前线指挥员来说,虽然服从命令是天职,但如何确保打赢和完成任务才是最根本要责,所以,灵活机动的执行命令,在打法和战术上多想办法,与战场形势相结合的执行命令才是一个优秀指挥员要做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最终幻想16》正式版本已经解锁上线了,相信玩家正忙着各种探索或是做任务中,本作成就...
大家好,小编推荐的19JEALOUSVUE成熟60:是一款非常优质的免费影视软件,也是广大男同胞...
春雨直播免费直播观看免费版是让伙伴们空前着迷的视频应用,这款应用内的作品都非常有赏...
暗区突围电视台从哪里进入 电视台进入方法介绍暗区突围电视台从哪里进入?暗区突围是一款...
人民币汇率双破7 个人如何应对?人民币破7是指人民币对美元的“离岸价”突破7的情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