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物科普博主汤诗伟:希望更多人把逛博物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3-05-21 10:10:37 发布人:hao168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用短视频科普文物的北大毕业生汤诗伟在网络走红。画面里,他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三星堆的“房价”、“奥特曼俑”、古代沉船如何打捞等知识,还动手搭建唐代斗拱模型。这些幽默的短视频背后,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用短视频科普文物的北大毕业生汤诗伟在网络走红。画面里,他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三星堆的“房价”、“奥特曼俑”、古代沉船如何打捞等知识,还动手搭建唐代斗拱模型。

这些幽默的短视频背后,是一支专业的文博团队。2000年,汤诗伟来到北大,被“忽悠”着选了考古。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四川,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间意识到了文物科普的重要性,“只有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文物,才会自然而然去保护。”2019年,汤诗伟辞职,组建团队,全职做文物科普。2021年,这支团队打造的“古猫陪你去看博物馆”短视频账号正式上线。

目前,“古猫”已经发布了近200条视频,拥有50万粉丝。汤诗伟说,希望这些视频能让更多人了解文物,并且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流行起来。”

汤诗伟(后排左四)与团队成员。 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汤诗伟的讲述。

被“忽悠”学考古

我与考古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

2000年,我因为奥数获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有两个专业可以选:数学和考古。迷茫的我,决定先去北大逛逛,恰好碰到一个在打羽毛球的师哥,他建议我学考古。我觉得自己骨子里有点“文艺”,对建筑学也感兴趣,就选了北大考古的古建筑保护方向。

入学后,我才发现那位师哥是考古系的学生会主席。但我慢慢意识到,这个“被忽悠的”人生决定很正确,文史类的学习和理科的线性思维不一样,给了我了解世界的新方式。

2004年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四川,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工作15年后,我决定辞职专心做文物科普。其实这个想法在我大三的时候就有了,在我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是相辅相成的,公众只有知道文物的价值点后,才能自然而然地去保护它们。

最开始,我主要是做语音讲解,与各大博物馆都有合作。博物馆的人工讲解成本较高,电子导览器的内容又略显刻板,而我们的语音讲解更便捷,在手机里就能听到,而且也更有趣、接地气。但后来,受疫情影响,博物馆游客变少,我们开始考虑做短视频科普。

“有趣要建立在有料的基础上”

2021年,“古猫陪你去看博物馆”在抖音平台正式上线。“古”代表了行业属性,取名“猫”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猫,徽标是一只简笔画的小猫,也是甲骨文“鼎”字的变形。我们希望这个账号能扮演“讲解员”的角色,像朋友一样陪大家走进博物馆,激发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

我们也曾受挫。最开始,“古猫”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视频形式,不断平衡制作难度和观众喜爱度,但尝试了好几种形式都不太满意。而且,在这个行业,做科普的人非常少,要兼顾专业性和传播度比较难。我们要在把基本事实阐释清楚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轻松、幽默的创作,毕竟有趣要建立在有料的基础上。

但团队一直坚持着。发了四五条视频后,“古猫”的表现就有了起色。“春熙路下面的南宋古街”这条视频“爆”的时候,我们只有1000多位粉丝,阅读量却突破了200万。春熙路是我在考古院工作时参与保护的遗址,那是一条南宋古街,考古人员在保护它的时候,既要考虑安全性,又要考虑观赏性,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当集成文物保护功能的玻璃路面建成后,路过的人们却很少注意到这个藏在成都国际金融中心附近的遗址。视频发出后,很多网友在评论区邀请朋友去逛一逛。这让我看到了短视频巨大的传播力,坚定了我要坚持做短视频科普的信念。

“古猫”发布的“春熙路下面的南宋古街”视频。 受访者供图

目前,“古猫”团队有三十多人,以“90后”“00后”为主,大多是考古文博专业出身。我们制作一个短视频需要四五天,前期要查很多文献资料。团队文案人员每人每年的文献阅读量在3000篇以上。作为曾经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我希望“古猫”不仅获得公众的喜爱,也能得到文物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让博物馆流行起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在我的理解中,“美好生活”是指博物馆正变为一种精神力量,给生活注入一些美好元素。

博物馆的确曾给我带来美好的回忆。有一次,我在西安逛汉阳陵博物馆,建筑很低调,在外面几乎看不到这个馆,只有一个小小的入口,走进去,就到了一个玻璃廊道,廊道把观众和遗址分成了两个世界。人们在廊道上穿梭,文物仿佛触手可及,但又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破坏,这可以说是兼顾保护和展示的一个典型案例。

“古猫”也想向公众传递这份美好。除了科普,“古猫”还有一些线下研学、夏令营和数字博物馆等业务,都是与博物馆相关的。让博物馆流行起来,是“古猫”的使命。

汤诗伟(左一)在教小朋友做榫卯。 受访者供图

未来,我希望“古猫”能成为文博的代名词,为公众提供各种文博服务的同时,也让人们把逛博物馆当作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像逛公园一样,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进而了解真正的考古和历史。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金芷怡

编辑 彭冲 校对 赵琳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