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丁肇中做客国科大,勉励青年学子“做认为正确的事”

发布时间:2023-05-21 16:45:00 发布人:hao168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建议。” 日前,丁肇中出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论坛回答提问时的一番率真之言火遍网络,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实验物理学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记者从中国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建议。” 日前,丁肇中出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论坛回答提问时的一番率真之言火遍网络,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实验物理学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5月19日,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名家大讲堂,分享他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个人体会。

诺奖得主丁肇中。 受访者供图

做“不听话”的“逆行者”,在创新实验中实现“不可能”

5月19日一大早,国科大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没有位置的学生们就找个空间席地而坐,只为现场目睹这一科学家的风采。随着开场前接近2分钟的持续掌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科大名誉教授丁肇中徐徐步入国科大雁栖湖名家大讲堂,与“填满”会场每个角落的学子们,促膝分享“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

提到丁肇中,很多人都听过他“火箭发射”般的“天才”学术生涯:26岁拿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8岁发现“J粒子”,40岁获诺贝尔奖……事实上,丁肇中告诉在场的国科大学子,在自己事业画卷刚刚展开的28岁那年,他放弃在美国大学的前途,跑到德国新建的电子加速器(DESY),使用与当时专家完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正负电子对实验并取得成功。

和学生们的对谈中,他以“不听专家话”开始,却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结识了很多紧密合作的专家挚友。他借此勉励青年学子,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做基础研究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没有座位的学生席地而坐,只为目睹大师风采。 受访者供图

“相当于北京正在下一场大雨,每秒有100亿滴雨,需要找到其中一个红色的雨滴。”报告当日,在雁栖湖校区小雨淅淅沥沥,丁肇中借此巧妙比喻,向学子们阐释了当年“从e +e -信号中找新的重光子”所需要的背景分辨率究竟有多高。面对“此前所有关于重光子的实验均无确切结果”的“不毛之地”,丁肇中做出了“在更高能量的加速器上做一个最精密的探测器”的创新实验布局。

“对于物理实验者来说,设计精密的、多重测量的仪器是至关重要的。”这件事,丁肇中一直引领着国科大代代学子身体力行。多年来,国科大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在丁肇中的带领下,深入参与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数据分析工作。此外,还有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III实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记者了解到,这些高能物理大科学装置旁,始终忙碌着国科大师生的身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远离地面,在太空中探测的原因。”在回答2022级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玉明关于AMS探测反氦的问题时,丁肇中对国科大学子重申了利用“创新实验”抵达“不可能”的殷切期盼。

支持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幽默回应“我不敢多说”

继5月16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论坛回答提问时幽默自嘲“我的建议儿女从来不听”之后,面对2022级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徐娇的提问,丁肇中再次诙谐表示“我不敢多说”,引得全场师生的欢笑。

“目前在Higgs粒子之后,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已经全部被找到。那么从物理直觉上来看,您觉得这个大家庭中,会不会还能再找到新成员呢?”

认真听完学生抛出的问题,丁肇中表示,“我的想象是没有意义的。”他用几次重大科学发现仍未完全揭示更深层物理规律的科学史趣闻,将自己多年来作为科学家的坚守娓娓道来:“任何物理学家推测将来都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不敢多说……”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受访者供图

“宇宙是最广阔的实验室,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有限的。”谈到对宇宙认知的无限深入,谈到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直通2030年的发展规划,谈到备受关注的对撞机发展未来,丁肇中谦卑诚恳的语气中又透露出难以掩藏的科学家“雄心”,字里行间,满怀对未来高能物理科技飞跃、对下一辈未来科研青年的信心和想象。“AMS所有的观测结果将带来对宇宙的全新认识,它也将不断扩展、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他们有想象力,他们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做出重要贡献……”报告停在最后一页幻灯片时,在场学子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让画面定格,仿佛想要并肩“接住”老一辈递过的“接力棒”。

202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孟煜睿记得,在丁院士最后讲到“合作”时,不自觉地环顾了一下周围一同听讲的同窗们。“在这个飞速发展更需紧密合作的新时代,我们只有并肩协作,锐意进取,才能迸发出足够向前攀登的力量。”

看着会场内的火爆场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刘向峰感慨道,“不管是不是这个专业,是否能听懂所有的专业语汇,与科学家面对面时,那种名家风采的感染最为珍贵。获得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感悟到透过故事传递出的学术理想和人生规划。”

新京报记者 刘洋 通讯员 脱畅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