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用以传递皇帝谕旨的机要信件,即廷寄

发布时间:2023-05-22 07:21:04 发布人:hao168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统治时期。清朝共有十三个皇帝,即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咸丰帝载淳)、同治帝(慈禧太后载淳)、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统治时期。

清朝共有十三个皇帝,即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咸丰帝载淳)、同治帝(慈禧太后载淳)、光绪皇帝(光绪帝溥仪)和宣统帝溥仪。

在清朝众多皇帝中,康熙和乾隆是两位千古一帝,他们在我国历史上的功绩和影响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间都很长,这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

一、廷寄的来源

廷寄的来源,根据《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兵部·兵部·八旗》记载:“旗人,世袭官,以世职授之,不随官品而升降。”按清代八旗制度规定:“凡旗人子弟入国子监读书者,选为旗人之家子弟。其为民者,选为旗民之家子弟;为军者,选为旗兵之家子弟。”旗人入国子监读书,不仅不用交纳学费,还可得到朝廷的经济补贴和优养。

另外,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道光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户部、刑部尚书加一级,充驻京各衙门大臣。”可见,道光皇帝在当皇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旗人子弟的培养教育,在他们成年之后授予官职。

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外,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道光皇帝在给当时翰林院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戴均元的《请定旗人子弟入国子监读书折》中说:“至朕御极之初,八旗子弟读书之家,皆受其祖荫;其不学无术、不肖之徒,或以祖荫得官而自傲……”也就是说八旗子弟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厌烦的心理,因此就不想再去好好学习了。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八旗子弟的后代也不愿意再继续学习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旗人子弟已经放弃了学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继承祖上的爵位所导致的。因为旗人中也有不少人在入仕之后无法适应官场的险恶,主动放弃了学习。

二、廷寄制度

廷寄制度,是清廷为传递皇帝谕旨,实现“日中一食”、“夜分一宿”的要求而设立的,是清朝承袭明制,并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制度。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在乾清宫东暖阁设立“日讲”场所,雍正帝时在乾清门东华门外另设“日讲”场所。

清朝廷寄之制,由礼部掌管。廷寄制度的施行,始于雍正朝。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初二日,皇帝谕:“朕日讲之处,诸臣必须谨守,不得疏忽。今后凡有谕旨递到,务要按时传进。”

此后,廷寄制度便成为“日讲”的固定场所。

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十五日,康熙帝在乾清宫东暖阁设立“日讲”场所。每年五月初二日、十月初五日、十二月初九日、正月初八日、三月初六日、四月初九日及冬至前三日,均由“日讲”场所传出谕旨。

廷寄的传递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前殿至后殿”传递;二是“由前殿至中殿”传递。

廷寄的传达路线一般是:以乾清宫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向东、向西传递;或以乾清宫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向北、向南传递;或以乾清宫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向北清宫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向西、向东传递;或以乾清宫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向南、向西、向北传递;或以乾清宫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向南、向东传递。

廷寄的呈递方式:凡皇帝谕旨及军机处奏折须先由“文渊阁”官员拟写“呈览”,送至“西暖阁”由康熙帝看过后再送至“乾清门内东暖阁”由“军机处”官员拟写“呈览”。

三、廷寄的形式

廷寄是一种书面通信,所以它的形式是很丰富的。它可分为公函、手谕、奏折、折片和各种密折奏章。下面对这几种形式做一简单的介绍:

公函是由皇帝亲自发出的,用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通信。它既是一种正式文书,又是一种保密文书。凡属皇帝谕旨和谕旨中涉及的人和事,都要用公函呈送皇帝,由皇帝向有关方面发布命令。以封套为标志,公函盖有皇帝印信。公函有专门的用纸,由内务府提供。这种公函所用纸张和颜色都是特制的,一般在白纸上用朱笔书写,中间印有“廷寄”字样。

手谕是由皇帝亲手发出的,用以发布重要的命令和谕旨。手谕是由翰林院和其他重要衙门或有关官员代为草拟成奏折或折片,再交皇帝批阅批准后发出的。手谕有专用的封套和用红色印泥盖在封套上的红色朱笔书写的“廷寄”字样。

折片是由翰林院和有关官员代为草拟并加盖红色印泥后发出的,用来传递皇帝谕旨和谕旨中涉及的人和事。

密折奏章是由内阁、六部、军机处或其他重要衙门按等级分别呈送皇帝批阅或转发的,其中也包括军机处内部直接报送皇帝批阅或转发的奏折、折片等。

这种廷寄使用红色印泥盖在封套上,每封奏折或折片都有红印痕。这种廷寄大多用在皇帝不常看或不能看的地方,如皇帝批阅奏折时需要向有关部门传达某些紧急情况时用。

清代廷寄有专用的封套和红色印泥盖在封套上,由翰林院和其他重要衙门按等级分别呈送皇帝批阅或转发。

四、廷寄内容

廷寄内容由皇帝颁布的谕旨和部院大臣上报的奏折两部分组成。皇帝颁布的谕旨有三种,一是明谕,一是谕旨。这三种谕旨都是由皇帝直接下达给地方督抚的,其中密谕和明谕的内容和形式与奏折相同。

廷寄中的密谕和谕旨都是在奏折之外单独发下来的,密谕或谕旨被称为“密折”,而廷寄中的密折则被称为“密折廷寄”。其中明谕和密谕都有“明”字,而廷寄中的明谕、密折则都没有“明”字。

廷寄中的谕旨有的是一封奏折,有的是一份奏折中的几段话。比如,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所下谕旨,就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明谕和密旨。

在一些重要文件中,皇帝还会单独以“朱批”或“朱批奏本”等形式下诏或谕旨,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十四日谕旨:

朕观各省督抚上奏多云地方官吏贪劣,并无能堪任者,若再不图改进,必至流弊滋甚。特命各督抚将前任所行之弊、应行之法一一详述明白。

朕复于前次所颁谕旨中并无一字不示儆戒,但见有官员仍有贪劣不能办事者。朕为此深为痛心,亦为诸臣所望。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二十六日谕旨:

各省督抚自奉皇太后、皇上训谕之后,其于任事之际惟以实心为主。

五、廷寄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

廷寄制度是清朝皇帝将谕旨在文武百官之间传递的一项制度,它与明朝的锦衣卫制度、清朝的军机处制度一起,构成了清朝三大重要的政务管理机构,并成为清朝皇帝实现对全国军政大权掌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廷寄制度也是清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廷寄制度是明清两朝历史上所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它是皇帝与百官之间在处理日常政务时,通过传递谕旨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协调的一种制度,是由皇帝亲自决策、处理和下达命令,并进行监督、控制的一种重要政务方式。廷寄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廷寄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务活动和管理方式,它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廷寄制度将皇帝对各部门以及地方官员事务处理情况向其直接进行反馈。这样,皇帝既可以了解各部门及其官员办理公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到地方官员对朝廷决策部署执行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在政务处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廷寄制度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建立起来的一种政务活动和管理方式,它以皇帝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务活动和管理方式。在廷寄制度建立之初,康熙皇帝就明确规定了廷寄制度在清朝政事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朕于政务之暇,特命各大学士、六部、九卿及各省督抚等官,皆随时具奏政务之事。盖一国之事皆关国家大计,非小臣所能预闻也。”(《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七九)这充分表明了清朝皇帝在政务活动中是最高统治者和权力拥有者。

廷寄制度作为清代最高的皇帝与官僚之间的特殊通信渠道,它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观点:

廷寄虽然在清代政治中不是经常使用的工具,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是传递皇帝谕旨最直接的方式。廷寄是清代特殊的文书种类,它由军机处专门负责,每天定时传递给皇帝。

参考文献:

《清实录》卷八十五至八十六;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三。

关于清朝皇帝与官僚的关系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