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人怎么西迁到欧洲,又如何称霸欧洲?

发布时间:2023-05-22 10:42:32 发布人:hao168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一、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公元九一年,北匈奴单于和大贵族们裹胁一部分群众离开漠北后,就走上了漫长的迁徙道路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北匈奴西迁的过程

公元九一年,北匈奴单于和大贵族们裹胁一部分群众离开漠北后,就走上了漫长的迁徙道路。他们究竟经过什么路程?到达什么地方?这是久未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解决匈人是否匈奴的关键。

公元一〇五年,北匈奴单于自他的新据点,遣使至汉求和亲,翌年,又派使到汉都,重申前请,要求和汉朝和好,汉朝拒不接受。从此,北匈奴和汉朝断绝外交联系。

一般书中都说:从此不知北匈奴的去向了。直到近年,还有人发表专题论文,也说:“公元八九年至九一年间,北匈奴彻底失败,从此,就不再见于中国史书了”。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史书中,还有若干资料,可供探求北单于西迁的历程。

北匈奴从公元九一年,离开了漠北单于庭,到四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于东欧,其间经历了二百八十多年的漫长时间。共经过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经历了数十年之久。

1、悦般时期(约公元九一至约一六〇年)

公元九一年,北单于因战败仓促逃往西北。在混乱之际,一些北匈奴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处。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遂自立为单于,在位二年,被汉朝杀死。后来知道北单于是率领他的部众来逃到乌孙西北的悦般,并占领了该地。《后汉书·袁安传》说:“明年,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余众来不知所属”。

《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据《汉书·匈奴传》、《汉书·西域传》,乌孙并非大国,那能容纳这许多匈奴人。从《北史·西域传》看来,北匈奴占领的地方,实际就是悦般,当时尚隶属于乌孙,因此,《后汉书》仍称它为乌孙,以后称为悦般国。

《北史·西域传》说得更为详细: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广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

悦般国是北单于逃走后的第一个据点。但是,《北史》所说与《后汉书》不合,北单于离开漠北后,先率领北匈奴人逃到悦般,占领了这个地方,住了数十年之后,又被迫从悦般迁到康居。文中所说:“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龟兹显系乌孙之误。

据《北史·西域传》:“乌孙去代一万八百里,悦般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足见悦般在乌孙西北一百三十里。他占领了这个地方至少达七十年之久。最初北单于还希图一方面能和汉朝和亲,以得到汉朝的赏赐,同时又能在西域为所欲为,压榨西域人民,破坏汉朝和西域的关系。

公元一〇五年和一〇六年(即北匈奴从漠北逃出十四年后),北单于派使到汉朝,提出和亲要求,遭到汉朝的拒绝。翌年,北匈奴又自悦般遣派使臣,表示愿意遣子为质,以示忠诚,并对“国贫未能备礼”,表示歉意,可以看出他的贫窘状态,但又遭到拒绝。北单于看出汉朝态度坚决,和亲无望,遂不再派使,从此和汉朝断绝联系。

在这一时期,北匈奴单于的奴役政策,给西域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给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公元一〇七年,东汉一度放弃了西域,守住西部边疆,以为可以节省一大笔负担。哪想到,“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北匈奴乘汉撤都护之后,“即复收属诸国,共为边寇”。

公元一一九年,北匈奴攻入甘肃西部,杀死汉将索班。北匈奴呼衍王在西域蒲类海和秦海(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海子)一带地区,辗转向东汉内地进攻。汉朝遂起用熟悉西域情况的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班勇击走北匈奴伊蠡王。后又发动西域诸国兵,进击呼衍王,呼衍王逃走,他的部众二万余人向班勇投降。后北单于自将万余骑来救,又被汉军击败。在这一系列胜利之后,昏庸的汉顺帝竟把班勇调回,投入狱中。班勇离开西域,北匈奴又回来了。

最初,班勇在西域所依靠的力量,在反匈奴的斗争中得到胜利。公元一三四年,车师后部王加特奴大破北匈奴,获单于季母。翌年,北匈奴呼衍王又攻侵车师后部,汉派遣援军,遭到失败。直到公元一五一年,北匈奴呼衍王还在西域横行骚扰,此后便从历史上消逝了。足见北匈奴在悦般国居住了至少达七十年之久,以后绕在鲜卑人的压迫下,离开了那个地方,迁往康居。

2、康居时期(约公元一六〇至二六〇年)

当北匈奴的残部在西域进行扰乱活动时,在它的故地又现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鲜卑族在檀石槐(公元一四一至一八六年)时期,达到了兴盛的时代。

他“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他“南抄缘边(汉北边境),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

在这样一个强大的新兴势力的威逼下,北匈奴单于在乌孙邻近住不下去了,遂率部西迁到康居。

康居位于中亚细亚阿姆河流域,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也是从前匈奴的属国。但这时,北匈奴这个丧家之犬,逃亡到康居,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因而北匈奴单于将老弱留在悦般。他只选拔了精壮善战的人,随同前去,攻打康居。康居被打败后,北匈奴遂统治了这个人口多(前汉时,户十二万,口六十万,兵士十二万),但武力不强,政权分散(康居在前汉时,即五小国分治)的大国。

北匈奴在康居住了多少年,我们不详悉,但北匈奴既然占领了这个富庶的国家,是不会自动退出的。它从康居迁出,必然是又受到外力的影响。当北匈奴侵占康居时,大月氏人早已占领了阿姆河流域的大夏,以后发展成强大的贵霜王朝。

大月氏是匈奴的世仇,北匈奴迁到它的北边,不会长久相安无事。北匈奴的再度西迁,可能是遭受了贵霜王朝和康居民泉的联合攻击,被击败以后,遂迁往粟特。

3、粟特时期(约公元二六〇至三五〇年)

北匈奴迁居粟特,也是通过武力征服而不是和平移入。

此事见《北史·西域传》: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藏,悉见虏。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

根据以上记载,北匈奴是征服了粟特国,杀了粟特王,而夺取了政权的。

粟特,《后汉书·西域传》作粟弋,说:“粟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蒲萄米果,其水土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粟弋即粟特。《通典》:“粟弋一名粟特。”《北史·西域传》载:“者舌国故康居国,在破洛那西北,去代一万五千四百五十里。”看来,粟特离康居仅五百五十里,并不很远,因而后汉时,它属康居。

《北史》说:“粟特在康居西北,居于大泽。”这里首先要确定康居的地理位置。我们认为康居在阿姆河流域的传统说法,是确实可信的。因它国弱,“南羁月氏而东事匈奴”。粟特在它西北,居于大泽,这个大泽郎是咸海。这和《史记·大宛传》中所说,奄蔡“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汉书·西域传》中所说,奄蔡“临大泽无崖,盖北海云”相合。足见奄蔡是粟特的古称的说法也不错。《史记》、《汉书》中所说的奄蔡即是西方历史家所说的西徐亚人。西徐亚人分散为许多部落联盟,粟特是西徐亚人在中亚草原上的一个部落。《北史·西域传》载,北魏自太延中(后魏太武帝拓跋熹年号,公元四三五至四四〇年),始和西域龟兹、乌孙、悦般、粟特等国有了外交关系。

史书关于匈奴侵入粟特之事,大概是从后魏使臣或商人那里得到的,至国王忽倪已历三世,想是数十年前的事了。北匈奴究竟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时间离开粟特?

因史料缺乏,只能加以推测。据我们看来,似与柔然(即蠕蠕)的压迫有关。

《北史·西域传》大月氏国条:大月氏国“北与蠕蠕接,数为所侵,遂西徙都薄罗城,去弗敌沙二千一百里”。按大月氏此时在妫水流域、而“北与蠕蠕接”,足见柔然侵入中亚时,先攻占北边的锡尔河流域,以后又南下侵略大月氏。住在邻近的北匈奴,无法再呆下去,遂侵入阿兰境内,此事发生在何时,史无明文。但结合波斯、印度史看来,当在公元四世纪中叶。

西方历史家认为匈奴人约于公元三五〇年出现于顿河流域,大致不差。我国旧史,对柔然在中亚、西亚、东欧的活动,语焉不详。

《北史·蠕蠕传》称柔然强盛时,西部仅达焉耆。近年来西方学者,根据西亚和东欧的历史记载,证明柔然既是西方历史家所称的拉瓦尔(Laval)人。久已为世界史学界所公认。它的兴盛时期,不但在中亚、西亚有强大势力,以后又侵入东欧。

匈奴侵入中亚,当在柔然酋长社仑出现以前。他们被迫离开柔然之后,就向西方的阿兰进攻。

4、阿兰时期(约公元三五〇至三七四年)

阿兰在中国史书中,始见于三国时魏人鱼豢所着《魏略·西域传》:“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后来范晔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又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阿兰人是西徐亚(奄蔡)人的一支,境内有阿兰山,因被称为阿兰人。

阿兰人分布在西亚和东南欧的黑海北岸顿河流域的草原上,这是欧亚大草原的西端。他们的语言属于印度·欧罗巴语类中的伊朗语系,在人种上他们属于白色人种。他们从事游牧生活,放牧牛、马、羊等牲畜。但是不像匈奴人那样住在帐篷里,而是以车为家,居住在四轮或六轮的篷车里,用四头或六头牛挽拉,并且用车来打仗。

他们已经组成强大的部落联盟,部落酋长号称王,操生杀大权。阿兰人勇猛善战,保持着军事民主时期的风尚,以冒险打仗为乐。他们认为在战争中丧失性命的人是快乐的人,年老寿终的人便被骂为懦弱无能。他们认为最光荣的事情是杀人,不管被杀的是什么人,被杀者的首级是光荣的战利品。

阿兰和中国相去太远,因而中国史书中没有关于匈奴入侵攻阿兰的记载。但是,罗马历史家对此事却有较详细的述。如当时著名的罗马历史家阿密阿那斯(约公元三三O——三九〇年)的《历史》中就记载着匈人进攻阿兰人的过程。

他说:

匈人从顿河以东向阿兰人展开进攻,阿兰人对匈人予以坚强的抵抗,两军大战于顿河上。阿兰人以战车为主力,敌不过勇猛突驰的匈人骑兵。结果大败,国王被杀,国被征服。部分阿兰人逃散各地,但大部分阿兰人都被匈人接受为“同盟者”。

阿兰武士被吸收到匈人的队伍中去,成为匈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匈奴人经过了一万二千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欧洲的东境。

阿兰人被征服的消息,传到东、西哥特和罗马等东欧国家后,他们第一次听到“匈人”这个名称,他们不知道匈人“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地骤然来临,碰到他们的东西都遭到掠夺破坏”。

他们预感到大祸的来临,自己必成为匈奴下一步进攻的目标,惊恐万状,人心惶惶。当时交通不便,西方人对于东方发生的大事往往全不知道,或者了解不详。因此对于匈奴西迁这样的大事,竟毫无所知,以致匈奴人打到他们的大门口,线惊慌失措,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直到最近,专门研究匈奴史的人们,还有的说:“我们对匈人的来历所知道的并不比罗马人多”。这种说法是十分轻率的。

前边已经说过,匈奴人西迁的过程,中国史书中记载详明,是不容怀疑的。

在漫长的西迁过程中,匈奴人不可避免地和当地人杂处通婚,因而很难保持血统的纯洁性。一个考古学家认为“匈奴是一个混合的民族”。另外一个考古学家经过长期在匈牙利进行发掘后说:“他未曾发现过一个毫无疑义的匈人的头盖骨”。

但是在四世纪后期,匈奴人进入欧洲的时候,欧洲人很容易把来自亚洲的匈奴人和欧罗巴种的阿兰人区别开来的。比如,在阿密阿那斯的《历史》中,他抱着欧洲人的种族偏见,说阿兰人都是身躯高大,仪容俊美,而认为匈人则是形态丑陋,面貌粗野。尽管他对匈人的诋毁是反映了他对匈人的仇视,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匈人的体形面貌和欧罗巴人有显著的不同,匈人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混血现象,但是主体属于蒙古人种。

根据四、五世纪时罗马人的记载,匈人的体形面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等身材。匈人一般较欧洲人身材略短,但是粗壮雄健,腿部较短,坐势较高,胸宽膀阔;有坚强的四肢,粗壮的脖颈。(2)匈人的头颅圆形(欧洲人系长形),双目细小,脸面较平,扁鼻,发稀疏。这些特点都是蒙古人种所具有的,足见匈人就是匈奴人。

五世纪时,匈王阿提拉在述说他的先世时,自豪地说:他可以将他的先世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著名匈奴领袖们。他列举的名字和中国史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吻合。这显然是根据他们的部落传说,绝非出于臆造,也进一步证明,匈人是匈奴的后代。

二、匈奴人在欧洲的活动

匈奴自公元三七四年,出现于欧洲东境,到公元四五五年“匈奴帝国”的瓦解,共经历了八十多年的时间。时间并不算很长,但是这八十多年正是欧洲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

作为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匈奴国家,对于这个大变革的过程起了重大的作用。匈奴人征服了阿兰人之后,于公元三七四年驱使阿兰人和他们一起开始攻打东哥特王国。当时东哥特王国位于黑海北岸,是一个成立不久的日耳曼国家。它的疆域辽阔,西起德聂斯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东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北至德聂斯特河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南至黑海。

1、匈奴人的欧洲崛起

当匈奴人入侵时,东哥特国王亥耳曼已经年老,听到说有一个新的野蛮部族前来攻打,急忙率领军队进行抵抗。而有些以前被亥耳曼征服的部落则乘机造反,企图恢复他们的独立,造成东哥特内部的混乱,以至亥耳曼屡遭失败,绝望自杀。他的后人失败得更惨,不久即被赶到德聂斯特河滨。

东哥特人无法再继续抵抗,遂于公元四七五年投降。当匈奴人越过德聂斯特河后,西哥特的军队已如惊弓之鸟,不战而溃,急忙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的故地遂被匈奴人占领。匈奴人又征服了北边的日耳曼部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

于是,大草原的西端——黑海、多瑙河以北的广大肥美地区,都落入匈奴人之手。东哥特的征服,对匈奴人是一大转机。他们原来居住在黑海以东阿兰人的土地上。但阿兰人和匈奴人一样,都是游牧民族,没有什么剩余的食物,只能提供一些战士。而哥特人则是一个农业民族,可以供应大批粮食,对于匈奴人的向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经济条件。

至于匈奴人本身,他们仍然过着游牧生活,放牧牛、马、绵羊、山羊等牲畜。他们的社会组织仍以帐篷作为基层单位。每篷居住着五、六个人,包括夫、妻、子女。每户都有自己的畜群和其他财产。他们的社会基本组织是部落,每个部落约有四、五千人。他们的国王是世袭的,是全国的政治军事领袖。国王被看作是天神,操死生、和战大权。

他选拔任命军事领袖统治各地,而这些人也握有统治各地的政治军事大权。这些显贵人物和部落领袖,及其他官员构成这个时期的匈奴贵族阶级。他们垄断着一切政治军事大权,并享有其他各种特权。处于匈奴社会最下层的是奴隶,奴隶的来源是战俘。

这个时期匈奴作战的目的,和早期匈奴一样,不但掠夺财富,而且还抓捕俘虏。有时一次战役抓捕的俘虏达数千人之多。他们除了使用这些战俘从事生产劳动或在家内服役外,而且向战俘的家属勒索赎金。

贵族俘虏需要向捕获者或匈奴国王付出巨款,才能把他赎回。根据公元四三五年,匈奴和东罗马订的条约:一个普通战俘的赎金是八个索利达(币名),以后增加到十二个索利达。

至于那些贫苦的战俘,他的家庭出不起这样高的赎金时,就被在奴隶市场上拍卖。由奴隶贩子转运到各地,充当奴隶。匈奴人进入欧洲后,他们所面临的国际问题和两汉时期早期匈奴在东方所面临的国际问题,极其相似。在匈奴的南边,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的东罗马帝国。

这和三百年前屹立在早期匈奴南边的汉帝国极为相似。

不过数百年前的汉帝国,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是统一的、强大的。有能力对匈奴的进攻予以反击。而四、五世纪的罗马帝国,则是腐朽没落、面临崩溃的奴隶制帝国。而且已经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帝国,没有力量对匈奴人的进攻,进行有力的反击。

但是罗马帝国也不是匈奴人所能征服的。当时在两个罗马帝国中,东罗马帝国较为强大富庶,而且就处在匈奴的南边,成为匈奴长期进攻的对象。

到公元四五〇年以后,匈奴开始向西罗马帝国进攻。四、五世纪时,匈奴对东罗马帝国的政策,主要是侵扰边境,掠夺财物,捉捕俘虏,勒索岁币,要求互市,以至要求和亲等等,显然是数百年前,早期匈奴对汉帝国政策的继续。

分布在罗马帝国周围的是许多日耳曼部落和早期国家。匈奴对他们的政策,是军事征服或进行控制两种手段,迫使他们处于附属国的地位,对匈奴听命、纳贡和提供战士,支援匈奴的战争。

这种政策,显然也是早期匈奴在东亚所施行的侵略政策的继续。足见匈奴进入欧洲后的生活方式、社会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至军事战术,都是从两汉以来长期发展的结果,源远流长,而决不是进入欧洲后数十年中的新发展。

匈奴征服了东西哥特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后,就成了东欧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久他们便对东罗马帝国的西亚各省进攻。他们掠走了大批的俘虏和牛羊及其他财物。公元三九五年冬,匈奴人渡过多瑙河,攻入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大掠而还。公元四〇〇年,匈奴又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公元四三一年,东罗马帝国迫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奴交纳岁币黄金三百五十磅,并允许匈奴人在它境内的几个城镇和它进行互市。

公元四三四年,阿提拉和他的兄弟布列达继承了王位,共同执掌国家的军政大权,但各有自己的领地。这时匈奴的边疆,东起咸海,西至来因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这个广大地区的居民,除匈奴人外,日耳曼和其他部落都臣属于匈奴,史称“匈奴帝国”,是当时欧洲的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公元四三五年,匈奴和东罗马订立了马嘎斯条约,规定:

(1)被匈奴人捉捕到的东罗马俘虏,东罗马可以用每个俘虏八个索利达赎回;(2)两国人在多瑙河边的一些东罗马城市进行互市;(3)东罗马向匈奴交纳的岁币,由三百五十磅黄金增至七百磅。

公元四四三年,匈奴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求和,与匈奴订立和约,规定:

(1)东罗马郎刻向匈奴交付现款六千磅黄金;(2)岁币增至每年二千一百磅;(3)从匈奴逃亡的东罗马战俘,东罗马须每名偿十二个索利达;(4)以后东罗马不得再接收匈奴逃犯等等。

公元四四四年,阿提拉把布列达谋害,以前布列达所统治的领地和人民,都由他直接统治,他成了“匈奴帝国”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2、匈奴人在欧洲的巅峰——阿提拉时代

公元四四七年一月,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等省区发生强烈地震,持续四个月,造成大量的死伤和严重的损失。阿提拉乘机攻入东罗马,攻入了许多城市,君士坦丁堡也处于危机之中。公元四四八年,双方恢复了和平,展开了外交谈判。

这次阿提拉对东罗马提出了比四四三年和约更加苛刻的条件。他要求东罗马将多瑙河以南,西起辛吉杜那木(今贝尔格莱德),往东三百英里,南北一百英里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匈奴,把当地的居民完全撤走。

又要求东罗马按期向匈奴交纳岁币不得拖欠。从公元四四八至四五〇年,阿提拉的威信达到了他的顶峰。这时“匈奴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的限度。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岸,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

这个广大区域内的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领袖,他们平时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居鲁士和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和查理大帝等所建立的帝国,这些帝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

阿提拉所统治的“匈奴帝国”正是这样一个帝国。公元四五〇年,阿提拉的攻击目标,由东罗马转向西罗马。这时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已经到了崩溃的前夜。

由奴隶和农民掀起的巴高达农民运动,在公元四三五年,占领了高卢西北部布里塔尼、诺曼底一带的广大地区,成立了一个独立国家。以后巴高达军事失利,巴高达领导人攸多希亚斯逃亡匈奴避难,以后又在高卢进行反抗斗争。因而巴高达运动受到了匈奴人的支持。

西罗马的大后方,高卢和西班牙绝大部分已被各蛮族王国占领。意大利经过西哥特人的入侵之后,已残破不堪。当时西罗马的政治也极为混乱。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在位年代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五年),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昏庸愚懦。国家大权操于太后噶普拉西达之手。阿伊喜阿斯任步兵、骑兵总司令,是西罗马的最高统帅,但他与太后不合,加深了西罗马的危机。

阿提拉决定向西罗马进攻,似由于东罗马曾经两次受到他的大规模进攻,又被勒逼交纳巨款,已经穷困不堪。他遂改变政策,决定乘西罗马虚弱之际,向它进攻,以夺取更多的财富。阿提拉向西罗马皇帝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指名要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尽管他已经有几个妻子。

并要求得到西罗马帝国领土的一半,作为她所应继承的遗产。西罗马对此无理要求,严词拒绝,声称:“她早和别人订婚,并且按照罗马法律,女子无继承遗产之权。”阿提拉为了麻痹西罗马人的斗志,当他于公元四五一年,率领大军进攻西欧时,扬言是为了讨伐西哥特。匈奴和西哥特之间,以前并没有嫌隙。

但是这时汪达尔国王该萨利克煽动阿提拉对西哥特进攻。阿提拉遂佯言他只是要对西哥特用兵,而对西罗马仍保持友好关系。公元四五一年春,阿提拉率领大军,取道北路,沿着莱茵河攻入西欧,他的队伍,除匈奴人外,又有来自达西亚(今罗马尼亚)的吉皮底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由国王率领;东哥人由三个酋长率领;来自蒂萨河流域(今南、捷、匈境内)的鲁吉安人(日耳曼部落);来自加利西亚(今波兰境内)地区的西利安人(日耳曼部落);屠麟吉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今德意志联邦北部);阿兰人等。

当大军从东欧到达莱茵河时,又有河滨法兰克人(分布在来因河下游西岸),伯坎底人前来参加。全部大军号称五十万人,这是入侵西欧空前庞大的队伍,西欧大为震动。西罗马帝国和西哥特闻到消息,遂联合起西罗马大将阿伊喜阿斯、西哥特王狄奥德利克,调集军队,准备迎敌。不久,又有海滨法兰克人(在今法国大西洋海滨),萨瓦地区的伯坎底人,也参加到西罗马方面。

公元四五一年四月七日,匈奴人攻下莱茵河以西重镇梅斯(今法国东北部)。阿提拉由此转战而西,直趋奥尔良(在巴黎以南),围攻很久不能攻克。六月十四日,阿提拉遂拔围而去,又往北迁回。西罗马、西哥特联军紧紧追击。

二十日,匈奴大军与联军遭遇于巴黎东南的特洛伊城(在色恩河南岸)郊外。晚九时,两军开始酣战,直到翌日早晨。阿提拉战败,但西哥特人也损失很重,国王狄奥德利克阵亡。双方各死十几万人。

匈奴人是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粉碎了。第二天,西哥特人要为他们的国王复仇,继续向匈奴人进攻。阿提拉用战车把自己的队伍环绕起来,借以抵抗,形势很危险。但是阿伊喜阿斯见匈奴人已被击溃,不愿匈奴人彻底失败,致使西哥特人过于强盛,因为这样他以后就很难对付西哥特人了。

阿伊喜阿斯遂劝告西哥特太子图利斯蒙德急速回国,保住他的王位,他又让海滨法兰克人回国。同时,他自己也率领士兵回到西罗马。匈奴人遂从容逃走。退却时,阿提拉威胁道:“我还要回来的”。

公元四五二年,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而南,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阿伊喜阿斯事前毫无准备,匈奴人长驱直入,很快就攻下了西罗马东部重镇阿揆利亚。阿提拉从此南下,要直捣罗马。当时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正在罗马,恐怖万状。急派教皇利俄一世和两个罗马大贵族前往劝阻阿提拉,不要进攻罗马。

此时意大利因歉收而无法对匈奴士兵供应食粮;兼之匈奴军队内部瘟疫大作,死亡甚重;东罗马援助西罗马的大军又要到来,阿提拉不得已,遂从意大利退兵。公元四五三年,当阿提拉正筹划进攻东罗马帝国时,忽然暴毙。

3、匈奴人在欧洲的衰落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之间,因瓜分庞大的“匈奴帝国”而发生战争。匈奴帝国本来只是一个政治、军事的联合,并没有有机联系。阿提拉死后,他的继承人并没有他那驾驭骄兵悍将和各附属部族的能力。

各附属国的人民也不甘心永远受匈奴人的压榨。这些日耳曼附属国一个一个地乘机起来造反,摆脱匈奴人的统治。吉皮底国王阿达利克原来是阿提拉的亲信,公元四五五年,他联合东哥特人、西利安人、鲁吉安人、赫鲁人,大败匈奴人于匈牙利之诺都河岸,杀匈奴人三万余。

阿提拉的长子爱拉克阵亡,他的一个兄弟率领残部逃到多瑙河下游,在匈牙利定居下来;另外一个兄弟,逃到西徐亚以东,“匈奴帝国”遂彻底瓦解。

匈奴在东欧建国后,它的攻击对象,主要是腐朽没落的奴隶制东罗马帝国。它连年对东罗马的进攻,掠夺大量财富和人口,给予严重破坏,以后甚至攻到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东罗马和它缔结了屈辱性的条约。

同时又向东罗马帝国勒索岁币,迫使它向匈奴交纳大量的黄金。使得东罗马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威信扫地,加速了它的衰落。

公元四五一年,匈奴又开始攻打濒临瓦解的西罗马帝国,匈奴的沉重打击,促使西罗马帝国灭亡。阿提拉对于东、西罗马的进攻,不但加速了东、西罗马的衰落和灭亡;而且对欧洲古典奴隶制的瓦解,客观上起了促进作用,尽管阿提拉自己的国家也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匈奴人侵入欧洲,也标志着民族迁移的开始。他们对罗马帝国的打击,使得罗马没有力量来阻挡日耳曼部落闯入罗马帝国境内,在那里定居。

因此,匈奴地进入欧洲,也对日耳曼部落间接地起了保护作用。当然匈奴本身也对这些日耳曼部落进行压制、榨取,把他们变爲自己的附属国,以致公元四五五年这些附属国纷纷起义,“匈奴帝国”终于瓦解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