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任性的考生,科举写下8字,光绪看后直接拍板:状元就是你了

发布时间:2023-05-23 14:41:22 发布人:hao168

“状元何如此?”、“门生有此足矣!”——骆成骧自古以来,人生有三大喜事,一是他乡遇故人,一是洞房花烛夜,还有一个便是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古代,科举是无数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比现代的高考还要残酷。

“状元何如此?”、“门生有此足矣!”——骆成骧

自古以来,人生有三大喜事,一是他乡遇故人,一是洞房花烛夜,还有一个便是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古代,科举是无数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比现代的高考还要残酷。

在这条路上,除非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否则很难做到榜上有名。在清朝时期有这样一位考生,他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凭借八个字便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骆成骧。

后来,他清清白白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因种种原因,虽然仕途不顺,但却依然为国为民,如今的北京大学还与他又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骆成骧的故事。

才子骆成骧

众所周知,隋唐以前,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一般都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简单来说,普通人想要当官,需要世家大族的举荐,否则是当不了官的。

这也就形成了“门阀世家”尾大不掉的局面,直至隋炀帝杨广发明了“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才开始发生变化,也给了普通人一个上升的渠道。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隋炀帝触碰了门阀世家的利益,所以才会被推下台。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在我国历史上生辉,培养出了不少的人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更甚,达到了历史的一个巅峰期。总而言之,科举制虽然在后期“过于呆板”,但的确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才子骆成骧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也让人非常的敬佩。

骆成骧原本并不姓骆,而是姓李,他七岁的时候就丧失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只是,骆成骧的父亲并不怎么会生活,家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非常艰苦。

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他根本没有机会读书,但上天却给了他一个机会。话说,骆成骧小的时候,有一位四川骆姓商人来到他的家乡做生意,刚好看到了机灵的骆成骧,便提出了收养骆成骧的意思。

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本事将儿子抚养长大,便将他过继给了骆氏夫妇,就这样,骆成骧便来到了四川,也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不得不说,骆成骧算得上是一个天才,他从小就非常的聪颖,再加上又勤奋好学,表现很出众。

九岁的时候,骆成骧就考上了成都的锦江书院;十四岁时就参加了州试,还得到了当时考官的盛赞,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将他推荐到了尊经书院深造。

骆成骧的仕途生涯

乡试的第二年,骆成骧便赶赴北京参加考试,虽然第一次考试落榜了,但是骆成骧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在八旗官学教师。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骆成骧将知识与现实结合到了一起。我们都知道,以前科举考试都是以八股文取士,才子们都是死读书的典范。

然而,骆成骧在京城教书的这一年里,他近距离地体会到了时局的动荡与国家的衰败。更甚至,当时大清朝还与日本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以北洋水师的惨败落幕。

看到这一切,骆成骧逐渐认识到了国家力量的衰弱,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变法。在此情况下,骆成骧在第二年的科举考试中,便将自身的观点写入了文章中。

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骆成骧的试卷大约有1700字,整篇文章没有太多迂腐的东西,基本都是“整军练兵、兴修水利”等治国的良策,还针对大清朝的弊端提出了各种改良的手段。

可以说,骆成骧的试卷体现了他为国分忧的初心,以及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决心。更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心有所感吧,骆成骧还在文章的结尾写下了8个字,也正是这8个字让光绪皇帝非常的看好他。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虽然是皇帝,但实际的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曾经,光绪皇帝也曾主持过“戊戌变法”,但却因为慈禧太后的阻挠失败了。

可以说,当时的光绪皇帝郁郁不得志,虽有名却无实,是一个处处被掣肘的皇帝。话说骆成骧试卷的最后八个字是“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写到了光绪皇帝的心坎里去了。

结合骆成骧文章的治国良策,再加上他那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光绪皇帝似乎看到了一位能够扭转乾坤的大才,而且他的志向与自己也相同。于是乎,便亲自封骆成骧为状元:这个状元便是你的了。

由此,骆成骧便从众多的读书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清朝第111位状元,也是清朝历史上,四川省的第一位、唯一一位状元,而他成功的秘诀便是这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可惜的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骆成骧步入了仕途后,虽然他深得光绪帝的信任与器重,但因种种原因都得不到重用、没有实权,心中所想根本就无法变成现实。

后来,因骆成骧惩治了很多贪官,触动了一些利益集团。就这样,虽然骆成骧作风清廉、高瞻远瞩,却被慈禧一贬再贬,一生没有太大的作为。

总而言之,骆成骧虽然有大才,而且还有着一腔的抱负,但却被时局所累、报国无门,可惜可叹。人生晚年的时候,骆成骧开始投身教育行业,希望能够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来影响下一代、改变国破民弱的局面。

后来,骆成骧筹办了北京蜀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多所高校,讲文育武、强国强民。现在,京师大学堂依然存在,它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北京大学。

正所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能做到这一个程度的人,骆成骧绝对算一个!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