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在有关明朝或清朝的电视剧、电影中看到“某某王爷”的称呼,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明清封王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众多不同之处中,最惹人关注的是明代藩王就藩,身处地方,而清代王爷被限制在京城。这种
很多人可能都在有关明朝或清朝的电视剧、电影中看到“某某王爷”的称呼,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明清封王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众多不同之处中,最惹人关注的是明代藩王就藩,身处地方,而清代王爷被限制在京城。这种差异究竟从何而来?
一、明代的复古:明朝的分藩与削藩
1.偏执与自信:朱元璋的分封
众所周知,封王制度起源于西周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宗室、功臣、圣贤后裔镇守地方,给予它们自主建国的权力。
这种政治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第一次终结。自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皇权专制帝国,分封制度就不再作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分封制度。
但是,分封制度作为延续了上千年的古制,在秦代以降依旧不时被一些帝王复兴。如汉高祖刘邦实行的分封、西晋晋武帝的分封等等。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分封藩王的措施就是效仿了这些前代帝王的复古举措。
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感到好奇,一代雄主朱元璋为何要使用弊端甚多的分封制度?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个人的“自私、偏执”以及“自信”。
朱元璋出身草莽,从一个底层流民一步步登上帝位宝座。因此,他对皇权的私欲也是空前绝后的。为了延续朱家天下,他在平定天下后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宿将,可谓刻薄少恩。
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一系列举动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明史》记载,朱元璋在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编纂了“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尽云”。牵连极广,堪称明初第一大案。
朱元璋在诛杀大将蓝玉时也是心狠手辣,毫不顾及往日共同作战的情分,据《明史》记载,因蓝玉案被“诛者万五千人”。
如此一来,我们便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要实行复古推行分封制度。正是因为朱元璋害怕臣子权力太大,认为臣子不可靠,容易威胁朱家天下,所以才要分封皇子拱卫皇室。
除此之外,朱元璋极度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封王的弊端,让各地藩王自觉地拱卫皇室。这种思想生动地体现在他和太子朱标的一段对话中。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朱元璋曾问朱标:“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朱标答道:“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朱元璋又问七国之乱的错误根源何在?朱标认为错在七国并如实回答。明太祖对此回答很不满意,认为这是“偏执之说”。
简单来说,朱标认为西汉的国之乱起源于分封宗王,而明太祖则认为,分封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在位的皇帝,只要皇帝处置得益,各地藩王就能最大限度地拱卫、辅佐皇室。
此后,朱元璋在《拟封诸子诏》中更是直白地说道:“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也就是,朱元璋认为,将众多皇子分封到各地,一方面能够厚待朱家子孙,另一方面能够使朱家天下稳若磐石。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和朱元璋本身的自信,分封藩王在明初达到一个巅峰,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除太子朱标外,只有一个人没有封王。
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藩王就藩之地均为战略要地,且地域广大,如秦、晋、燕、齐诸王,所辖地域连城数十。不过,明太祖毕竟是一代开国明君,在一开始,他为藩王设置了不少限制,以此平衡藩王权力与中央皇权。
如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所言:“如燕、晋诸王,或统兵以镇边塞,然不为例。其分封內地者,不过设三护卫”。诸多藩王中,真正有强大军事实力的不过燕、晋几位北方边境的藩王,并非范例,其余分封内地藩王的军力较为弱小,最多不过设置三个护卫军(一个护卫军人数不固定,大约2000-3000人)。
如此一来,明初的藩王就藩后,似乎真的达到了朱元璋预想的藩王御边,拱卫皇室的作用。
可惜的是,等到藩王就藩后不久,藩王权力就日益壮大,久而久之,燕王等藩王俨然成为一方诸侯。
2.朱允炆的失败与朱棣的调整
在朱元璋死后,地方藩王越发成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心腹大患。于是,朱允炆重演汉代削藩戏码,可惜的是,燕王朱棣抓住时机,以“清君侧”为旗帜,提出“保社稷于机危,拔诸王于困苦(《明史》)”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变”。
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建文帝战败,不知所踪,燕王朱棣登基,年号永乐。朱棣上位后,随即对明太祖确立的分封制度加以改良,逐渐抑制了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发展趋势。
朱棣制定的一系列抑制藩王权力的措施被他的儿子明仁宗和孙子明宣宗进一步发展,这些措施被后世称作“藩禁”,其内容众多,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军事与行政两个方面。
朱棣上位后随即规定藩王“不许擅役一军一民(《明太宗实录》)”,以此削弱各地藩王的军事实力。此后,明仁宗、明宣宗进一步限制宗王接触军务。
在从政方面,明代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写道“本朝宗室厉禁,不知起自何时,即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沈德符是万历-崇祯时人,可见,在明朝中后期,藩王无法从政,且无法从事农、工、商等任何行业,只能不劳而获,无所事事。
尽管沈德符说这种禁锢“不知起自何时”,但是,从根据现代明史专家研究,这种严格限制藩王从政的规定大致起源于明成祖,成熟于明仁宗和明宣宗。
二、清承明制:形异实同
1.清朝对分封制的扬弃
清朝统治者平定天下后,国内曾一度出现分封的呼声。当时的许多宗王要求分封,但是,清朝统治者充分总结了历代统治者的分封弊端,断然拒绝了相关要求。雍正更是旁征博引地驳斥了“封建论”,说道“古人之有封建,非谓其制尽善”(《清史稿》)。
当然,清朝对分封制并非全然排除,而是在强调天下一统的同时,部分吸收了分封制的内容,对皇子和功臣实行封爵制。
这种封爵包含三种形式,一是功封,即敕封有功之人为亲王,人数极少;二是恩封,是国家大庆典时对宗室的加恩,也极为少见;三是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的封爵,最为常见(《大清会典》)。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清朝对宗室贵族按照世系进行了大规模封爵,但相关人数依旧远远少于明代藩王,如此一来,清朝的王侯数量始终有限,不至于对皇权构成威胁。
此外,无论清朝皇帝如何封王,给予诸王贝勒多少赏赐,都绝对不实行外封制度,而是利用京城的王府,将各位王爷牢牢固定在京师。正如《清史稿》所言“诸王不锡土,就其封号但予嘉名”,换言之,清朝的王爷有王爵而无封地,不在地方任职,被圈禁在京师。
2.名异实同:明清两代相似的封王发展史
实际上,清朝入关以前的封王并非如此,并且,清朝入关之处分封的汉人三大藩王(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也是手握军政大权的一方霸主。如此一来,我们看到,清朝经历了和明朝一样曲折的分封发展历程。最终发展出了和明朝类似的严格限制王侯的制度。
在后金(清朝前身)努尔哈赤的时代,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自立为王,“背弃使其同享国人、僚友之兄长,携其部众,出奔他路异乡以居”(《满文老档》)。舒尔哈齐试图带着他的部众脱离后金,自立封地。
努尔哈赤用雷厉风行的手段将其迅速镇压,但此后相关行为依旧不断出现。所以,到了皇太极时代,诸王贝勒只能在都城之内建府,不能外出,这种制度被现代学者称作“诸王贝勒内封制”。
除此之外,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也为清政府敲响了分封藩王的警钟。众所周知,满族人口有限,所以,在入关之初,清政府分封了三个汉族藩王笼络地方势力。
但是,在清军平底天下后,三藩继续享有相对独立的财政、行政、军事权,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极大威胁。
于是,康熙在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随即起兵反清,在经过8年的战斗后,三藩被彻底消灭。清王朝在吸取了这次事件的教训后,再也没有分封任何王爷就藩地方,所有的王爷、贝勒都只能呆在京师,若非皇上准许,寸步不许离京。
如此一来,清朝的经历与明朝基本一致,都曾经有过实际分封藩王的制度。但到了王朝统治中后期,明清两代都实行了严格限制王爷权力的制度,可谓是名异实同。
结语
明太祖朱元璋猜忌功臣,分封皇子为王,令其镇守地方拱卫皇室。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藩王制度还是酿成了朱棣反叛朱允炆的靖难之役。此后,朱棣充分吸取教训,削弱藩王势力,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代,明朝藩王无法出仕,甚至无法从事农业、商业等任何行业,至此,藩王已经彻底沦为被禁锢在地方的寄生虫。
清朝的封王政策一开始与明朝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在经过了后金时代的宗室叛乱和清初三藩之乱后,清王朝采取了“封爵不授土”的政策,将清朝诸王贝勒禁锢在京师,以此防范宗室叛乱。
参考文献:
1.朱诚儒.明代的封藩与清代封爵制之比较研究[C]//.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9-245.
2.李理.论清朝诸王贝勒内封制[C]//.多维视野下的清宫史研究——第十届清宫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93-108.
泰拉瑞亚喜庆弹射器Mk2怎么获得很多玩家都想了解,泰拉瑞亚中有形形色色的武器装备,跟人...
黎明觉醒西部哨所宝箱在哪里?更自由的开发世界,探索、生存,守护家园,建造营地,海量...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王者荣耀诸葛亮鹤羽星尊性价比怎么样 王者荣耀诸葛亮鹤羽星尊...
小编为大家分享阴阳师狭间幻境阵容推荐怎么搭配-阴阳师狭间幻境阵容搭配推荐相关内容,阴...
小腹疼痛是什么原因女性,人体的腹部包含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一些器官,尤其女性的腹部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