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宣言,引发欧洲版“闯关东”,德国人涌入俄罗斯

发布时间:2023-05-24 10:10:56 发布人:hao168

1762年6月28日,俄罗斯帝国发生了一件惊动整个沙皇宫廷,乃至于惊动整个俄罗斯的大事。一心想要将俄国文化同化成普鲁士的沙皇彼得三世,被其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毒杀。这个彼得三世是个普鲁士人,属于罗曼诺夫

1762年6月28日,俄罗斯帝国发生了一件惊动整个沙皇宫廷,乃至于惊动整个俄罗斯的大事。一心想要将俄国文化同化成普鲁士的沙皇彼得三世,被其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毒杀。这个彼得三世是个普鲁士人,属于罗曼诺夫家族的表亲。而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样是普鲁士人,按说同为普鲁士贵族出身的沙皇和皇后之间不应该有这么强烈的矛盾才对。况且叶卡捷琳娜二世本身就是带着打破俄奥军事同盟,为普鲁士王国谋求战略平衡而来的,又怎么会干掉了亲普鲁士的彼得三世呢?

为什么说彼得三世亲普鲁士呢?事情是这样的,彼得三世作为沙皇,想着的不是俄罗斯帝国的利益,他本人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狂热粉丝,一上位就终止了与普鲁士的战争,本来俄罗斯帝国在战争中已经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了,贵族将军们自然是不满的。然后这个思路清奇的沙皇还跟普鲁士缔结了盟约,要求他的臣民通通崇拜腓特烈大帝,所有贵族改学习普鲁士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也要转变宗派,学习普鲁士天主教文化,如果谁不学就没收谁的封地或者教会财产。

虽然不用叶卡捷琳娜吹风,彼得三世就满足了普鲁士的战略目的,但他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将自己推到了沙俄贵族阶级的对立面,贵族们可以同意与普鲁士结盟,也可也容忍沙皇陛下放弃即将胜利的战争。但他们不能容忍沙皇试图削弱自己的权利,将自己从军队中赶出去,并将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文化洗成普鲁士文化,这是与俄罗斯统治阶级利益完全相悖的。彼得三世还是个粗暴的大男子主义者,动不动就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最终叶卡捷琳娜二世跟贵族们结盟密谋毒杀了彼得三世,而后自己加冕为俄罗斯帝国女沙皇。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也想引进更多的普鲁士文化,来改善俄国宫廷和社会上呆滞沉重的现象,但奈何有彼得三世的前车之鉴,加上她本身是靠沙俄武勋贵族们支持上位的,所以也不敢做的太过于激进。因此女皇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她决定从社会下层下手逐渐影响整个俄罗斯,于是在上位不久颁布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宣言》,该宣言表达了俄罗斯向欧洲,尤其是向普鲁士等德意志诸侯国敞开国门,欢迎底层劳动人民移民俄罗斯讨的意愿。同时俄罗斯帝国将为前来讨生活的移民提供一定的路费,免去他们的入境税和30年土地使用税,并提供免息贷款,支持移民们建造房屋,购买必要的生产工具。但移民需要遵守帝国的法律并宣誓效忠沙皇,以换取俄罗斯帝国从移民中选择官员管理定居点的特权。

为了更好地管理移民,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萨拉托夫建立了专门的移民办公室,萨拉托夫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伏尔加河虽然是斯拉夫人和卡尔梅克人的传统定居点,但这里地广人稀,留有大片肥沃无人开垦的土地,即使是一些伯爵的封地,也缺乏足够的人口支持。所以把移民安置在伏尔加河流域是第一选择,其次是伏尔加河的支流,比如顿河流域,同样地广人稀,靠哥萨克部落根本就开发不完这么大片的土地。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吸引力,女皇承诺不会侵害移民们的信仰,东正教不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移民定居点,而移民信仰的宗教同样也不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斯拉夫人城镇传播。很大程度上女皇是考虑到了西欧人有一部分信仰新教,中欧地区的普鲁士人,几乎都是信仰天主教路德派和罗马正教派的信徒,与东正教本来就有一些不合,所以才除此下策。不幸的是条件如此优厚,但对西欧人群的吸引力并不大,反而是普鲁士的穷苦人们非常渴望移民,大多拥有移民的意愿的普鲁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无产劳动者,他们在少数下级无地贵族的带领下居家迁移,前往俄罗斯谋求生路。

从1763年开始,第一批来自普鲁士地区的移民踏上旅程,到1766年,第一座普鲁士城镇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总共有大约3万名普鲁士人选择移民俄罗斯,成功抵达俄罗斯的人总计有大约1.5万人。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长途移民意味着一种折磨,人们要穿越近2000公里抵达伏尔加河流域,路上难免遇到疾病,盗贼,猛兽等,一些人在途中死于病痛,一些不想再走的人选择留在半路谋生,还有一些在途中被抓走成了奴隶。但好歹这些移民有50%闯过了难关,越过了草原和沼泽,抵达了指定定居区域并建立起来了自己的村镇。

从1766年开始,第二批移民也踏上了旅程,直到1773年,总共有2.66万人成功抵达萨拉托夫州,路上仅有3293名移民死在了东欧版"闯关东"的路上。直到1778年,沿着伏尔加河流域建立起了105座普鲁士村庄,出生的第二代移民儿童被赋予了普鲁士与俄罗斯文化融合的名字,普鲁士人定居点完全由普鲁士人官员负责管理,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作坊,自己的码头,自己的贸易站点,自己的农场。

到18世纪末时,伏尔加河流域普鲁士人定居区小麦耕种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万亩,除了小麦,移民们还种植了大量的土豆,烟草,卷心菜,黑麦,燕麦。从萨拉托夫到阿斯特拉罕,总共有140座普鲁士移民建立的服装厂和4座粮食加工厂,4座农具生产厂。移民们的城镇也开始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但叶卡捷琳娜女皇最初期望利用移民们自下而上地改变俄罗斯社会,影响落后的俄罗斯农奴制农业生产,使得俄罗斯人逐渐学会现代化生产技术与普鲁士文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伏尔加河流域的移民们表现出了较强的闭塞性,他们不太愿意跟斯拉夫人和卡尔梅克人分享自己的农业技术,更不愿意教导他们学习普鲁士文化和文字。这其中不仅是移民团体闭塞的原因导致的,很大程度上也和俄罗斯贵族们拒绝任何非受自己利用的学者和手艺人进入领地有关,如果哪个不属于教会也不属于贵族个人势力的学者或者手艺人随便进入贵族领地,然后向农民们传授知识,售卖铁器,他们就会被领主当做叛徒处决,这也导致普鲁士移民们不愿冒险与俄罗斯农奴们接触。而且发生在1774年的普加乔夫起义影响了66%的普鲁士定居点,其中有大约20座城镇被彻底摧毁,这也是普鲁士移民不愿接触周边原住民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顿河流域就不同了,由于居住在当地的哥萨克人生性自有豪爽,部落头人也不会拒绝外来者传授生产技术,提高自己领地里的粮食产量。所以在顿河流域的普鲁士人定居点与当地的哥萨克部落关系要相对亲密很多,一些部落甚至学会了如何制作普鲁士带来的先进农具,个别部落头人甚至还学会了一些普鲁士人的社交礼节。而当地普鲁士在和哥萨克部落交往中也变得豪爽起来,算得上互相学习和融合的典范。

到了十九世纪,普鲁士人定居点已经在萨拉托夫,阿斯特拉罕,沃罗涅日,梁赞,喀山,察里津,罗斯托夫,奥伦堡等地区遍地开花,甚至一些普鲁士人开始向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哈萨克地区移民去开创新的居住地。普鲁士人经营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甚至在农业领域,轻工纺织品领域,冶金领域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大多数由俄罗斯贵族和外国商人合伙经营的企业。

结语

后来伏尔加河流域也成了苏联主要的工农业基地,当地高素质的普鲁士人为苏联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可观的高新技术人才基础。当然这期间也发生过许多的悲剧,比如农业生产因为失去普鲁士贵族的领导,农民们无法自己制定有效的生产计划,而苏联派来的工作人员又组织不动普鲁士农民,加上席卷俄罗斯的大干旱所引发的饥荒问题,导致多达十数万普鲁士人背井离乡逃往德国。直到斯大林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下发了命令,一方面整顿秩序,一方面允许集体农场将超额生产的粮食留下使用,同时允许农民在指定区域将这些自留粮食出售,才解决了这个麻烦。而后就是伏尔加工业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荡青春,无数的重工业企业沿着这条斯拉夫人的母亲河竖立起来,使得苏联迅速追上了世界的步伐,而伏尔加工业区也成为了苏联老工业区的代名词之一。

参考文献:

《伏尔加河德国殖民地发展史》

《18世纪:俄罗斯德国人移民史》

《德国人在新俄罗斯》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