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看不透隆科多?他的官场智慧,已经登峰造极

发布时间:2023-05-24 16:40:30 发布人:hao168

导读:除了隆科多和佟国维的关系设定,《雍正王朝》对于隆科多的演绎较为贴近历史史实,基本还原了这个被清朝帝王唯一公开以“舅舅”相称、在康熙、雍正两朝皇权更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之人的官场起伏。清朝历史上

导读:除了隆科多和佟国维的关系设定,《雍正王朝》对于隆科多的演绎较为贴近历史史实,基本还原了这个被清朝帝王唯一公开以“舅舅”相称、在康熙、雍正两朝皇权更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之人的官场起伏。

清朝历史上,从佟氏的佟养真、佟图赖;到佟佳氏的佟国维,佟氏一门,能人辈出;作为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子、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隆科多乃系绝对的名门之后,妥妥的“官四代”。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作为康熙皇帝刻意安排的皇权监护之臣,从长期被压制到突然翻身立下“拥立之功”,成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走向位极人臣的权力巅峰,隆科多的官场生涯可谓精彩纷呈、跌岩起伏。

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首次出现在“追比国库欠款”的事件中,面对田文镜,隆科多虽然气势汹汹,但其一言未出,在皇四子胤禛及时赶到后,更是趁机溜出。这是我们对隆科多的首次印象,此时的隆科多虽然较之马国成有所收敛,但其“毫不畏惧”的举动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出身于康熙朝势力强大的外戚家族,作为康熙皇帝的亲表弟兼小舅子,作为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亲侄子,大清功臣佟国纲的儿子,此时的隆科多虽然并没有具体官职,但以他的身份地位,他在此时做出何种张狂举动都属正常。但隆科多并没有当出头鸟,更没有和田文镜正面对抗!

然后,隆科多应对欠款的举动,更让他的形象迅速转变——将康熙皇帝亲赐宝刀,抵押换钱,偿还国库欠款。

01对于官场规则的严格遵守,正面形象的搭建,乃是官场生存的最低标准

作为皇亲国戚,早期跟随康熙皇帝征战,立下战功的隆科多,绝对属于邬思道口中所说“自幼跟随康熙皇帝,为大清朝建立了绝对功勋的功臣”行列。

那么,隆科多为何不像那帮功臣一样,向康熙皇帝诉苦求情呢?又为何不像那些“抵账不还”的“顽固派”大臣,誓死不还国库欠款,而需要将御赐宝刀抵押来偿还欠款呢?

1、隆科多骨子里的傲气,让他不会低头

就隆科多在康熙朝的地位而言,他拥有世袭的爵位、拥有和清朝皇室车扯不开的直接关系,又有着六叔佟国维的强大后台,他和其他欠款的大臣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些高贵身分给他带来的已经深入骨子里的傲气。

在这份傲气的支持下,他只会向自己的家里人(六叔佟国维)低头借钱还款,而绝不会向康熙皇帝低头求情,毁掉自己在战场上拼杀才换回的于康熙皇帝心中的光辉形象。

有时候,面对具体情形,就要权衡利弊、权衡利害得失,不能因为暂时遇到的困境就将自己的原则和形象任意毁坏,哪怕已经威胁到了生命。

总有些东西比生命贵重!

总有些你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的东西,会带给你绝对的精彩和大大的未来!

2、官宦之后,更懂得官场规矩,而这些规矩让他不敢造次

从曾祖父佟养真开始,佟氏一门就开始效命于后金政权,作为“官四代”的隆科多,对于清朝时期的官场规则和基本原则太多熟悉。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些原本就千古不变的道理自然不必多说,对于国库欠款,对于已经影响到清朝皇权统治根本的财政问题,对于康熙皇帝亲自下达的追讨命令,隆科多深知其中利害。原本就天经地义的事情,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上升到了政治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层面问题,也不仅仅是律法方面的约束,而是可以直接影响自己官场发展乃至个人未来的决定性问题。

追讨欠款,看似简单,但其中牵扯了皇子利益、牵扯了朝臣利益、牵扯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稳固,稍不留心就会成为此次事件的政治牺牲品,被当成负面典型而受到严惩。

从一件小事的操作中,达到统治阶层清算政治势力、维护皇权统治的例子,隆科多见到了太多太多。所以,隆科多宁肯抵押御赐宝刀,也不愿意触及这层官场规则,成为官场规则下的牺牲品。

“法”有时候是会“不责众”,但如果触犯了“法”的是危及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行为,“人云亦云”便绝对不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对于“规则”的固执遵守,在大多数人眼中,很可能有着“犯傻”的意思,但这绝对不是错,更不是“吃亏”。如果事情真到了“正和对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你就会知道“吃亏”不光是“福”,还是巨大的“庆幸”!

对于规则的遵守,永远都不是犯傻,更不是吃亏,而是对于你所处环境的尊重和顺从。这并不丢人,更不会失去什么!

3、“追比国库欠款”有皇子主持,隆科多不会主动得罪,自绝后路

最重要一点是这次“追比国库欠款”的负责人乃系刚刚在“江南募捐”中立下绝对功勋,刚刚被康熙皇帝晋封为雍郡王的皇四子胤禛。虽然当时的胤禛还只是坚定支持太子胤礽的“太子党”成员,虽然胤禛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皇位的渴求,但对于隆科多而言,每一位皇子都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都是自己的主子,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继位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所以,隆科多不会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得罪任何一个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

这一点,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皇十三子胤祥被圈禁理藩院的时候,也能够得到证实。

经过隆科多的数次努力,佟国维终于给了隆科多一个理藩院守监的职位,而在皇十三子胤祥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在理藩院后,隆科多对其极尽尊敬、分外照顾。

要知道,当时太子胤礽被废,皇十三子胤祥也因为牵扯其中才被圈禁于此,就当是的情形而言,胤祥甚至包括其身后的皇四子胤禛能够继承皇位的机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隆科多并没有考虑这些,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做到了一个曾经部属该有的模样,做到了真正的人臣之礼、主仆之情。

谁的人生都不是顺风顺水、一路平坦,谁都有走背字、走霉运甚至被打垮压倒的时候,这时候才是看清一个人、看透一个人的关键时期。隆科多利用人性的弱点、在人性的软肋上狠狠的砸了一拳,他之所以能够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初就迅速位极人臣、走向权力巅峰,得益于他在皇权更迭过程中的卓越贡献,更得益于他平日里坚守正道、坚守人性、坚守做人原则的行为影响。

隆科多在“九王夺嫡”初期阶段对规则的坚守,对自身正面形象的搭建、对人性良知的坚持,就是他的官场智慧,就是他为今后的官场腾飞打下的坚实基础。

就隆科多日后的位极人臣而言,他对官场的“正道”看待才是其政治智慧和官场生存技能的所在。

02“正道”之后,隆科多的“观后再行”、“听后再言”,乃系其官场生存阴暗面的补充

“正道”行为乃系官场生存的最低标准,也是康熙皇帝对皇位继承人和拥立嗣君臣子的最低要求标准。但如果一味按照“正道”行之,一味中规中矩、坚守对错,那么“好人”终究不会得到“好报”。康熙皇帝的皇位传承不会顺利、皇四子胤禛的继位过程不会平稳,甚至连皇位都很有可能错失。

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这样的明君圣主依然有着阴暗面的表现,于官场中稍不留意就会立地陷入万劫不复。所以,隆科多在坚持了佟氏家族“精准政治站位”的优秀传统外,还保持了阴暗面的施行。

我们以两个具体细节予以说明。

1、先观后行

康熙皇帝在宣布了“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以后,众位皇子立马陷入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混乱状态,这时候除了那个并不确定能够掌握兵权的皇十三子胤祥,就只有康熙皇帝亲自安排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能够掌控局面,保证胤禛的皇位继承能够平稳进行。

张廷玉暂时制止了皇子们的过激行为以后,命令隆科多将康熙皇帝预留的传位诏书取来,以正皇四子胤禛的继位合法。

注意,此时皇四子胤禛也刚刚派遣了张五哥前往自己的潜邸告知邬思道,让邬思道再去放出皇十三子胤祥。胤祥还要跑到北京城郊外的丰台地区,掌握丰台大营的兵权,然后再赶到畅春园。

相比较而言,胤祥至少要比往返畅春园和紫禁城之间的隆科多,要多出往返丰台大营的时间,这还要将胤祥掌握丰台大营兵权的时间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隆科多只会比胤祥早赶回畅春园,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胤祥控制住了局面以后,隆科多才捧着康熙皇帝遗诏,来到众位皇子面前!

隆科多为什么比胤祥还要晚?他在等什么?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康熙皇帝虽然亲口宣布了皇四子胤禛的继位人身份,但皇八子胤禩等人背后的强大势力和他们对于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的把控是绝对可以颠覆朝局的所在。虽然隆科多手中掌握着三四万的步军统领衙门官兵,但和驻守在京城外围的两大兵营比起来,隆科多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隆科多在等,他在等胤祥对于两大兵营的控制,在胤禛没有绝对把握能够登上皇位之前,隆科多手中的传位诏书,是不会来到的!

如果,胤祥没有掌握兵权,隆科多可以顺势倒戈,拥立皇八子胤禩继位为帝,自己依然可以走向权力巅峰;到那时候,张廷玉手中掌握的可以立马取了隆科多性命的康熙遗诏,就基本等于摆设了!

如果,胤祥掌握了兵权,隆科多就可以按照康熙皇帝的临终安排,在“大好局面”下,宣读康熙皇帝的传位诏书,成为拥立功臣,走向权力巅峰。

所以,隆科多的身家性命、仕途前程全在其“先观后行”的处事原则上。

2、先听后言

雍正皇帝顺利登基为帝后,户部主事孙嘉诚,因为和本部堂官撕打而来到了雍正皇帝面前。在整个过程中,隆科多关于孙嘉诚只有两句话,而这两句话就将隆科多“先听后言”的处世哲学诠释的淋漓尽致。

对于铸造新钱中出现的弊端,孙嘉诚予以了正面抨击,但他的刚毅直言,似乎没给雍正皇帝留面子。

“请问皇上,朝廷铸制新钱,是为了便于民间流通呢?还是为了粉饰太平?”

眼见雍正皇帝面露难色,有些尴尬,立于一旁的隆科多立马说道:

“孙嘉诚,你这是在和皇上说话吗?来人,把他给我叉出去!”

就这一句话,隆科多就向雍正皇帝表达了两层意思:

1.1、我是你的人,任何人敢于挑战你的权威,我都不答应。

1.2、我手中虽然握有兵权,但这些权力都是为拥护和支持你而存在。在未得到你的明确指示之前,我的职责就是消灭一切敢于挑战你的“对手”。

但在孙嘉诚离开以后,隆科多又立马站出来为孙嘉诚说话:

“孙某虽然放肆,但奴才以为他并无私意,倒是一心为朝廷着想。所议钱法也并不无道理,愿圣上能够弃其非而取其是,把他的奏议下到六部,集思广益似乎更为妥当!”

啥意思?

这不光是在为孙嘉诚刚才的“狂悖”行为求情,更是为其“一心为朝廷”的行为点赞。

隆科多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之快?

因为雍正皇帝对于“狂悖”的孙嘉诚,非但没有惩罚,反而给予了根本算不上斥责的评价;

“好生读几本书,长长见识,再来朕跟前来唠叨!”

这是训斥吗?这更像是一个师父对爱徒的宠爱之言。隆科多敏锐的捕捉到了雍正皇帝看待孙嘉诚的真实态度,那就是雍正皇帝已经决定要培养和重用孙嘉诚了!

所以,隆科多立马改变态度,从国家财政政策和忠心侍主方面出发,予以站位和支持,以达到“迎合上意”、“深通圣意”的形象搭建。

正道行之,是一切身处环境所必需遵循的最低标准,这也是一个个体能够稳固生存、稳健发展的基础。但防人之心、弥补正道,又必须配之阴暗层面的手段施用。隆科多的“先观后行、先听后言”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并不能拿到台面上,但却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必须采用的阴暗手段。不可否认,隆科多如果后来没有参与到统治阶层内部斗争之中,他的下场或许远比佟国维来的更好!

参考文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