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粘杆处”的武器血滴子,为何在正史中找不到证据

发布时间:2023-05-25 10:36:08 发布人:hao168

导语:在众多描写清朝宫闹秘闻的小说中,无疑对雍正一朝的描述最为神秘。雍正帝老谋深算,在位期间罗织文网,广布耳目,令人闻之色变。经由野史的渲染,他的种种统治手段更是被蒙上了层层诡秘的面纱,血滴子正是其中

导语:在众多描写清朝宫闹秘闻的小说中,无疑对雍正一朝的描述最为神秘。雍正帝老谋深算,在位期间罗织文网,广布耳目,令人闻之色变。经由野史的渲染,他的种种统治手段更是被蒙上了层层诡秘的面纱,血滴子正是其中的最大谜团。

血滴子从何而来,鼎鼎大名的血滴子,在清朝的各种正式史料、档案中并不见踪迹。就算是雍正朝及其后的很长段时间内写成的各种笔记小说中,也不见有关这种神秘莫测的兵器的描述。

清末民初,“血滴子”开始出现在小说中

直到清末民初,市井之间兴起股谈论官闱秘闻的热潮。政治气氛紧张的雍正朝,自然是文人创作的绝佳题材。当时用雍正帝逸事作为题材的小说,有胡蕴玉的《胤镇外传》、孙剑秋的《吕四娘演义》、紫萼的《梵天庐丛录》、蔡东藩的《清史演义》、燕北老人的《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等。这些当时被称为“新讲话”的通俗小说,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因此受到了极大欢迎,流传很广。

这些小说声称借史实演绎成篇,其实都是择取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凭着一支支生花妙笔,文人不但凭空创造出吕四娘这样一一个身负血海深仇、潜人深宫刺杀雍正帝的侠女形象,还为雍正帝手下的特务机关配备了血滴子这样来无影、去无踪却又百发百中的秘密武器。

在小说中,血滴子是专门把人头从人的脖子上取下来的武器。虽然古代中国的很多武器都能使人身首异处,但在文人充满想象力的笔下,血滴子却不是寻常的武器。

有的野史称,血滴子在使用的时候,是“放出去”的。持有血滴子的人并不需要直接掌控武器,便能取下人的首级,颇有些“取人性命于千里之外”的意味。在使用时,血滴子和目标的距离不会太远。使用者把血滴子放出去或是抛出去,它便会把人的头颈部罩住,飞快割下人的头并一同收回来。被血滴子所害的人便成了无头尸体,十分恐怖。

小说中“血滴子”的样子

有的小说将血滴子描述成种半球形的器物,内藏一圈锋利无比的快刀,用时把它扣在对方的头上,开动机关,就能把人头轻易地割下来。有的小说则认为血滴子外形酷似皮筐,大小刚好能容下人头,筐口装有锯子,佳上有铁链,一抛出去套上人头,锯子就会切断脖子。

还有的则说血滴子是一个连着条长铁链的圆帽形金属器物,可套住敌人的头烦。金属帽子的边缘有很多长刀齿,当血滴子套着敌人头烦时,刀就会把敌人脖子切断。在飞行途中,血滴子还会连续发出震撼人心的恐怖声音,更玄的是。有的小说还言之凿凿血滴子里面装有化骨水,能把割下的人头融化在其中,从而毁“头”灭迹。

从登基称帝开始,雍正帝就身陷“弑父夺位”的传闻中。而他在登位后推行严苛吏治、大兴文字狱,更让民间对这位皇帝有了恐惧之心。民间故事中对雍正帝及其特务统治的描述,多半也带有这种心理的投影。

特务组织“粘杆处”

但小说往往也有着事实的影子。尽管文人笔下的血滴子纯属子虚乌有,雍正帝的八弟“阿其那”(胤襆)、九弟“塞思黑”(胤糖)都是为血滴子所杀更是无稽之谈,不能作为信史。

然而,身处弱势地位却最终夺得争储斗争胜利的雍正帝,确实得力于他手下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一“粘杆处”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门从事粘蝉、捉蜻蜓等服务的机构。雍正帝还是皇子时,住在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府邸内树木枝繁叶茂,每逢盛夏初秋,鸣蝉聒噪不胤镇喜静畏署,往往命门客、家丁操杆抽蝉。在皇位的争夺斗争中,胤镇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步为营,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中的武林高手,训练家丁队伍,以粘蝉捕虫的身份为掩护,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已。

乾隆帝虽然处心积虑地消除雍正时期留下的种种特务机构遗迹,粘杆处”却被保留了下来。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帝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停息。

总结:“血滴子”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是人们通过艺术小说创造出来的武器,正是因为当时雍正时期的特殊环境,民间氛围恐怖,使得百姓心里畏惧政府,这些就体现在了小说之中。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