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后》:来自故乡的食物,是女儿呼唤母亲的“无声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3-05-25 15:57:17 发布人:hao168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妈妈走后》,来自韩裔美国作家米歇尔·佐纳。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妈妈走后》,来自韩裔美国作家米歇尔·佐纳。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妈妈走后》

作者:[美]米歇尔·佐纳

译者:蔡雯婷

版本:光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1月

作者简介:

米歇尔·佐纳(Michelle Zauner),198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一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在美国俄勒冈州长大。2011年毕业于布林莫尔学院创意写作专业。2021年出版处女作《妈妈走后》(Crying in H Mart)。2022年,米歇尔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

评审员001:Qiuping

一个让我们关照自身的窗口

年纪越大,走过的地方越多,尝过的食物和味道越来越多,再以自己的故乡和食物为参照,就会愈加看清自己,真正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思。食物对个体性格,对群体文化的塑造影响之深远极大地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是我们一直将其当成习以为常的事,很少去回溯和探究。

《妈妈走后》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米歇尔明明有1/2的白人血统,也没怎么在韩国生活过,但母亲的基因带给她的饮食习惯、性格却被天然带在基因里,刻在骨子里。说实话,读之前因为已经了解过这本书的题材,再加上是一个年轻亚裔女作家的书,所以我特别担心叙述会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极其个人化的故事和情绪里,对读者体验不是太友好。但读完之后,发现不但超过了我的期待,甚至收获了很多惊喜。

米歇尔将对母亲的爱表达得很克制,而且将食物与母女间的“小”关系,与国籍、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大”联系串联得很灵巧,每一幕故事都很有电影感。当然也可能是我平时韩剧韩影看多了,因此看书的时候特别容易能想象到现实中韩国人遇到同样情况做出的同款反应。所以我读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拍电影,后来上网查了一下,甚至这本书改编电影的计划都已经到定好导演的进度了(后来看扉页内容才看到有介绍这本书被买下电影版权的信息)。

虽然米歇尔现实年龄要比我大几岁,可能遇见她要叫一声“欧尼”,但因为她写这本书的时候的年龄比我现在要小,所以读书的时候一直把她当成小妹妹,不断被这个年轻女孩子迸发出的强劲生命力深深感染。尤其她在妈妈去世之后,独自为母亲的“尸体”穿衣服的那个片段,让人心碎的同时又被她的坚韧深深打动。

通过食物,三代韩国(也许也可以延展至东亚)女性的命运被清晰映照。她们都被困在家庭,囿于丈夫和孩子的小圆圈里,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妈妈只有在临死前才从绘画里些微找到了一些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甚至米歇尔的外婆、妈妈崇美、姨妈娜美、妈妈的好友桂无一没经历过被男人的背叛或伤害,无论是东亚男人还是白男,男人给女性带去的只有伤痛这件事是一模一样的。

不知道是妈妈带给米歇尔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还是基因就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让她虽然在美国长大,一直接受美式教育,但却自带懂东亚人的“天赋”。书里很多关于东亚人的描述真的都很“内行”,而且她的文字里也没有那种白人凝视东亚人的第三者视角,我作为一个女性读者能清晰感受到米歇尔是能跟我们感同身受的,所以她也会恨自己的父亲,与姨妈永远做好朋友。从作者角度,米歇尔的这种特质,也让读者读她的书的时候非常舒服和得到“被共情”的好感。

近几年亚裔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在美国(全球)越来越大,而且恰巧这两年的爆款《瞬息全宇宙》和《青春变形记》也讲的是(东)亚裔的母女关系,但这两部作品呈现的都是一种很激烈的对父系权威的抗争,以及母女之间的隔阂到和解,总的来说还是很符号化(中性描述),但《妈妈走后》让我们读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和感受。它没那么激情,没那么富有生命力,但却张弛有度,在绵延不绝的柔情中包含着一个女孩,一个跨国家庭里透过食物这种介质表现着每个人对自身,互相对彼此的复杂情感。

书的最后,米歇尔说希望她的“母语”能永远引领她,但明明她根本不会几句韩语,而且按照我们约定俗成对“母语”这个词的理解,她的“母语”应该是英语。而且妈妈走后,米歇尔也某种意义上跟韩国的联系越来越弱,但她却强调自己要皈依母亲的源头。这让米歇尔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也让我们可以借机审视一下和母亲的关系。虽然米歇尔跟母亲的关系有些许特殊,异于我们大多数人,但也许反而是因为特殊和遥远,所以才能让她自己和作为读者的我们看清很多母女之间的东西。

这本书有很多值得聊的内容,也有很多点都可以展开讲。每个女儿和母亲都能从中找到很多相似的情节和情绪。每个人也有关于食物的独特记忆和理解。以及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出发,对外构建的各种关系,家庭,爱人,孩子,朋友等等都很值得探讨。而《妈妈走后》就像一个让我们能够对照和关照自身的窗口。很高兴在当下这个永远追求快节奏和刺激感的社会里,米歇尔为我们书写了一个柔和,温热的,并不治愈,但却足够抚慰人心的故事。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徐颖

平淡的细节和浅显的感悟

无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读完整本书之后有点微微的失望,因为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书中并没有很激烈的关系冲突,也没能让人有更多的思考。作者的文笔是很细腻,对美食的描写也很引人入胜,然而在母女关系的阐述方面还是显得比较平淡,或许作者毕竟太年轻,生活经历也还算比较顺遂,对人生的感悟显得浅了些,我顶多能给这本书打七分。

作者的母亲比我大不了几岁,过早离世是让人感觉痛惜。也很能体会书中所写的那种看到别人的母亲健康自由生活时,内心会升起一种嫉妒的感觉。因为当年老爸病重的时候,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为什么别的老人身体还那么好,我爸就已经不行了呢?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但也无法控制住这种念头。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各种食物的名称,做法,味道,外观,并与对母亲的思念联系到了一起,是比较别致的写法,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卖点,难怪有人要怀疑是为某家超市做广告了。超市也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只有在那里,自己才能靠推着购物车自由行走。在那里细细浏览浏览每种商品,可以消磨掉很长时间,老妈也特别爱逛超市,每次都要买上一大堆东西。可惜这种记忆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家门口的沃尔玛超市关门之后,我就再也没去过超市。

青春期的女孩通常都比较叛逆,当然作者搞到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地步是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了,但母女之间的冲突也并不算很强烈,毕竟和我了解到的故事相比已经相当温和,而且她们之间关系的修复也没有花太长的时间,不像有些母女间的冲突一直持续到女儿中年以后都没能缓解。或者我的经历有点过于极端了吧,所以对生活的感受比较与众不同,不太容易被一般的故事所打动。

相比之下,我还是对书中关于作者母亲治疗经历的部分更感兴趣,因为这几年真的没少和医院打交道,所以读来更有共鸣吧。疾病和死亡真的可以化解很多问题,让人看清人间的真相,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更值得珍惜和追求。虽然这些经历实在让人很痛苦,但唯有痛苦,才让人更加清醒,也能因此更好地成长吧。

失去至亲的悲伤就像潮水,在不经意间就会升起将人吞没,这种感受,的确要到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我曾经买过好几本类似的书来读,比如张洁的《世界上那个最疼我的人去了》,止庵的《惜别》,敬一丹的《床前明月光》,和这些书相比,本书显得实在太浅了,平淡的生活细节和感悟无法让我有更深的印象。当然也不能强求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能有太多的深度,毕竟她的人生之路才开始不久。处女作就能得到图书大奖,说明已经算是写得不错了吧。

阅读评分:6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Dorothy

韩国美食是母女之间“无声的语言”

父母挡在了我们与死亡之间,让我们以为死亡很遥远,可以永远这样活着。殊不知这却是一个假象。父母离世,赤裸裸地把我们拉到死亡面前,直面它带来的恐惧和不安。

正如《妈妈走后》这本书所讲述的,母亲的离世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死亡的认识。然而,作者在追思的过程中,母亲生前与自己的点滴相处,也让她逐渐意识到,母亲的爱之深沉及自己的依恋之深厚。

作者生长在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出生在首尔,身体里流淌着二分之一的韩国血统。因为母亲的缘故,她对韩国及其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

从小到大,作者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来自母亲的理解和接纳,但却始终满足不了母亲的期待。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拥有她尽心竭力的爱是我的运气,可同样也让我感到压抑。”作者羡慕别人家的“温柔呵护型”的母亲,自己的母亲却常常会对她大喊大叫,这使得她充满不解。

青春期时,作者执意追求音乐梦想而母亲坚决反对,母女关系就此“决裂”——然而,远方的母亲还是会默默地给女儿准备丰富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她。

直到母亲确诊癌症,平静的生活被撕开了一个破口。作者才发现自己本性里是多么依恋母亲,甚至急切地想要抓紧时间回馈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于是,她暂停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千里迢迢回到母亲身边,陪伴她最后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她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缓解母亲的病痛。而这段时光,也让作者得以与母亲亲密相处,了解母亲的想法,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她才逐渐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里藏着一个韩国女性最深切的温柔与最真挚的关怀”,才明白她是母亲的挚爱,是母亲最牵挂不下的人。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疾病折磨,身体变得枯瘦如柴,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作者心如刀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母亲身上,恨不得代她为过!

母亲还是在作者举行完婚礼后不久便离世了,作者也在母亲的葬礼后,终于放声大哭,释放了压抑的情感。但死亡给作者带来的生无可恋之感,萦绕心间:母亲都不在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想起了曾经与母亲之间的微妙连接——食物。她与母亲对韩国美食有着共同的热爱,这不仅仅成为她们母女之间的一种联结,也能百试百灵地让她从母亲那里获得不折不扣的赞许。而韩国食物也在冥冥之中成为她与母亲之间绵延不绝的羁绊,成为她们之间“无声的语言”,表达着她们之间对彼此的接纳,承载了她们太多的回忆、感情。即使在母亲离开人世之后,借着亲自制作和品尝韩国食物,作者得以回忆起有关母亲的点滴,用这种方式,她把母亲留在了身边。

至亲的离开,让我们得以瞥见死亡的一角,然而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该如何度过这个看似虚无的茫茫人生呢?

这本书的最后令人振奋。作者在母亲离世以后,并没有颓废不已,她以母亲的去世为主题,延续了自己的音乐理想,甚至开始了世界巡演,获得了不小的成绩。当然,作者也从中感悟到,“有朝一日,我会将这一切传递下去。她言传身教的道理,她曾活过的证明,这一切都在我身上,在我的言行举止中。我是她留在这个世上的人。如果我不能跟妈妈在一起,那么,我将会成为她”。

是啊,母亲走了,作者是她生命的延续,要把母亲未曾体验过的精彩人生,一一尝过、试过,帮母亲代为活过,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母亲继续活着!连死亡都无法将她们分开。甚至,从此死亡也不再可怕,反而令人期待,因为那将是与至亲重逢的一刻。

阅读评分:10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妈妈走后》得到了8分(满分10分)的评价。至亲的离去常常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思考死亡的含义。书中这位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临别时刻与母亲和解,而对韩国美食的共同热爱成为了母女之间的联结。就像评审员所说,每个女儿和母亲都能通过这本书中关照自身,正如每个人也有关于食物的独特记忆和理解。也有评审员指出,受限于人生阅历的局限,作者的感悟与理解相较于其他同题材的书籍略显稚嫩。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各位评审员

编辑/李永博、王菡

校对/卢茜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