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握湘军,灭太平天国功高盖主,为何最后能够善终?

发布时间:2023-05-26 10:04:11 发布人:hao168

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史实很频繁的事,但是真正形成规模甚至威胁取代当政者的却是少数。在清朝,我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太平天国运动”。其顶峰时一度占领南京称王,极大程度威胁了大清皇帝咸丰的

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史实很频繁的事,但是真正形成规模甚至威胁取代当政者的却是少数。在清朝,我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太平天国运动”。其顶峰时一度占领南京称王,极大程度威胁了大清皇帝咸丰的统治根基。但是此时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发生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并不是“清军”而是所谓的“湘军”。更有意思的是“湘军”的主人是曾国藩,不是咸丰。

对于太平天国,咸丰能想到的最好办法竟不是镇压,而是向天下承诺“谁能够攻进南京就封他为王”。换句成日常交流的语言,这句就意味着“你们谁行谁来,我不行了”。而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真的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这在封建统治的时期就意味着你的能力比皇帝还强,你的湘军比清军还强势。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曾国藩。

“功高盖主”除此之外没有形容词,此时的湘军完全有能力让清政府如坐针毡,但是清政府却从未对这股势力开刀,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说到了当时清政府的尴尬境地。清代末期,西方列强看准清政府这块肥肉之后,不断侵扰。而“出有敌国外患,内有起义不断”的情况下清政府又有什么办法呢?用事实说话,就是清政府拿曾国藩没辙。

在发展初期,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也还有过担忧,作为汉臣在满人统治之下实属不易,生怕有“鸟尽弓藏”的一天。于是,在评定太平天国那一刻,三人似乎形成共识——必须相互扶持稳固彼此地位,但是表面上却不能显露太过明显。这种似分实合的状态让他们彼此安稳发展,但是对于曾国藩来说,有兵无权的尴尬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善。但此时“智囊”胡林翼已然离世。

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清廷对于曾国藩已经是有心无力。但是为了善终也好,为了避免破坏曾、左、胡三足鼎立的形态,或是为了抵消清廷的疑心也罢,曾国藩刻意裁撤湘军,建立淮军,让李鸿章加入顶替胡林翼。新的格局形成,慈禧太后的心病也就除掉了一半,在小部分利益至上,曾、左、李三人时有摩擦,但是抱团取暖的局势面前又都维护着集体的利益,此时的慈禧太后对于曾国藩虽然心有余悸,但是已经不敢对其肆意妄为了。就是这样的格局生生维护了残破的清廷潜行三十余年。

清廷为了巩固满人的阶级统治,对汉臣的打压不可避免,更是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曾国藩来说,凭借强大的军队是达到了明哲保身的结果。当然军队是一方面,智慧也是不可或缺。在末期,慈禧太后迫于来自内外的威胁,对于曾国藩等人间的关系也时有挑拨,让三足鼎立的局面“紧中有隙”,但是这都是小动作罢了,对于曾国藩,清廷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