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王路易十四系列:血雨腥风的法兰西,法兰西浪漫文化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5-29 00:38:22 发布人:hao168

帝国的血战在十五世纪之前,西班牙、法兰西以及神圣罗马帝国都已在各自范围逐渐聚合,从而成为西欧中心地带的两大强力集团。由于阿尔卑斯山的阻隔作用,意大利半岛被从这个地区隔离出去。不列颠群岛则因英吉利海峡之

帝国的血战

在十五世纪之前,西班牙、法兰西以及神圣罗马帝国都已在各自范围逐渐聚合,从而成为西欧中心地带的两大强力集团。由于阿尔卑斯山的阻隔作用,意大利半岛被从这个地区隔离出去。不列颠群岛则因英吉利海峡之故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无缘。此外,在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还夹着勃艮第公国(theduchyofBurgendy)和萨瓦公国(Sovoy)。

勃艮第公国的控制范围极其广阔,从北方的低地国家一直延伸至地中海。至于萨瓦公国,其在当时的首府是都灵(Turin)。1477年,勃艮第的大胆者查理死于洛林保卫战,大胆者查理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勃艮第王国。不过,他的公爵领地比较分散,因此他试图征服那些横亘与领地之间的非勃艮第公国地区,不过这样的行为是极端危险的,这导致了他同时要和瑞典、阿尔萨斯以及古老的洛林家族开战。

15世纪70年代,大胆的查理连续大败于瑞典之手,其本人也在1477年阵亡。勃艮第公国由此而分化为诸多独立的省份。在此情况之下,西欧世界开始出现两个强大的王朝,他们雄心勃勃都试图征服整个欧洲,他们就是出身于公爵阶级的波旁公爵家族和哈布斯堡王室。

为了争夺霸权,波旁家族与奥地利-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theAstro-SpanishHabsburgs)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搏杀。而路易十四作为波旁家族一方之首领,理所当然的应该处于统帅的职位(虽然其本人不具备任何军事才能)。两大家族之间的冲突由1519年开始。当时,法国的国王是出身于瓦卢瓦王室的年轻气盛的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而当时的哈布斯堡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他们的国王是伟大的查理五世。两个庞大且具备雄厚实力的家族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展开了长期的战争。不过结果当然是毫无悬念地,坐拥新大陆德意志与尼德兰的查理五世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了。

法国本质上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至今如此,从未改变),但它在欧洲北部的那些盟友基本上都是属于新教的盟国,为了对抗查理五世的帝国,瓦卢瓦王朝选择了联合,不仅仅是与那些新教徒,甚至是土耳其奥斯曼。

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之间的冲突是激烈的,但也是随时可以控制的,在整个17世纪,法国与西班牙王朝之间的联姻几乎从未断绝。这是一层重要的缓冲阀,如果战争变得毫无意义两方俱损,那么这层牢固的联姻关系便可以立刻终结这些无意义的争斗。路易十四的母亲是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的安娜,而路易十四的姑妈则是伊丽莎白(Elizabeth)她是法王亨利四十的长女,她嫁给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虽然两个怪物一般强大的王室贵族不停地殊死搏斗,但联姻活动却从未停止。

16世纪早期,弗朗西斯一世试图保住自己对米兰的所有权,其目的是要将米兰留给他的长子即当时的法国皇太子,法、西两国之间的对抗也是由此而发端。从17世纪20年代中期至17世纪中叶,黎塞留担任路易十三的首相,当时的法国在政治上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而黎塞留的任务就是要为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创造一个文化认同感。因此,路易十三遵循黎塞留的思路,继续与西班牙人展开大规模的战争。1642年,黎塞留去世。

几个月后,他所侍奉的国王路易十三也驾鹤西去,而此时继位的路易十四年仅4岁。作为路易十四的母亲,西班牙的安娜成为摄政,但是实权却操于马扎然之手。马扎然是一个意大利人,期初是罗马教皇手下的一名外交官,后来被黎塞留相中,着力培养并推荐他掌控法国的政治大权。

就路易十四本人而言,其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要在意大利半岛建立一个什么落脚点,而是要巩固并加强法国北部和东部边境。他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但所有战争的目标是:在北方的低地国家,要把昔日属于勃艮第“帝国”版图的部分地区夺占过来;对于法国东部边境之外的土地,则要采取蚕食之政策,最终要将莱茵河变成法国的边界(这也是黎塞留和路易十三早先就做下的规划),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并将之至于法国的控制之下。至于要将法兰西建成一个具有统一文化认同感的国家这一工程,早期的法国王室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所以在这一方面的进展一直十分拖沓。

直到16世纪后期法国国内的宗教战争趋于结束的时候,这一进程方才起步。不过真正展开创建活动并为法兰西制定这一愿景发展规划的首创者还是黎塞留,这位伟大的红衣主教定下了这一正确的道路,无论是马扎然还是路易十四都是这个远景规划的继承者。

剧烈变革中的法兰西文化

路易十四不仅在政治上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而且,对于影响其权威性的任何干扰都极度敏感,他经常怒发冲冠。虽然说在个别情况下他也会露出一些带有真实情感的慈悲,但是,在公开场合之下,他所展示出的是一种暴君的形象,即:对其他人的情感缺乏体谅,在羞辱他人之时几乎不留余地,他的日常生活极度奢华,挥霍无度。17世纪后期,法兰西文化大放异彩,其辉煌之程度令整个欧洲为之惊叹。在此期间,路易十四在政治、司法以及行政领域中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然而,究竟是什么东西造就了他如此怪癖的个性,史学家们至今对此仍是一无所知。

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无论是在宫廷之中,还是在整个法兰西社会方面,法兰西文化都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具体流程是:首先是一段轻松愉快的乐观主义时期,当路易十四诞生之时,这种乐观主义尚未完全消失殆尽;随后则经历了一段迷茫的反复无常时期,到了路易十四统治的最后几十年,法兰西文化则进入了一个凄凉萧瑟、刻板严峻的阶段。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文化的运动完全是依赖官方推动而进行的,同时,各种新的不同形式的乐观主义文化也在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开始萌芽。不过这些乐观主义文化仅仅限于大众文化阶层,而非上流社会。在文学领域,曾出现过“今古派之争”(Querelledesanciensetdesmodernes)的文化浪潮,今派的文化价值观最终压制古派,也直至此时,我们如今广为人知的法兰西浪漫主义文化才算是真正诞生。

在17世纪最初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于法国的作家而言,无论他们是教会作家还是世俗作家,当他们在探寻人类生存状态的时候,他们一般而言都并不会关注其潜在的悲剧因素。路易十四诞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关于这些问题,整个这一代作家已经向人们做出了展示。

然而,后来的各个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在想象力方面则开始急剧的扩展,如笛卡尔、萨勒、甚至是皮埃尔.高乃依。所有这些作家都热衷于道德伦理上的英雄主义,而忽略了法兰西本质上是一个由传统贵族构成的社会,它的本质实际上是极端野蛮的。他们将这种野蛮与毫无节制的暴力披上了英雄主义的外衣,他们都认为人性具有向上而伟大的精神和潜能。而可笑的是,他们对此也是深信不疑。

对于路易十四而言,他出身于一个传统的佩剑贵族世系,他希望法兰西的文化精神永远是崇尚武力的,毫无价值的英雄主义简直就如同笑话一般。但文化的变化是路易十四本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即便是出身于最古老的贵族世系的子弟们也沉浸于浪漫的英雄主义文化中不能自拔。路易十四本人对此也并未加以批判,在18世纪中叶,法国的文学、建筑以及视觉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他们与传统完全背离,这一切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背离了宗教文化的传统、更背离了贵族的本质(即为那些作战的人ThoseWhoFight)。

或许谈论文化问题有一些抽象,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路易十四时代,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法国文化思想开始诞生并迅速的成长,直到现在,我们对于法兰西的印象也只能概括为两个字“浪漫”。而从历史的实际角度来看,它本应是绝对化的粗暴与野蛮的。

结语

当然,法兰西文化的浪漫并非无根之果,它与意大利和充斥着新大陆拓展勇气的西班牙接壤,法国南部富庶的小麦产区让贵族、僧侣、商人们衣食无忧。战争虽然不断地爆发而且一次比一次惨烈,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思想的交流与升华。对于那些一定程度上解脱了物质生活束缚的人们来说,他们所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仍有它独具一格的魅力,并且持续至今,从未消退。

参考文献:

TheMilitaryEnlightenment:WarandCultureintheFrenchEmpirefromLouisXIVtoNapoleon

被“制造”的路易

《法国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