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发布时间:2023-05-29 14:14:48 发布人:hao168

生处帝王家,难有兄弟情,古时候为了争夺权力手足相残的事例比比皆是,亲情成为了最可笑的羁绊。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时期大诗人曹植在生死存亡之刻吟唱出

生处帝王家,难有兄弟情,古时候为了争夺权力手足相残的事例比比皆是,亲情成为了最可笑的羁绊。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大诗人曹植在生死存亡之刻吟唱出这一首兄弟之歌,最后得以保存性命。手足之间,为了活命还必须用真情感动对方,想来着实有些可笑,但在古代帝王家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了权力亲兄弟之间亦能反目成仇,甚至残忍杀害对方。

清朝的雍正皇帝与其兄弟争夺皇位之时也是如此,虽然没有血腥屠戮,但同样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十四阿哥胤禵拥有着二十多万兵马,可他为何不敢发兵推翻雍正皇帝呢?

想要得到答案,我们得从雍正帝、胤禵以及汉人与满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了消除威胁雍正帝做了什么:

奔丧召回。康熙帝死后,雍正帝成为继承者,为了防止十四阿哥叛变,雍正帝以奔丧的理由召唤他回京,从而掌握剥其夺兵权的主动权,古时候强调的是:百善孝而先。父母的丧事显得无比重要,更不要说一国之主的丧事,如果胤禵回京,那么雍正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夺取他的兵权;如果他不回去,雍正帝就能以不孝的名义让他陷入被动的局面,成为千夫所指,这样即使他想要造反也会在道义上遭受阻碍。更换将领。为了防止危险发生,雍正帝还采取了更换将领的策略。康熙年间,跟随胤禵一同前往西北的将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延信,另一个是噶尔弼,后来延信因为生病被康熙帝召回疗养。一方面,雍正帝上位后把延信当作心腹并直接将其升为贝子,同时派遣他前往西北代替胤禵;另一方面,雍正帝又召回噶尔弼,让自己的心腹大将年羹尧代替他,如此一来,整个西北军队的主要将领都变成了自己人,若是胤禵想要造反就必须先面对内部的压力。隔离手段。雍正帝在派人接胤禵回来的时候也使用了小手段,他让胤禵与其妻儿老小分为两路先后回来,使得胤禵有了后顾之忧;不仅如此,接到胤禵后,雍正没有让他立刻回京,而是叫他在景山寿皇殿等待谒陵。这种做法将胤禵与他的同党们隔离起来,彼此之间没有通讯交流的可能,进一步降低其造反的可能性。

其次我们站在胤禵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

消息不通,准备不足。古时候交通十分不便利,远距离传递一条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身在西北的胤禵与京城相距几千里,这么长的距离想要得到京城的一则消息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并且这个消息还有可能不准确。康熙驾崩后,雍正帝立刻凭借自己的政治手段控制了他的同党八阿哥,让消息难以传送出去,等到胤禵了解情况之后雍正帝已经成功即位,并且做好了应对叛乱的准备,而胤禵仍然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以无备之军攻打有备之师,试问能有多大的胜算呢?军队战斗力虚高。当时胤禵所拥有的军队号称是二十多万,而且兵强马壮,但实际上只有十多万,同时由于连年的征战,这一支军队有着不小的损耗并且疲惫不堪,将士们厌战的情绪也已经越来越浓厚,客观来看,当时军队所拥有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如果胤禵在此时造反,成功的概率其实并不大。

粮草受制于人。古话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才是战争胜利的保障,西北军队的粮草的供应被雍正帝牢牢控制,这是胤禵不敢轻举妄动的重要原因。当时雍正帝的心腹年羹尧坐镇陕西,他令陕西地区全面戒备,严禁西北的军队进入陕西,与此同时还切断了西北军队的粮道,将其粮食供应由原来的每月一次改为每日一次,这对胤禵来说是致命一击。众所周知,西北地区本身就是荒无人烟的贫瘠之地,想要依靠本地的粮食产出供给十数万的大军无疑是异想天开,一旦胤禵生出不臣之心,那就被会彻底切断粮食供应,要不了几天军队就会自己溃败,这样一来造反根本不可能成功。地形阻碍。川陕地区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行军十分不便,倘若胤禵想要造反,他必须率领大军穿过西宁才能进入中原地区,如此遥远的距离在沿途就有可能损耗掉不少兵马,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将士战斗力也会所剩无几,而雍正帝完全可以以逸待劳等候他们,这样一来战斗还未开始胤禵就先输了一半;再加上雍正帝所拥有的军队数量并不会比胤禵少很多,而且还有勇猛善战的年羹尧前来相助,胤禵能够胜出的可能性实在不高。

无道义支持。在古时候,造反本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造反不但会被全天下的老百姓抵制,就连手下的将士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追随着。明朝朱棣为了师出有名,他打着“靖难之师”的旗号,而三国时期钟会造反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当时钟会率领数十万大军从正面攻打蜀国,蜀国灭亡后他又用计除掉邓艾并自立为王,企图以蜀汉为根基推翻司马氏的统治,但是没过多久就失败了,为何如此?就是因为征讨西蜀将士们的家属都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他们一旦谋反就会祸及自己的亲人,再加上这些将士都渴望享受和平的果实,不愿意对自己的同胞们出手,从道义上看钟会就已经输了,所以他不可能造反成功。同理,如果胤禵造反,不孝、意图弑兄夺位这种种的罪名就会扣在他的头上,使其处于道义的对立面,以一己之力想要对抗全天下人,这无疑是自寻死路。

感念旧情。有句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生在帝王家,可雍正帝毕竟是胤禵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两人自幼一起成长难免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即使后来互看不顺眼,可这血脉上的联系是无法割断的,况且当时他们的母亲德妃尚且在世,如果兄弟反目成仇必定会伤透母亲的心,所以感念旧情的胤禵最后还是没有选择造反。最后再从汉人、满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问题:

在建国后,如果满清贵族之间发生大规模内乱,那么很可能会使得清朝覆灭。在入关以前,满族八旗军战斗力十分强悍,但是在入关后他们就沉溺于奢靡享乐,实力急剧下滑,就连当初吴三桂的军队都打不过,所以到后来清朝的战力完全是由汉人的绿营撑起来的,他们才是满族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要是胤禵造反,那绿营的汉军又有什么义务为满族人的内斗拼死拼活呢?不仅如此,这些汉军还有可能趁机消耗满清皇室的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力推翻他们的统治,重新拥护汉人坐上皇位,这样一来造反不就是在自取灭亡吗?

综上所述,胤禵不会也不敢造反,因为他几乎没有任何胜算。不过在胤禵交出兵权后,雍正帝也并没有加害他,而是将其软禁起来,直到乾隆继位他又恢复了自由,最后于1756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这也算是善终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