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推崇备至的史论经典,学会为人处世,悟得生活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3-05-30 01:15:41 发布人:hao168

研读名著典籍的人有很多,给名著典籍做点评、写笔记的人也不少,但是,能把读书笔记写成传世史著的人可就凤毛麟角了,在明末清初时,就有个人毕其一生心血把一部读书笔记写成了传世史著。这个人就是与顾炎武、黄宗羲

研读名著典籍的人有很多,给名著典籍做点评、写笔记的人也不少,但是,能把读书笔记写成传世史著的人可就凤毛麟角了,在明末清初时,就有个人毕其一生心血把一部读书笔记写成了传世史著。

这个人就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而这部被誉为三千年难得一见的史论经典之作的读书笔记便是《读通鉴论》

王夫之被誉为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其一生涉猎甚广、著作颇丰,其学识及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可从后人对其评价中窥见一斑。

清代学者刘献廷称:王夫之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说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王夫之一生著述存世约有73种,401卷,哲学、文学、理学、史学无所不包。其中诸多论述皆是针对传统经典所著,如《周易外传》、《春秋世论》、《老子衍》、《楚辞通释》《读通鉴论》等。被后人评价为最善思考总结,最会写史论和读书笔记的读书人。

《读通鉴论》于王人之69岁开始动笔,在其逝世前完成。可以说是集其一身学识精华,毕其一生心血的著述。全书分30卷,约60余万字。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杰作,也是集史学、文学、哲学、理学之大成的传世史著。

晚清学者郭嵩焘曾评价此书:“尽古今之变,达人事之宜,指论明确,使后人无复可以置议。”

它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文人的深邃反思,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

他在书中清醒的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中国致之耳”。于是他批评君主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盛,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评涉及历朝历代的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它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积淀了身处其中心境的痛苦与矛盾。

在历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从三代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历史的变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性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

“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

“变”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

在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上,《读通鉴论》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

他敢于推翻常识结论,思辨的看待问题

王夫之学识深湛通达、洞彻人心事理,书中所论每每跳出甚至推翻前人定论。初读往往令人不解,但是顺着其步步演绎,总能被其严密的论证过程所折服。

论曹操。魏武奸雄,几乎早成定论。但操集中有《气出唱》诸歌,孔融有六言之诗。王人之说,英雄起事,必有公心——这可说是他的一种历史哲学。

一部博通古今的传世史著的精彩不是朗读君三言两语可以展现的,要真正品味其中精髓,需沉下心来反复品读。

毕竟《读通鉴论》成书于400多年前,有些文字和常识,现代人读起来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难能可贵的是,白话文的翻译,不是硬邦邦的一一对应,读来没意思。

而是采用小说笔法,读来酣畅淋漓,再加以润色,以求用白话文传达出古文之美。

比如在讲唐高祖治灾祸时——

▲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让我们直接感知唐高祖内心的喜悦,也能轻易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让我们直接感知唐高祖内心的喜悦,也能轻易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又如在讲隋炀帝的自信时——

▲初看原文时,无法感知人物的形态,而看到译文的时候,犹如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面前。

放在书架上,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翻开后,犹如见到一位良友,帮你抵抗平日里的浮躁,愉快生活。

静心读,在字里行间中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活得比别人通透,悟得生活大智慧。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