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鸿章的评价,为什么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发布时间:2023-05-30 16:04:28 发布人:hao168

在当代,晚清名臣李鸿章的评价可谓存在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有人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擎天柱,只不过晚清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李鸿章能做的也就是尽力维持晚清局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鸿章实质上

在当代,晚清名臣李鸿章的评价可谓存在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有人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擎天柱,只不过晚清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李鸿章能做的也就是尽力维持晚清局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鸿章实质上是近代中国(而不单单是晚清)的蛀虫,并且很多人也认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评价。

其实个人觉得,李鸿章的负面评价,其实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李鸿章的个人原因,另一部分则是时代背景因素。

1、个人原因

李鸿章能够成为晚清名臣,其实是基于一个偶然因素:晚清道光帝在位期间,鸦片战争爆发,随后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帝迫于无奈,只好放权给各地士绅,允许其发展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军。之后清廷为了刺激汉族大臣的积极性,让渡了一定的权力给汉族大臣:比如曾国藩就很兴奋自己得到了清廷的器重,认为清廷入关以来,像自己这样属于汉人出身但身居如此高位的情况,几乎是很罕见的。

宛如曾国藩依靠镇压太平天国而起家一样,李鸿章的起家,也是基于镇压太平天国。并且,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还搞出了“苏州杀降”这样的事情。

对于镇压太平天国是否应该谴责,当代历史爱好者群体可谓见仁见智,但是苏州杀降这件事,李鸿章无论如何,都是做人不地道的体现。因此苏州杀降算是李鸿章人生的一大污点。

到了同治初年,清朝的西域出现了统治危机:在英俄支持下,来自中亚的势力霸占西域地区。而此时清廷也出现争议:左宗棠认为朝廷应该出资、出兵收复西域,而李鸿章坚持认为朝廷应该出资修建海军。而当时清廷财政可谓捉襟见肘,所以面临二选一的尴尬。

左宗棠顶住压力,收复西域,为后世的中国立下了永垂不灭的功劳,而李鸿章虽然也看似积极建设海军,但是李鸿章的海防事业在甲午战争中并没受得起任何考验:在这里小编不否认北洋水师的将士们都是英勇的、奋不顾身的,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这个背后的大佬,责无旁贷。

所以从干事业这块,李鸿章明显也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最起码和左大帅相比。

这些,都可以归类于李鸿章个人因素,因为这些诟病李鸿章,是可以的。

此外,李鸿章利用权限出卖国家利益(比如勾结沙俄,接受沙俄的贿赂),这些也都是李鸿章的责任。

2、时代背景

当然很多人还诟病李鸿章签订了太多的卖国协议。其中包括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和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当然甲午战败有李鸿章的责任,晚清的一系列悲剧,本身更是历史的一种必然:毕竟在晚清的客观社会背景下,晚清不具备摆脱半殖民地命运的局势,如果说有责任,这其实也是晚清统治者的集体责任。

所以,晚清统治者的集体责任,这部分罪过,不能算在李鸿章一个人的头上。

故而综合来看,李鸿章的个人评价偏负面,是存在历史事实作为依据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