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昌:有“民国产婆”之名的江南布衣,其实是被遗忘的共和元勋

发布时间:2023-05-30 17:25:26 发布人:hao168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个人名叫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常驱车入山,向他请教国事,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而清末民初之际,也有一位这般的人物,在幕后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最终催生了民国,他叫赵凤昌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个人名叫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常驱车入山,向他请教国事,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而清末民初之际,也有一位这般的人物,在幕后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最终催生了民国,他叫赵凤昌。

与陶弘景躲在山中修道不同,赵凤昌是“大隐隐于市”,他在上海南阳路十号的“惜阴堂”中,虽深居简出,却静观世态风云,伺机而动。

他运筹帷幄,促“东南互保”,免遭战火;决胜千里,成“南北议和”,建立共和,最后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隐入了历史帷幄的深处。

他有着很多的名头,如“民国产婆”、“民国诸葛”等等,他布衣一生,虽不在庙堂之上,却拥有着难得的开阔思维,能够精准地把握整个国家的脉络,终生都在行报国图强之事。

他适逢民族存亡之秋的乱世,乘势而起,审时度势,在各方势力中多方奔走,穿针引线,成大计于国,弥兵燹于民,功勋卓著,可惜,现在知道他的人是少之又少。

赵凤昌是常州武进人,字荣庆,号竹君,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因出生贫家,读书甚少,为生活计,在钱庄当伙计,后被一大户看中,料其日后必成大材,遂为其捐了个出身。

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七搞八弄地几经周折后,他入了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幕府,成为其最重要的智囊,张大帅几乎所有的大事,都有征询他的意见方决策,所以,时人戏谑曰:“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

张之洞

在清末中兴大臣中,我是很看不起这张之洞的,他简直就是个心狠手辣的投机分子,尤其是对自立军唐才常的处理上,真是各种卑劣的手段用尽,这背后是否有赵凤昌的出谋划策,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是有的。

在张之洞的帐下,赵凤昌是拳脚大展,确保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时期不倒,以张之洞前期同康梁等保皇党人过从甚密,支持变法,后来却安然无事,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段最为凶险的阶段。

张之洞移任湖广总督,赵凤昌亦随之前往,他因担任着军械采办等重要职务,巴结之人趋之如鹜,同时也被人忌妒,结果被人在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的同时,也将他这位师爷扣上了“揽权招摇,徇私枉法,声名甚秽”的罪名。

使得朝廷中对张之洞不满之人,群起而攻之,但朝廷惹不起张大帅,只好避重就轻地拿赵凤昌当作“替罪羊”,由光绪亲自下诏将凤昌赵革职,并永不叙用,至此,他仕途中断,甚是悲凉。

好在张之洞对为他“背锅”的赵凤昌有此过意不去,让他去盛宣怀办的电报局任职,由“国企”到“私企”,大概相当于湖广总督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所以,赵凤昌又重新上阵,在上海滩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结交了众多的权贵和地方势力,尤其是同状元实业家张謇相交甚厚,形同莫逆,二人在武昌起义后的清帝退位一事上,出力最多,效果最好。

张謇

赵凤昌为张之洞所行的大手笔,是促成“东南互保”,当慈禧发疯般的一天之内同11国宣战,并将宣战诏书传达各省督抚之时,举国沸腾,群情激昂,各地排外情绪高涨,皆摩拳擦掌地要同洋人大干一场。

江南各地的大员们自是不愿率兵北上,但又不敢违逆老佛爷,于是,在那几天的时间中,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机敏的赵凤昌早已将这一切看清,如果真借用那些“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来对抗外国势力,势必会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全国将陷入新一轮的血雨腥风,最后必然是国将不国,百姓遭殃,朝廷最终会更大规模的割地赔款,万劫不复。

于是,赵凤昌向盛宣怀提出了“保护东南”的策略,在盛大督办的支持下,他先是鼓动各抚督抗旨,联络张之洞、刘坤一和李鸿章这三位举足轻重的总督,相约抗过懿旨,共进退,确保东南地区的稳定。

当有大臣徘徊犹豫时,赵凤昌竟然敢冒杀头之罪,假传圣旨以成其事;反正,在他翻云覆雨地一番神操作下,最终实现了“东南互保”,避免了南方各省惨遭蹂躏的悲剧发生,就国家而言,是尽了最大可能的“止损”,这与赵凤昌的努力分不开的。

不过,事后朝廷也认定此事做得正确,加封台面上的盛宣怀为“太子少保”,并赏赐了一堆的好处;而真正定大计,出主意的赵凤昌却因为是“白身”,只能自己喝杯冷酒了事,当然,盛大人后来也没有亏待他。

后期的他一直蛰居在上海,因家中的书屋唤作“惜阴堂”,所以,他也自号“惜阴老人”,他家中经常是高朋满座,各色人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保皇党,是帝派还是后党,他都一视同仁,这些人都喜欢同他讨论时局,商议国家大事,可以说,他的家就是那个时代的“顶级沙龙”。

武昌起义爆发后,群雄并举,纷纷登上了舞台的中央,而布衣一身的赵凤昌以天下为己任,坚定地站在了革命党人一边,而且他分析形势也甚为精准,在召集沪上名流们研讨时局时,便呼吁予以支持,“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他不是革命党,更不是官方人,身为布衣而忧天下,他极有远见地断定,这是实现共和最佳的机遇,清帝退位是大势所趋,所以,他草拟了五条建议,发给各派决策之人,其内容为:

“一、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二、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四、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五、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

这是他的立场和努力目标,在这一段时日中,赵凤昌没有一丁点的空闲,他先是邀请了附近的立宪派领袖和同盟会成员,商讨应对的方法,并与张謇一起,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了要求立宪的奏折。

而事件正是如他所愿的方向发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謇写的那份清帝退位诏书,正是在“惜阴堂”拟定的,因为张謇同袁世凯的关系非同寻常,所以,赵凤昌对袁世凯的小算盘是心知肚明。

袁世凯

他摸准了袁世凯的脉搏,动员一切力量实现自己的五项原则,他与前往武昌镇压起义的海军大臣萨镇冰并不熟悉,但他知道退隐上海的郑孝胥与萨提督交好,于是,他立即找到郑孝胥写信,劝说不要炮轰武昌,后来的发展也一如赵凤昌所愿。

当然,这时收到他信的还有清廷的重臣,如邮传部尚书唐绍仪、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等等,这时的赵凤昌不仅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人物,各党派的领袖齐聚“惜阴堂”,他的家也俨然是决定武昌起义走向的决策之地。

来这里的人中,有革命党领袖黄兴、陈其美,有立宪派的张謇,有江苏督军程德全,还有如章太炎、蔡元培等各方势力,当然,后来的孙中山来上海后,也来此与赵凤昌探讨时局和发展的方向。

在同孙中山会晤时,赵凤昌依据时局,提出了“三虑和三策”,前者为当前存在的危机,后者是解决之方案,大得孙中山的赞叹,在随后的时间中,两人又进行了多次的深入交谈。

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例,从中可以看出赵凤昌在当时的地位,当南北和谈紧张进行中时,北方代表团收到北京来电后,身为团长的唐绍仪很兴奋地说道,“北京回电了,赶紧打电话给赵老头子。”

有重要消息通报时,肯定是第一时间告之南方代表团团长伍廷芳,于是,面对属下的疑问,唐绍仪答道,“秩老名义上是南方议和总代表,实际上作不出什么决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见、能当事决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

南北议和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凤昌在和谈中不仅仅是参与者,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的阵营中,他都是能作出决断之人,是能左右大势的关键人物,如此了得的他,绝对不是浪得“山中宰相”之名的。

前线双方鏖战,后方和谈多变,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段祺瑞及冯国璋等北洋将领发出通电,拒不承认,威胁要决一死战,一鼓作气将革命党全数消灭。

形势危急之时,革命党内部也意见不一,主见全无,这时又是赵凤昌出面,让张謇出面同袁世凯协商停战之策,最后终于说服袁世凯,段祺瑞等47位将领联名发出通电,拥护共和并促清帝早日退位。

作为共和的推手,给袁世凯的电报稿并不在张謇的文集中,而是收录在《赵凤昌藏札》之中,从中也能推断,电报的草拟人就是赵凤昌,说他是“民国产婆”,当是名至实归的。

民国建立后,赵凤昌联络各省区代表,在上海召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为日后国会的成立建构了基础;而更让人惊诧的是,在《赵凤昌藏札》中,竟然有一份“正副总统及内阁名单稿”。

也就是说,民国政府成员排序的决定仅,其实一直掌控在这位布衣之手,而更诡异的是,这些文字同后来的第一任内阁名单完全相当,即使不是赵凤昌安排,至少也是他在参与讨论时所记,这样的场合有这样的一位平民布衣,也着实让人惊叹。

有很多资料证明,在同盟会力争要让更多的革命党人进入内阁之时,为保证组阁的成功,也是赵凤昌从中斡旋,直接将唐绍仪拉入同盟会,并出任国务总理,一举打破僵局,从而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其他如各部部长人选时,赵凤昌所起的作用,也是有相当重砝码的。

最为值得称赞的是,赵凤昌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图高官厚禄,一心只为国家的进步,民众的安康,完无私心,可以说他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典范。

早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便邀请赵凤昌出山,他回复道,“能够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便足以,何求功名利禄?”坚辞不赴,令人佩服。

并且,后来的袁世凯也亲笔书信力,邀他北上相助,其意甚为恳切,但也赵凤昌婉言谢绝,民国建立后,他便继续着他那闲云野鹤的布衣生活。

然而,他依然还是关心时局,但是,他竭尽心血建立的共和,却并非预想的那般美好,南北战争频仍,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宋教仁遇刺,军阀混战,“洒向民间都是怨”,

他虽进行了各种努力,意图将乱局纳入正常的轨道,但是,作用甚微,他感觉到自己早已失去了昔日能呼风唤雨的能力,遂远离政坛,在家读书礼佛,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惜阴堂

他只是在家里的花瓶中,插上一面五色旗,以寄托他的理想,怀念那旧日的时光,这面旗帜也成为家中至死不变的摆设。

1938年,82岁的赵凤昌闭上了他疲惫的眼睛,五色旗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

民国的建立,无数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在前面披荆斩棘,视死如归;有的在幕后运筹帷幄,四方奔走联络,而赵凤昌则像战国的纵横家,腾挪捭阖,为开创民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由于他始终处于后台,又无官身,所以,现在即使是资深的民国史爱好者,对他也是知之甚少,加之,他那信息量极大的《赵凤昌藏札》,深藏于国家图书馆内,也无几人能见到,多如牛毛的民国事迹中,涉及他的文字也很少,这也导致他声名不彰,甚为可惜。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